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咸寧開發長江經濟帶旅游資源的調查與建議

2014-09-15 00:56:55  
字體大小:【

 

湖北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


    6月30日至7月3日,省政協副主席李宗柏率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部分委員及省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調研組,赴咸寧市及赤壁市、嘉魚縣就長江經濟帶旅游資源開發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有關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咸寧市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咸寧市委、市政府把握咸寧市情,立足資源優勢,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節會活動為動力,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旅游產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逐步提高。通過舉辦首屆中國咸寧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形成的倒逼機制,整合了咸寧旅游要素,壯大了產業規模,拓展了旅游市場,加快了咸寧作為優秀旅游目的地建設和向“中國溫泉之都”邁進的步伐。

    一是把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加大旅游資源開發建設。咸寧市牢固樹立抓旅游就是抓經濟、抓基礎、抓就業、抓文化、抓文明的全局觀,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背景下科學謀劃旅游發展戰略,在全面推進科學發展、建設鄂南經濟強市的實踐中加快旅游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在旅游發展定位上,緊扣“兩強促一強”(強市區、強縣域,促進鄂南經濟強市建設)這一主線,大力實施《咸寧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著力打造“中國旅游名城”、“世界溫泉之都”。在旅游發展格局上,結合打造市區“五城一區”(工業新城、旅游新城、職教新城、咸安新城、梓山湖生態新城、向陽湖生態農業示范區)、“北三縣”沿江經濟帶和“南三縣”特色經濟帶,著力構建“一大中心、兩條長廊”(溫泉旅游休閑中心、南北生態文化旅游長廊)。在旅游發展載體上,結合重塑咸寧宜居、宜業、宜賞的全新形象,著力推進“五城同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省級環保模范城市),精心塑造節會品牌。在旅游推進手段上,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管理考核,堅持硬指標、硬措施、硬考核一起上。特別是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注重把超常發展旅游業作為化危機、保增長的信心支撐,研究制定了《突破性發展旅游業的若干意見》、《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獎勵辦法》,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市場主體、行業主管、部門主動的旅游發展機制,確保每年40%以上的旅游投入增幅,全方位推進旅游業發展。2009年,咸寧市旅游綜合收入34.03億元,同比增長66.32%,占GDP的比重達到8.4%。咸寧旅游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成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引領產業,成為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產業。

    二是加大對旅游業的投入,做大旅游市場。咸寧市全面把握國家、省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用足用好各項利好政策,做大做強旅游這一朝陽產業,拉動投資,激活消費,促進增長。一方面,以舉辦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為動力,以大建促大變。在辦好九宮山避暑節、三國赤壁文化旅游節的同時,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咸寧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成功申創了溫泉洗浴世界基尼斯記錄,集中實施了交通、城建、村鎮、賓館、景區建設與改造,一年干了幾年的事,極大地提升了咸寧的美譽度、影響度和開放度。2009年,全市交通運輸業投資22.48億元、城市建設投資40.11億元,“百鎮千村”建設投資16.45億元,投資過億元的旅游賓館、景區項目15個,完成投資70.36億元,帶動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增長86.1%、24.3%、75%。今年1—5月份,全市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同比增長55%,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另一方面,以做大做活旅游經濟為重點,以大創引大商。堅持創新政策、創優環境、創活機制,加大旅游招商力度,通過合資、合作、出售、參股、轉讓、租賃等形式,吸引外來資本投資旅游業。成功引進了香港中旅集團、香港新恒德集團、北京華彬集團、廣東碧桂園、三江航天集團、浙江通圣集團、武漢萬豪集團、三特集團、豐太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新建3A級以上溫泉賓館、景區20多家,中心城區一座投資200億元、占地54.6平方公里的旅游新城初具規模。大投入、大創建、大招商,打造了旅游大產業,繁榮了旅游大市場。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716.4萬人次,同比增長27.8%。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者700.34萬人次,同比增長149.6%;旅游總收入 36.2億元,同比增長169.95%;預計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特別是武廣高鐵開通運營后,來自港、澳及珠三角等地的游客紛沓而至。旅游經濟乘數效應充分釋放。2009年,全市旅游綜合收入占三產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4%,旅游帶動三產占GDP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20.1萬人。

    三是打造六大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旅游產業綜合提升步伐。咸寧市注重把握旅游業與其它行業的資源互補性和利益關聯性,找準旅游業發展與發展方式轉變的結合點,通過做強做優旅游業來提升農業、調整工業、搞活商貿、繁榮文化、保護生態,不斷增強區域發展的魅力、活力和實力。大力實施旅游產業升級計劃,全面推進旅游標準化建設,制定了溫泉旅游服務質量、設施、安全、衛生、環境及保護旅游者權益等方面的標準,打造了溫泉養生之旅、三國文化之旅、山水觀光之旅、溶洞探奇之旅、桂竹品賞之旅、民居尋訪之旅等六大特色旅游品牌。堅持旅游與農業融合,以旅促農,以農興旅。大力發展以“農家樂經濟+鄉村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建成農家樂旅游點1135個,其中星級農莊49家,農家樂經濟直接帶動農民年均增收6.3億元。嘉魚官橋八組、赤壁滄湖生態農業開發區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通山九宮生態農業觀光園、咸安天人果園等8個農莊被評為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堅持旅游與工業互動,以旅助工,以工壯旅。按照產業“兩型”化、企業園林化、園區景觀化的思路,在加強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同時,加快培育和發展新型產業,高標準建設工業園區,既推動了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集約度、集群度不斷提升,又推動了景觀工業、休閑工業、生態工業、綠色工業加快發展。2009年,全市萬元GDP能耗下降6.5%,二氧化碳減排“十一五”目標提前一年完成;食品飲料制造業、旅游工藝品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1%、48%。堅持旅游與商貿聯動,以旅活商,以商帶旅。今年1—5月份,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批發業零售額增長58.4%,住宿業零售額增長29.1%,餐飲業零售額增長42.4%。堅持旅游與文化結合,以旅揚文,以文化旅。集特色地域文化之大成的《夢尋咸寧》、《白云深處》、《千古風流》等文藝精品屢獲嘉獎,“泡出健康、泡出美麗、泡出時尚、泡出文化”已成為溫泉洗浴休閑的代名詞。2009年,咸寧市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2%,文化產品產值增長35%。堅持旅游與生態共建,全面建設生態文明。大力開展造綠行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4.2%,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4%,咸寧溫泉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加快發展低碳經濟,與華彬集團再度合作打造華中低碳經濟示范區,攜手西門子共建“未來人居”展示基地。

    二、咸寧市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近年來咸寧市旅游業發展速度加快,發展勢頭強勁,但長期以來形成的特色不顯、管理混亂、服務不優、價格過高、體制不順等問題,依然制約著咸寧市旅游業的發展。

    一是品牌形象模糊。一個城市的主題形象,應該是對其資源特色和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提煉,而且通俗易懂、上口入心。咸寧市此前推出的城市形象推介語“三國赤壁故地,內陸核電新城”,沒能準確概括出咸寧生態之城、溫泉之都的資源特色和城市文化特征,更何況“核電”未必有預期的新鮮感和吸引力。除城市品牌形象模糊外,某些景區(點)的品牌定位也不準確。

    二是發展方式粗放。旅游業發展尚未擺脫粗放發展方式,支撐旅游發展的動力主要依賴資源開發與規模擴張,文化元素、科技支撐在提升旅游競爭力上的作用不明顯。在產品培育上,沒有突出生態優勢、文化特色、地域特點;在文化挖掘和提煉上,對文化特質缺乏深入挖掘、精準提煉。竹海就是看竹,沒有文化的參與;溫泉就是泡澡,缺乏文化的植入。溫泉產品同質多、差異少。目前,國內溫泉產品已從第一代的單項洗浴、第二代的洗浴加游戲、第三代的洗浴加休閑,發展到產業規模化、娛樂特異化、產品系列化、康療科技化、休閑時尚化為一體的第四代,而咸寧市溫泉景區大多數尚未達到這一水平。

     三是產業結構失衡。在當前旅游形式從“慢旅快游”到“快旅慢游”的轉變中,咸寧市旅游還沒跟上節拍。其原因在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旅游要素不夠均衡,產業鏈條不夠健全。在整個旅游產業鏈中,觀光游比例過大,休閑消費項目明顯不足。在諸要素中,旅游娛樂業奇缺,特別是高檔娛樂中心不能滿足游客需要。旅游購物、旅游商品開發不夠,沒有特色,購物場所大多小、散、差,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文化品味、產品檔次。

    四是配套服務滯后。硬件不硬,軟件尚軟,交通、信息等配套服務嚴重滯后于旅游項目建設。溫泉景區的水質、衛生、安全尚未得到有效監督,餐飲、客房服務中的亂減份量、亂提價格等“宰客”現象普遍,設施、用具(品)的數量還不能滿足游客需要。一些已經出臺的管理規范在一些景區還未得到實施。出租車等窗口行業擅自漲價等現象屢禁不止。除主干道外,旅游景區交通不暢、標識不明,信息網絡不健全,旅游餐飲地方特色不明,旅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五是資源整合不力。目前,資源開發、產品營銷、線路設置、宣傳推介都存在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不夠的問題。跨區域的旅游資源開發還沒有啟動,如鄂南大竹海,僅限于星星竹海一隅,沒有把鄰近的隨陽、洪下竹海作為一個整體來開發,資源品類單一,難以形成規模和競爭力。不同類型資源優化配置還沒有起步,自然生態資源、歷史人文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互促共生。區域之間存在區域壁壘,同質競爭現象普遍存在,景區景點之間互利協作、互送客源還沒有破題。

    三、關于加快咸寧市旅游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咸寧作為我省長江經濟帶上重要的區域,旅游資源豐富,且資源組合好,發展具備較好基礎,為進一步乘勢而上,加快咸寧旅游業的發展,把咸寧建設成優秀旅游目的地和中國溫泉之都,打造成長江經濟帶和我省的重要旅游品牌,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在制度上加大創新力度。一是強化政府主導。成立政府旅游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負責旅游工作,協調解決旅游發展的重大問題,建立跨區域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交流旅游發展經驗,探討推進旅游一體化建設的途徑,研究推動旅游發展的措施辦法。二是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必須從經營理念、運行機制、內部管理等方面進行根本性變革,實行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三權分離”,積極引導非公經濟進入旅游行業。三是加快沿江快速通道和長江旅游專用碼頭的建設,為沿江旅游發展創造良好的交通環境。四是理順景區管理體制。要有效整合資源,實現整體規劃與開發,探索建立統一的營銷平臺和統一管理下利益分配的合理方式,建立適應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第二,在政策上加大傾斜力度。旅游業是戰略性產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對于拉動第三產業、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拓展就業空間、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在政策上進一步予以傾斜。一是放寬用地政策。在不影響占補平衡、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勵利用沿江荒灘荒坡開發旅游項目。二是拓寬融資渠道。通過有效的激勵政策和措施,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民間資本依法開發旅游資源,投資建設旅游基礎設施;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旅游企業和項目的融資力度。三是放寬特色項目審批。對于利用沙洲、荒山等市場前景好、填補區域空白的旅游項目要放寬限制條件。

    第三,在資源上加大整合力度。一是整體謀劃旅游發展。根據各地資源優勢、地域區位差異,整體編制規劃,實現項目功能分區,避免簡單重復和低水平建設。對于特色明顯的資源要加大開發力度,整體規劃上做到揚長避短,互為補充,形成旅游產品布局的合理性。二是整合旅游資源。長江流經我省1000多公里,省內各大優勢資源絕大多數臨近長江干流或支流,要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達到長江一線穿珠、精彩各不相同的效果。開辟沿江水上旅游線路,建設長江旅游經濟帶。三是整體宣傳推介。發掘和整理巴楚文化、三國文化、道教文化,聚集資源、聚集人才,集中推介影響力大、吸引力強、經濟社會效益高的旅游文化品牌,形成宣傳上的強大合力。四是根據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合理設計各種層次的旅游活動項目,盡可能多地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

    第四,在項目上加大支持力度。抓緊啟動一些投資規模大、支撐和帶動作用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好的旅游重點項目。建立旅游項目庫,把計劃變成一個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項目,把項目落實到具體的責任單位,擴大對外招商引資。發揮優勢項目的帶動作用,完善相關產業合作發展協調機制,把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經濟市場、城鄉體系和社會發展與優勢項目進行統籌規劃,實現一體化發展。建議省委、省政府加大對咸寧旅游發展的扶持力度,把咸寧溫泉品牌打造成湖北的重要旅游品牌和在國內外知名度、美譽度高的旅游精品。加大“省助市辦”的力度,建議參照隨州炎帝尋根節支助標準,進一步加大對咸寧市舉辦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的省級財政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