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緒慧
恩施州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建設武陵山經濟協作區戰略陽光普照的同時,享受著湖北省委、省政府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全國先進自治州和建設武陵山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決策的雨露滋潤。作為共和國最年輕和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恩施州“十二五”期間如何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給力我省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試驗區建設,在此我提出幾點建議。
一、恩施州發展民族文化成效明顯
近幾年來,恩施州委、州政府站在“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狠抓民族文化建設,出臺《關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設的若干意見》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在發展戰略中重視文化建設,在保護傳承中發展民族文化,在開展活動中豐富群眾文化,在面向市場中培植文化產業,在改革創新中打造文藝精品,在服務群眾中建設文化陣地,不斷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繁榮,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堅持專業和群眾相結合,民族文化魅力四射。以創作精品、培育精英為主體,創作、演出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文藝作品和節目。2006年10月12日,歌唱家宋祖英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唱響利川《龍船調》,《龍船調》位列湖北傳世金曲之首。2008年,比茲卡組合、土(家)苗兄妹組合參加全國第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分獲專業組民族唱法銅獎和原生態唱法金獎,其中土(家)苗兄妹組合榮獲“最受觀眾喜愛的歌手”獎。曲藝節目《取名》入圍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決賽并獲演出獎。2009年,巴東撒葉兒嗬組合參加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獲得原生態唱法金獎,并獲“最受觀眾喜愛的歌手”獎。2010年,《來鳳土家擺手舞》獲全國廣場舞“群星獎”。巴東《撒葉兒嗬》、恩施《木葉戀歌》、裝飾畫《紅色印象》等獲“楚天群星獎”金獎。省民族歌舞團創作的大型土家風情歌舞《比茲卡》,參加中國第三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獲音舞類大獎;來鳳縣南劇團創作的《西蘭卡普》獲“楚天文化獎”導演和舞美二等獎、編劇和作曲三等獎;群舞《土家阿哥苗家妹》獲第八屆全國舞蹈大賽優秀表演獎。圓滿完成“恩施州首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歡樂中國行·魅力恩施”演出任務。同時,以節慶、賽事為主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2007年8月成功舉辦全州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2008年舉行“唱響恩施”全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2009年舉辦恩施州首屆地方戲會演、民族民間舞蹈大賽;2010年舉辦恩施州曲藝、小品會演。
二是堅持傳承與保護相結合,民族文化實力雄厚。2005年,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恩施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目前,恩施州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13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4個項目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州政府公布州級保護項目69項,縣、市政府公布縣、市級保護項目170項,全州13個縣(鄉鎮)榮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9人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從2003年到2009年,全州4次開展“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尋訪、命名活動,州政府先后授予40人“民間藝術大師”稱號,公布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兩批共74人。以民間藝術大師為領頭人,以鄉鎮文體服務中心為依托,全州成立了25支民間藝術表演隊,分布在全州8縣市農村,常年從事民間藝術表演。
三是堅持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產業興州活力無限。恩施市打造的民族特色重點工程——楓香坡侗族風情寨,已成為知名的休閑旅游景點。巴東縣民族文化公園占地50畝,年接待中外游客達數萬人次。4A級旅游景區利川騰龍洞豎立牌樓,展現巴文化代表白虎圖騰及土家民族歌舞和民俗風情。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決策,給我州旅游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僅騰龍洞、大峽谷整體開發及民族民俗景觀項目獲建設資金3.5億元。近年來,我州圍繞旅游開發和宣傳,陸續組織攝制了《神話恩施》、《四季清江》等電視專題片,錄制了《龍船調》、《黃四姐》、《女兒會》等民歌光牒。省民族歌舞團、騰龍洞景區、恩施土司城景區相繼打造了《比茲卡》、《夷水麗川》、《土王樂舞》等民族歌舞,來鳳、咸豐分別打造了大型南劇《西蘭卡普》和《女兒寨》。同時,各景區開展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動。恩施土司城開展了3次公祭廩君活動,梭布埡開展山民歌對唱,神農溪開展文藝表演,柳州城開展民族文藝廣場表演,楓香坡侗族風情寨開展侗族歌舞表演等,進一步促進了民族文化與旅游的結合。
二、恩施州民族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恩施州在民族文化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有待提高。對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觀念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文化人才嚴重匱乏。人才培養選拔的長效機制不健全,專業文藝人才嚴重匱乏,難以適應發展要求。民間的群眾文化藝術人才后繼乏人。
三是文化產業發展滯后。文化資源豐富,但產業發展滯后,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全面系統研究文化產業發展不夠,尤其是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產品發展不夠,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不高。全州現有文化企業85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家,年產值5.4億元,僅占GTP的2.6%,與全省相比,少1.4個百分點。文化市場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給不足,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四是民族文化精品缺乏。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品較多,但精品少,品種單一,沒有特色,集中度、集成度不高,在全國全省還沒有形成一個叫得響的文化品牌。
五是文化建設投入不夠。恩施州屬國家級重點貧困地區,文化建設投入有限,歷史欠賬較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沒完全建立,州、縣、鄉鎮文化設施比較落后,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發揮民族文化在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中作用的建議
今年2月,湖北省率先啟動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為恩施地區新一輪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民族文化要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大顯身手,需要進一步在以下方面多作文章。
一是用經濟的視角審視民族文化。發展文化與經濟互動的“文化經濟”是當今世界的潮流,文化優勢已經逐步取代政策優勢、地緣優勢,成為地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和重要指標。當今世界的競爭絕不是過去那種單一資源和單一力量的競爭,而是一種綜合的和全面的競爭。這種競爭凸顯了文化競爭的主導地位。文化資源的可再生性和永不枯竭,可以不斷提供發展所需要的動力源泉。黨的十七大開始把文化放在產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體制中去思考,提倡用經濟的方式做文化工作,為我們破解文化發展難題指明了方向。云南省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優先發展文化。該省發揮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帶動和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對GDP貢獻從2003年的2%左右,逐年提高到2008年的5.91%。石林縣以最能體現當地彝族特有民族歌舞文化精華的“火把節”為重點,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政府大力組織發展旅游經濟,旅游收入已占全縣財政收入的40%以上。
二是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旅游活動,能夠滿足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成為各國旅游開發的重點之一。但是,民俗文化旅游有其自身的特點,它的開發模式、開發特點和資源選擇,都應遵守一定的原則。在民族文化的開發利用上,一要堅持開發正宗的民族文化,避免獵奇。恩施州要重點研究地地道道的土家族、苗族文化,找主流、抓重點、求原味,不能劍走偏鋒,誤入岐途。要盡可能把民族的傳統藝術、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特別是人工建筑不能因刻意追求現代化而失去民族特色。二要堅持開發健康的民族文化,避免低級趣味。民族文化流傳在民間,其中難免保留一些封建、迷信的內容,開發中必須注意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千萬不能拿垃圾當寶貝,把無聊作有趣。三要堅持開發獨特的民族文化,避免重復單調。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長期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中,各民族之間的民族文化彼此融會貫通,難分你我。有特色才有競爭力和吸引力。恩施州如果能夠在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特色上有所突破,以其豐富的人文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國內外游客,就能在民族文化旅游上獨辟蹊徑,在旅游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穩定共同體。”民族語言成為民族識別的第一代碼。恩施州的當務之急是挖掘和恢復使用民族語言的地名,提倡和推廣使用民族文字。
三是用市場的辦法發展文化產業。文化力與經濟力結合而成的文化產業,以其嶄新的生產形態和市場優勢,已經成為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國內許多省市都把文化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恩施州培育民族文化產業,需要研究游客心理、適應市場需要,系統開發民族歌舞文化、民族語言文化、民族文學文化、民族歷史文化、民族飲食文化、民族工藝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民族建筑文化、人類起源文化,打造民族特色鮮明的《恩施女兒會》等品牌節目。激勵州內演出經營機構調整經營策略,努力推動演出市場的開發,培養一批精通民族文化的主持人、演員和文化演出經紀人,培育一批具有相當市場競爭力的民族文化經營品牌企業。同時,大力培育休閑體育產業,積極開發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建成恩施體育休閑主題公園、皮劃艇激流回旋國家級訓練基地和恩施大峽谷國家級全民健身戶外活動基地。
四是用旅游的平臺展示民族文化。從本質上說,旅游就是一種異質的文化體驗和跨族群的文化交流,文化在旅游中發揮著核心和靈魂的作用。要依托重點旅游景點,在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咸豐坪壩營、恩施土司城、巴東神農溪等景點打造特色鮮明的旅游精品劇(節)目;加強施州城遺址、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和魚木寨、咸豐唐崖土司城址和官壩、來鳳仙佛寺和舍米湖、宣恩慶陽古街和彭家寨、鶴峰五里坪老街和容美屏山土司爵府、巴東寇準文化公園、建始直立人遺址等文化旅游景點的深度開發;籌備申報利川騰龍洞、恩施大峽谷為世界遺產,積極申報國家級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名錄、國家級文化旅游節慶活動扶持名錄,建設文化旅游示范縣(市)和旅游文化名鎮、名街;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開發生產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品。鼓勵西蘭卡普織錦、土家繡花鞋、藤編篾編、木器漆器、儺面具制作等民間藝人參與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生產和銷售,改變傳統旅游工藝品文化含量低、經濟效益差的狀況,打造旅游工藝品品牌。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省政協常委,宣恩縣人民政府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