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初 委員
我省“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和總體框架業已成型。按照現有框架,把“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作為全省“十二五”時期一個重大的戰略任務和鮮明的發展主線,這一戰略定位和基本取向為我省“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出發,著眼于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發展的基本要求,未來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嚴峻考驗。一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二是經濟增長方式依然過于粗放,三是經濟運行的整體質量還不高。由此可見,未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面臨巨大的困難和壓力。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所以困難重重,制約因素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深刻矛盾尚未得到很好地解決。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價格體系尚未完全形成,自然資源、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發育滯后,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二是受產權等因素的限制,許多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相當程度上受制于行政性干預,無法真正成為獨立經營的市場主體。三是政績考核體系不盡科學,導致政府角色錯位,鋪攤子、上項目、粗放式擴張成為優先的政策選擇。四是財稅激勵機制存有偏差,經濟收入方面的考慮迫使各級政府追求產值的增長,自然去發展那些產值大、稅收多的重化工業,或者是低水平的加工工業,而并非按照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標準去規劃和發展產業。
針對上述經濟發展方式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提出以下五個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一)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
首先,要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重點推動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改革,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性、市場供求狀況和環境代價的資源定價體系,為加強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建設夯實基礎。
其次,要強化競爭機制,規范競爭秩序,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充分發揮競爭在促進創新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第三,要深化企業改革,培育市場主體,增強企業自主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動力。同時,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優化結構、促進創新和提高效益上的基礎性作用。
(二)繼續完善科技自主創新機制,營造全面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湖北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之一,傳統產業、重化工業比重大,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不高,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特征比較明顯。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堅持高新技術產業化與傳統產業高新化并重,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形成后發優勢,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為此,要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落實我省出臺的一系列推進科技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結構布局,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以科技人員為主力軍、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同時,要積極構建鼓勵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加大財政、金融部門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改善創新創業投融資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全面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
(三)改革創新政府官員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正確的政績導向和用人機制
改進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就必須改變目前以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為中心指標的考核方法,從對GDP的簡單考核,轉變為對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擴大就業、促進社會協調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綜合考核,引導各級政府按照新的要求去轉變自身職能,形成正確的政績導向和用人導向。
(四)建立低碳經濟發展的約束與激勵機制,激發市場主體自覺參與低碳經濟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性
必須緊緊抓住當前全球倡導低碳經濟這一有利的發展機遇,盡快建立起低碳經濟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包括資源循環利用機制、節能降耗激勵機制、碳交易市場機制等。為此,應當以市場調節為基礎,充分發揮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通過采取經濟、行政、法律等綜合措施,運用財政、稅收、信貸、投資、價格等政策,進行有效的引導、激勵和約束,推動各市場主體自覺地關注和參與低碳經濟發展,形成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和政策支撐體系。
(五)建立和完善落后產能的淘汰退出機制,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依據我省產業發展實際,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主要集中在電力、鋼鐵、建材、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焦炭、化工、煤炭、造紙、食品等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一要積極,二要穩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當前市場需求減緩的有利時機,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禁止落后產能異地轉移,將落后產能和設備徹底淘汰出局,確保兌現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抓緊建立完善落后產能淘汰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在一定范圍內建立起統一協調的利益補償機制,支持企業在淘汰落后產能過程中妥善解決職工安置、企業轉產、債務化解等問題,確保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穩步有序。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副主委,湖北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