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
保護傳承、開發利用、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對促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具有重大作用。根據省政協工作安排,結合民族和宗教委員會打造“兩個文化”(即打造鄂東禪宗文化和鄂西少數民族文化)的工作思路,陳春林副主席帶領民族和宗教委員會部分組成人員,于2009年9月18日至27日,到宜昌市、恩施州及長陽、五峰、來鳳、咸豐、利川、建始、恩施七縣市,就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中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認真聽取了有關地方政府的情況匯報,實地考察了部分民族文化保護與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建設情況,與基層干部群眾進行了座談,交換了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成績顯著
1、加強組織領導,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機制基本建立。為確保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制度化和長效化,宜昌市先后制定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恩施州頒布了《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長陽縣實施了全國第一個縣級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法規《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率先提出“土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概念并于2005年編制完成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其他各縣市也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性文件,進一步加大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咸豐縣多年來堅持實行“五納入”機制,將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領導責任制,并成立了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和完善了縣、鄉、村三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機構。來鳳縣成立了由省社會科學院、武漢大學等單位20多名專家學者組成的“來鳳縣原生態擺手舞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并舉辦了“土家文化論壇”,長陽縣與華中師范大學聯合實施了“湖北長陽土家族民間文化保護實踐研究項目”并聯合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積極開展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系統挖掘和研究整理。這些措施和工作,促使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2、不斷推陳出新,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實現新的跨越。主要表現為:一是少數民族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并已成為生態文化旅游的重要景點。建始縣的極具科考價值的建始直立人遺址、利川市的代表近代建筑文化最高成就的古建筑群大水井和號稱“武陵第一寨”的魚木寨、來鳳縣的中國南方第一佛教石窟仙佛寺、咸豐縣的號稱“荊南雄鎮”的唐崖土司王城遺址、恩施市的柳州城宋代古城遺址、長陽縣的土家族發祥地武落鐘離山等都得到有效保護并成為文化旅游景點。二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成效顯著。各地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普遍開展了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普查登記、搜集整理、申報保護工作,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目前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9個國家保護項目、34個省級保護項目、69個州級保護項目、152個縣級保護項目。宜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個國家級保護項目、10個省級保護項目、13個市級保護項目。恩施州實施了“民族民間文藝集成成果再搶救工程”,編纂出版民族文化叢書14套92本。長陽縣已整理出版《巴土文化系列叢書》20本2000多萬字,五峰縣已整理出版民族民間文藝叢書10卷300萬字。三是實施了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命名、獎勵、資助制度。自2001年起,恩施州開展了“民間藝術大師”命名工作,現已命名四批共40位民間藝術大師,每年每人由政府發放專項津貼1200元。宜昌市設立了民族民間文化高齡傳人扶助金,對民族民間文化高齡傳人發放生活補貼;長陽縣登記在冊的民間藝人有3000多人,并為40名優秀傳承人建立了檔案。四是民族文藝創作日趨活躍、碩果累累。恩施州攝制了《神話恩施》、《四季清江》等電視專題片和《龍船調》、《黃四姐》、《女兒會》等民歌光碟,省民族歌舞團、利川騰龍洞景區、恩施土司城景區分別打造了民族歌舞《比茲卡》、《夷水麗川》、《土王樂舞》,來鳳、咸豐分別打造了大型南劇《西蘭卡普》、《女兒寨》;長陽、五峰大力發展以土家歌舞表演為重點的文化產業,打造了《夢幻土家》、《土里巴人》、《清江畢茲卡》、《牙列畢茲卡》等一批土家族原生態民族歌舞,民族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長陽的《土里巴人》先后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廣場舞蹈長陽巴山舞、長陽土家撒葉爾嗬榮獲全國廣場舞比賽群星獎金獎;在2008年中央電視臺第13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中,由長陽土家族農民兄弟與恩施苗族姑娘組成的“土苗兄妹組合”榮獲原生態唱法金獎和最受觀眾歡迎獎。長陽先后被文化部命名表彰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恩施州有16個鄉鎮被命名為“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占全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總數的三分之一。
3、注重開發利用,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旅游蓬勃發展。民族地區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大力推動民族文化與生態旅游相結合,不斷豐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有效地促進了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一是舉辦民族節慶活動,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恩施市堅持每年舉辦一次土家女兒會,建始縣每年舉辦一次黃四姐文化藝術節,來鳳縣每兩年舉辦一次土家族牛王節,巴東縣2009年舉辦了首屆三峽纖夫文化旅游節,來鳳縣2009年舉辦了來鳳·中國土家擺手舞文化旅游節,宣恩縣舉辦了兩屆苗族椎牛節,恩施州已初步打造了“恩施女兒會”、“利川龍船調”、“來鳳擺手節”、“巴東纖夫節”等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二是開展民族文化活動,豐富民族文化旅游形式。恩施土司城開展了公祭土家先祖廩君活動,梭布埡石林開展了山民歌對唱活動,楓香坡侗族風情寨開展了侗族歌舞表演活動,長陽縣舉辦了多種形式的民族民間藝術比賽活動和展示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民族文化旅游形式。三是建設民族文化標志工程,展示民族文化旅游風采。恩施州在州城修建了土司城、清江風雨橋、民族廣場,恩施市修建了侗族鼓樓和寨門,利川市修建了騰龍洞牌樓,咸豐縣修建了飛鳳樓,長陽縣于1994年就創辦了畢茲卡民俗文化村,五峰縣正在著力打造集游客接待中心、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表演廳、民俗文化廣場、民族特色購物街等為一體的柴埠溪民俗文化村,促使民族文化與生態旅游進一步融合。四是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擴大民族文化旅游影響。近年來,恩施州相繼舉辦了武漢·恩施民族風情旅游文化周、中外攝影家看恩施、恩施旅游產品重慶推介會、2009·國際旅游小姐巡游恩施等一系列有特色的宣傳展示活動,長陽縣2005年在武漢舉辦了“武漢土家文化周”宣傳活動,2007年與中央電視臺《新視聽》欄目聯合舉辦了“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歌會。這些宣傳推介活動,進一步擴大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在全國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缺乏資金和人才保障。我省民族地區“一州兩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文化資源豐富,需要保護的民族文化遺產種類繁多,相應的保護任務十分繁重。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長期處于相對落后狀態,地方財力十分薄弱,基本上是吃飯財政,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難以建立正常的投入機制和保障機制,導致許多保護規劃和發展規劃無法落實。同時,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經營人才嚴重缺乏,青黃不接,從事并熱愛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的專業人才寥寥無幾。而少數民族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多數是老年人,年輕人對傳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不感興趣,后起的傳承人斷層,導致許多種類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失傳與滅絕的危險。如來鳳縣地龍燈、八寶銅鈴和利川市肉連響的傳承人都已80歲左右,如不及時推動傳承,這些民族文化遺產將不可避免地失傳,例如建始縣民間藝術大師肖茂榮的去世,給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絲弦鑼鼓的傳承和發展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2、旅游開發不當影響少數民族文化原生態環境及內涵。旅游開發對傳承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為:借助旅游開發,政府和企業加大了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投入,少數民族文化在旅游開發中也綻放光彩、重現魅力,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但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大規模的建設或搬遷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原生態環境進行了改變或造成了破壞,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喪失原有的生存土壤,這勢必加速部分少數民族文化的消亡。部分地區和個人缺乏嚴謹態度和科學素養,一味迎合部分游客求新、求奇、求異的心理需求,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開發背離其原有的精神內涵,使原本美好的文化內涵走向庸俗化,個別地方個別節目還渲染愚昧落后的生活習俗,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了不恰當的包裝、改造甚至歪曲。同時,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往往通過一些舞臺化、程式化、商業化的模式表現出來,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許多具有獨特性的民族文化被大量復制,導致不同地方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品趨同化現象日益嚴重。
3、開發利用少數民族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效益不大。開發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我省民族地區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開發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利用范圍和利用力度都不夠,存在民族文化資源閑置現象,部分民族表演藝術只是在集中展演時才得到展示,平時并未搬上舞臺,沒有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特色的文藝精品。民族文化旅游業同樣存在對原生態民族文化挖掘利用不夠的問題,沒有很好地將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有機地結合起來,難以讓游客從中感受到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的獨特魅力。民族飲食業、民族服飾業、民族工藝業、民族建筑業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少數民族文化開發利用不夠的問題。民族文化產業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力還十分有限。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的民族文化氛圍不夠濃厚、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不夠豐富。在旅游業中開發利用少數民族文化的決策權和參與權往往掌握在地方政府和旅游投資者手中,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真正所有者,少數民族群眾從民族文化旅游開發中得到的實惠并不多。
三、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的建議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我省民族地區“一州兩縣”是我國中部地區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個少數民族在這里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民族歌舞、民族服飾、民族建筑、民族手工技藝、民族傳統飲食等特色民族文化,使這里成為“歌舞的海洋”、“藝術的寶庫”。百村萬戶慶豐收的土家擺手舞、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土家織錦西蘭卡普、中國南方桿欄式建筑經典土家吊腳樓等,為旅游業增添了獨特的魅力。為了進一步加大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力度,更好地發揮其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中的作用,我們建議:
1、要提高認識,進一步加大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力度。要從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軟實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提高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認識,切實加強領導,進一步加大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力度。要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繼續制定并完善各類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規劃,進一步抓好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普查與搶救工作。要建立科學完善的保護機制,對那些沒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傳統文化實行靜態保護,即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保存實物或影像、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館的方式加以保護;對那些能夠適應時代進步的民族文化,要進行動態保護,即對其賦予時代精神和新的內涵并加以科學整合,在政府有關部門引導、相關專家指導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通過政策引導,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引導少數民族文化的正態發展,激發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促使他們自覺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堅持利益均衡的原則,處理好開發商與當地居民的利益分配問題,使少數民族群眾能夠通過開展民族文化旅游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標。
2、要加大支持,合理保護與開發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要以地方法規的形式盡快出臺《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條例》,在條例中明確少數民族文化的定義、保護與搶救措施、優惠政策、獎懲條款,并界定各級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民族宗教工作部門及本省行政區域內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建立省級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綜合協調機制等。要結合湖北實際,盡快研究制定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辦法,對民族地區“一州兩縣”實行政策傾斜和項目(相關公路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傾斜,實施范圍要覆蓋散居少數民族村。設立全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專項基金,彌補民族地區地方財政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投入資金的不足。要提供人才支持,在湖北民族學院設立民族文化旅游管理系、在恩施職業技術學院設立旅游民族工藝專業,積極培養通曉少數民族文化專業知識、旅游管理和市場運作的專業人才、經營人才和管理人才,積極拓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展覽市場、演出市場、商品市場和旅游市場,進一步加大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搶救、挖掘、研究和整理。同時通過建立省級民族民間文藝人才庫、授予省級民族民間文藝大師稱號等形式,加大對民族民間文藝人才的保護和宣傳。
3、要采取措施,不斷推進民族文化旅游業創新發展。要統籌推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繼承和創新發展,在立足保護繼承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不斷增強少數民族文化的時代特色和實踐特色,推動少數民族文化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一方面要堅持科學保護的原則,既要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自身及其生存空間實施全方位保護,又要對那些具有較高科學、藝術、歷史價值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實施特殊保護。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形式、工作機制和傳播方式創新發展,著力打造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基地、產業集群、產業品牌,既要彰顯少數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鮮明的地域特征,更要突出少數民族文化獨特的時代氣息、強烈的時代精神。對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要堅持以人為本,鼓勵游客參與互動;堅持以文化為本,突出民族化與地方化;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實現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正確處理好少數民族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使文化建設成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文化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4、要整合資源,著力打造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要在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共享上下功夫,大力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努力打造少數民族文化精品,著力打造恩施州民族文化品牌和生態旅游品牌,形成資源共享、利益均分的格局。一是區域整合,加強與武陵山其他民族地區的協作,整合區域內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二是流域整合,加強與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合作,整體打造清江流域的景觀,形成800里清江整體畫廊的格局;三是地域整合,將恩施州內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整體打包,整體推介,進一步加強民族文化旅游的對外宣傳與交流,不斷拓展宣傳與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同時,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開發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探索少數民族文化開發利用與發展生態文化旅游事業的新途徑新形式,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之中,增強旅游的文化內涵,通過發展生態文化旅游來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