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
近年來,國務院先后三次召開或批準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兩次做出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把職業教育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下,我省職業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呈現出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實力不斷增強、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質量不斷提高的可喜局面。截至2008年底,我省中職在校生128萬人,占全國中職在校生(2087萬人)的6.1%,高職在校生33萬人,占全國高職在校生(917萬人)的3.5%,是名副其實的職業教育大省。
一、我省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1、政府、企業和學校的職能分工不明晰或缺失。我省職業教育已開始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建設的轉變,但政府管理還停留在“粗放型”階段,對新的經濟形勢、教育形勢和就業趨勢對職業教育的影響缺乏研究,對技能型人才的統籌規劃缺乏針對性,導致我省培養的相當比例的技能型人才流向了經濟發達地區,未能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政府對企業在職業教育方面的作用強調不夠,大部分企業只管用人、不管培養,更沒有明確的責任和義務,導致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學校在辦學和育人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辦學的內在工作,還要考慮和努力營造辦學的外部環境,在兩條戰線上疲于應戰,不能潛心研究學生培養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企業和學校的職能分工不明晰或缺失。
2、職業教育本身不夠“職業”,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要推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必須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自身特點。目前,職業教育尚無法與普通高等教育競爭人財物等各類資源,多數學校辦學特色不夠鮮明,專業設置雷同,與地方經濟結合不夠緊密,不少學校生源不足,在校生源流失現象也十分嚴重。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除有辦學條件較差、辦學經費不足、學生實習實訓受到限制之外,學校的培養目標缺乏針對性也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
3、職業教育管理“政出多門”。高等職業教育源于普通高等學校的專科辦學層次,但又被賦予了職業教育的特征,這就導致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辦學指導思想或多或少還存留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子;二是其管理被人為地劃分成兩個管理部門、兩套管理機制、兩套運行方式,缺乏統籌規劃,即:高教處統籌規劃高職院校和辦學機構,指導高職院校教學基本建設和改革,負責高職教育質量監控和評估工作;職成處負責管理中等職業教育,而職業資格證書則由勞動、人事行政部門綜合管理。這種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分裂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證書管理體系,嚴重影響了我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健康發展。
4、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參差不齊。教師是教育的核心要素和第一資源,是教育事業發展的人才基礎,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但是,目前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也是最為薄弱的環節,教師隊伍規模發展趕不上職業教育事業規模發展的要求,教師隊伍素質結構難以適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突出表現在隊伍管理制度不健全,職教特色不突出,學歷層次偏低,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不能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
二、加快我省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1、積極立法,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省政府應結合我省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或修訂法規,營造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環境,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和學校的職能分工。
為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完善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政府在政策法規上對企業應有所要求。企業通過參與職業教育,可以考察學生,有選擇性地留用畢業生,使他們日后成為企業生產和管理的骨干。對于長期地、大規模地接收學生實習的企業,政府應該通過物質或精神獎勵的方式予以激勵。
政府應根據我省經濟建設的發展形勢,通過所掌握的市場信息,適時修訂相應的政策法規。通過制度創新,建立“辦學準入”制度,引導和指導學校確立合理的辦學定位,提出合理的辦學規模。政府還應積極指導行業協會組織“規范”、“標準”的制定,幫助學校在“政府、企業、市場”的共同推動下,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政府應針對我省的人才需求情況,以科學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夯實和提高職業教育自我造血功能為抓手,向學校提供“先導性”投入,包括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倡導更加靈活的辦學體制機制;通過立法,明確規模以上企業的社會責任,鼓勵規模以上企業在學生實習實訓、提供“雙師型”教師方面擔負起重要責任。由政府組織開展對學校進行績效評估,解決重復建設等資源浪費現象,均衡各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
2、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凸顯職業教育特點。政府應探索和建立更加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推進職業教育改革,使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的招生力度進一步擴大,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功能進一步增強。做到“職業教育”很“職業”,凸顯職業教育的品牌作用。
政府應針對我省的人才需求和初高中生源情況,引導學生“早分流”,改善生源質量。進一步加大招生力度,改善高中階段招生職普比例,達到5:5或6:4(目前,國家的職普比為接近5:5)。建議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招生考試采用不同的試卷進行,通過“側重點”各有不同,提高社會和考生對職業教育的認識。
政府應探索建設高等職業教育本科院校,讓它成為職業教育的“龍頭”,引領整個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其主要功能表現在:科研及教育理論的引領作用;具備培養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條件;通過“應用本科”為學生開通了職業教育“專升本”的通道。以上三點是舉辦人民滿意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大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提高學歷層次的內在要求。政府應率先探討創立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的可行性。在我國高等教育的學位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還沒有學位,高職教育的學位問題一直是職業教育界的一個熱點話題。為此,建議政府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研究“工士”學位的概念,建立符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的“工士、學士、碩士、博士”完整學位制度。
3、理順職業教育管理機制,提高工作效率。目前,職業教育在歸口管理方面“政出多門”,使得高職教育猶如普通本科教育的“濃縮版”。“教育標準”與“行業標準”的不一致,更是直接影響了企業的選人用人,也影響了畢業生擇業就業。建議將高職和中職的管理職能歸口一個職能部門。即:由職成處全面負責管理職業教育(包括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繼續教育,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管理機構,建立一個完整、統一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宏觀管理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有關政策、法規的完整性、系統性,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學性、效率性,克服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辦成普通本科教育“濃縮版”的現象。
4、創新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方式,提高師資隊伍素質。政府應盡快在具有工科背景的大學中建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師范學院。雖然我國擁有一支逾百萬人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卻沒有職業準入的專業化標準,每年新增的職教師資中,只有極少部分畢業于職業技術師范類專業,這直接導致了職業學校難以招聘到合格教師,職教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難以提高。由于職教師資需要具備“雙師型”素質:既要掌握工程技術學科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的實踐操作技能,又要掌握教育學理論、知識和教學的基本方法。進而言之,職業教育教師還應具備一種他人無法替代的職業核心能力,即在教學中把職業、技術、教育融為一體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可能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工程師或技師”的技術操作能力的簡單的線性疊加,而是教師在專業知識、操作技能的傳授訓練過程中所必需具備的專業教學能力,是職業能力與教學能力的有機合成,是建立在跨學科知識結構上的復合型職業能力。這種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養成,不能寄希望于亡羊補牢式的職后短期培訓。職后培訓可以補充或改善教師的知識和能力,但限于時間、精力、經費和培訓機構的認識水平、設施條件、負責態度,其效果常常不盡人意。因此,需要建立專門的培養職教師資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師范學院(大學)來加強職教師資的培養工作,即在有條件的普通工科類本科高校設立職業教育師范學院,利用這類學校的工科和職業教育背景加強職教師資的培養工作。這項工作已在部分省份(如陜西科技大學最近設立了職業教育師范學院)開展并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建議我省從速開展此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