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從“十一五”時期,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家對區域發展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對產業發展政策也進行了重大調整。近年來,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以及建設“兩型”社會、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戰略齊聚湖北,為湖北下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要求我們把握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以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為重要抓手,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把產業集聚發展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產業集聚、結構升級、自主創新來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湖北整體實力的快速提升,實現湖北的跨越式發展。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通過產業集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1、創新資源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推進產業集聚發展,促進產業戰略轉型的關鍵在于創新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輻射帶動力強,將成為我省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全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是未來我省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一是要把政府推動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為重點,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進一步集中財力、政策、人才,對一些重大產業的科技創新項目、潛在受益面大的技術項目實施突破,努力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開發一批擁有核心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培育一批創新和科技管理人才,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移,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湖北是科教大省,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二是要重點推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全面提升示范區自主創新、輻射帶動能力和國際經濟科技競爭力,使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為全省創新資源的聚集地,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聚集區。同時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襄陽高新區等國家級開發區為核心(目前我省已有八個國家級開發區),以葛店、磁湖、荊州、宜昌、黃岡、咸寧等省級高新區為重點,以宜都、夷陵、武穴、石首、鄂州等省級開發園區、科技園區為載體,推進人力、資金、政策等增量創新資源和存量創新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和園區集聚,全面增強產業發展的創新力和競爭力,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省先導性、支柱性產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2、產業要素向優勢產業、支柱產業集聚。產業集聚發展可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上下游企業協作效率,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既是過去產業集聚的結果,又是未來產業集聚的方向。只有持續不斷的推進生產要素向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集聚,才能鞏固和提升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克服要素投入分散造成的資源利用低效率和產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一是要推進生產要素向光電子、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等高技術優勢產業集聚,通過財政引導資金、產業政策、土地供應等政府可控資源的集聚,吸引社會資本、技術、人才等市場配置資源的集聚,使我省的綜合科技優勢真正發揮出來。
二是要推進生產要素向汽車、鋼鐵、石化、食品等支柱產業集聚,通過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發展配套產業,完善和壯大產業鏈,提高我省先進制造業的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三是要推進生產要素向金融、物流、商貿、旅游、會展、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集聚,提升武漢、襄陽、宜昌等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使我省接南轉北的區位市場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要向安徽學習,對省內重點城市逐一制定對策,加快發展。
四是要推進生產要素向循環經濟、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兩型”產業集聚,充分利用承擔國家發展戰略任務的政策機遇,緊緊抓住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和建設全國首批低碳試點省提供的市場機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做大做強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兩型”產業,打造我省新的優勢產業乃至支柱產業。
3、產業空間布局向“一主兩副”集聚。集中投資可以產生投資的高效率,促進各類產業迅速發展。把投資集中在中心城市,可以促進城市的快速增長,進而通過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輻射,影響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振興和發展。
“一主兩副”戰略,是湖北“十二五”時期發展的重大開局,是湖北實現科學發展、轉型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應該逐步將資源、資金、人才、信息、產業等生產要素向武漢、襄陽、宜昌等中心城市聚集,全面提升“一主兩副”的綜合實力,促進“一主兩副”的率先崛起,提高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服務能力、輻射和帶動能力,從而提高湖北的整體實力。
“一主兩副”的發展,首先在于武漢的騰飛。武漢作為“省域主中心”城市,在“一主兩副”戰略格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定位。武漢要準確把握在“一主兩副”中心城市戰略中的定位和責任,正視差距,按照省委提出的“五個大”的要求,著眼進一步做大做強,采取切實舉措,加快增強城市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中心城市功能,擔當起“省域主中心”城市和“中部中心城市”的責任,進而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武漢已經形成“服務業中心開花”(東沙聯通中央文化區550億、綠地中心400億)和“環武漢產業圈”(鋼構、紡織服裝、食品、汽車零部件、家具等大型創業園)。
武漢的發展要追求對周邊地區的大輻射力和帶動力,通過“鄂三角”與襄陽、宜昌在產業、交通、市場上的對接,加強在產業轉移與集聚、市場體系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污染防治、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協商與合作,探索建立區域共建共管機制,促進江漢平原的崛起。放大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三城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要素流動,促進全省金融、商品、技術、勞動力、旅游市場一體化的形成。
二、要重點突破三大制約
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投資環境不優,招商引資不夠,是湖北跨越式發展的三大制約因素,也是湖北產業難以集聚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要下大力氣解決發展的短板問題,解決短板,本身就是轉變,就是跨越。
1、突破投資環境的制約。投資環境不優,是制約湖北產業集聚發展和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環節。武漢的“問責風暴”和“城管革命”(如白天取消灑水車等)非常有必要,湖北要想建成全國投資環境最好的地區,就必須有全國最好的有利于促進投資環境改善的制度設計。
一要做到政策最優。加大優惠政策創新力度,制定一批具有唯一性和地域特色的優惠政策,形成“優中有優、特中有特”的政策優勢。
二要做到收費最低。全面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嚴格執行收費項目公示制度,規范中介服務單位收費行為,營造“收費項目最少、收費標準最低、收費環境最優”的投資環境。當前,對于武漢一年11個億的ETC的爭論很多,最理想的是建設雙層長江大橋等大流量過江通道,而取消路橋費。這是最有效的完善投資環境。
三要做到效率最高。力爭做到流程最優、環節最少、時間最短,方便投資者,提高企業生產率,加速經濟發展。在杭州這種經濟發達的城市還有“全程代辦員”幫助投資者,湖北更是需要。
四要做到考核最嚴。嚴把考核監督關,設計一套能夠促使部門和責任人主動為企業服務的激勵約束相容機制,樹立主動服務企業的理念,全面提高行政服務主觀能動性。建立有獎舉報制度。
2、突破招商引資的制約。招商引資是湖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實現跨越發展的基礎。基礎打不好,發展就上不去。湖北的招商引資要有大動作、大作為,推動產業鏈招商。
一要強化招商引資的績效考核機制。更加突出招商引資在績效考核中的地位,提高相關指標的考核權重。
二要強化招商部門力量配備。把最得力的干部放到招商引資第一線,加快建立具備較高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的專業化招商團隊。借助專業機構、行業協會、商會和在外湖北聯誼組織等的獨特優勢,采用委托招商、中介招商、定向招商等新方式,拓寬招商渠道和網絡。
三要經常性地策劃和實施重大招商引資活動,擴大招商引資聲勢,強化招商引資的緊迫感,打造招商品牌。
四要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提升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外來投資的能力,重點推進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的合作交流,重點吸引國內500強企業來湖北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
在招商的同時要大力推動全民創業,兩手抓。江西從2005年7月開始推進“創業富民工程”,現在有84個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年底超過100個),在新余還有“創業大學”,兩年培訓700多人。
3、突破體制機制創新的制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實現湖北跨越式發展,最關鍵的是政府自身的改革。
一要大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使政府從市場參與者角色中淡出,將重點轉向創造和維護一個有效率的市場,提供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法治環境。積極推進大部制改革,力爭在改變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上走在全國前列。通過政府部門的整合和調整,進一步理順部門之間的職能,減少機構數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并及時推廣武昌區街道“大部室”。
二要大力推進管理重心的下移。目前,湖北省市之間經濟社會管理職責不清、權責脫節,財權與事權不對等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條塊關系不順,行政運行和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要積極推進省市財權、事權改革,進一步完善省市分稅制,擴大市級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管理權限。
三要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發展最成功的國家或地區都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或地區。東部發達地區改革開放程度和市場化程度要高于中西部地區。我省政府控制和支配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的力量強大,而政府配置資源的效率要遠低于市場,并且容易滋生腐敗、尋租等不法行為。要加快資源配置主要由政府支配向市場支配轉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我省要素市場建設,尤其是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技術市場。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培育市場主體。打破區域市場分割,建設統一的大市場,釋放經濟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