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高山濕地通常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并因其往往是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發源地,在全流域水源提供、維持水文生態功能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山濕地將山地與下游地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對下游地區的生態與環境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我國是世界上濕地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濕地面積廣大,類型多樣。但華中地區的高山濕地卻極為少見,目前僅發現四處,均分布在我省的鄂西地區,分別為神農架林區的大九湖、咸豐縣二仙巖、宣恩縣七姊妹山和恩施市太山廟亞高山濕地,屬于山地發育的亞熱帶亞高山泥炭沼澤濕地類型,在世界中緯度地區具有稀有性和獨特性。已發現的這些亞高山濕地均為區域內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及水系源頭,在保護水資源與水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保障區域生態安全的關鍵地域,在研究濕地演變和全球變化等方面亦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2009年9月中旬,按照省政協十屆十次常委會會議調研工作安排,鄭心穗副主席帶領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部分委員,實地調查了恩施州部分亞高山濕地,并請省林業局通報了相關情況,請神農架林區政協協助調研大九湖保護和利用現狀。現將調研情況及建議報告如下:
一、鄂西亞高山濕地資源基本情況及保護現狀
1、大九湖濕地。大九湖濕地位于神農架林區的最西端,是三省七縣交界的中心要道,距林區首府松柏鎮165km,其南部、西部與重慶市的巫山縣接壤,西北部與竹山縣為鄰,北部與林區東溪鄉交界,東部與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相連,是漢江一級支流堵河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涵養地。流域面積總計4323.70hm2,盆地面積為1178.62hm2。濕地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亞高山寒溫帶潮濕氣候,年降水量1528.3mm,降水豐富且分布均勻。濕地泥炭最大厚度可達3.5m,其外觀呈黑褐色,具松軟纖維狀結構,泥炭層向下逐漸過渡為粉砂質粘土和粉砂角礫層。大九湖濕地植物種類較為豐富,群落類型多樣。濕地植被的區系比較復雜,聯系廣泛,以溫帶成分為主。小黑三棱群落和睡菜群落類型為國內首次記載,浮毛茛和圓葉茅膏菜為湖北省首次記載,黃花貍藻為神農架地區首次記載。
大九湖濕地得到了妥善保護。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考察神農架和大九湖濕地,確立了“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指導思想。當地黨委、政府把濕地保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組織完成了濕地資源和環境綜合考察。2003年,大九湖濕地成立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007年,大九湖種植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澤,并對濕地范圍內的部分農民進行生態移民。目前,神農架大九湖已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并被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按照國家林業局的要求,正積極實施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示范工作,開展了濕地恢復、社區發展等相關工程建設內容,目前已恢復亞高山濕地5000畝。
2、二仙巖濕地。二仙巖濕地位于咸豐縣西北部活龍坪鄉境內, 西與重慶市黔江區交界、北起活龍坪鄉的沙帽山、東接活龍坪鄉的寨子坪、南至活龍坪鄉的朱家坪, 距咸豐縣城約87km,總面積6737.5hm2,平均海拔1400m,最高海拔1700m。該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555mm。濕地為中亞熱帶亞高山草甸沼澤濕地,發育有 “灌叢濕地”這一特有的濕地類型,在濕地核心區發現有野生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莼菜分布。濕地保護區內現有1個行政村,332戶897人。
當地政府對二仙巖濕地進行了搶救性保護。2003年6月,咸豐縣建立二仙巖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004年3月,恩施州將該濕地升格為州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1.01萬畝。幾年來,當地政府和國家、省有關部門組織對保護區濕地資源進行了初步調查和科考,原有的破壞性開發正逐步退出,并開展了一些濕地恢復治理工程。
3、七姊妹山濕地。七姊妹山濕地位于宣恩縣東部,分布于椿木營的天花板地、落兒坪等地,海拔1800m-1950m,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年平均氣溫8.9 ℃,年降水量年降雨量1500-1800mm。濕地呈大斑塊狀分布,總面積約800hm2。該處發育的泥炭屬北亞熱帶低位泥炭蘚——草和泥炭蘚——森林泥炭,生長旺盛,草根層深厚,泥炭積累厚度一般在60-70cm,最深處可達1m。濕地植物分為兩個群落類型:大理苔草——泥炭蘚群落和野燈心草——泥炭蘚。大理苔草-泥炭蘚群落海拔1940m,濕地內泥炭蘚厚度達30cm;野燈心草-泥炭蘚群落海拔1800m,濕地內泥炭蘚厚度約20cm。
七姊妹山保護始于1990年,2008年成立國家級森林自然保護區。由于濕地分布于自然保護區內,保護區管理局對區內亞高山泥炭沼澤濕地、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分布面積約10000余畝)等進行了重點保護和封閉式管理。
4、太山廟濕地。太山廟濕地位于恩施市境內,與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相鄰,并與之屬同類型濕地,約5萬畝。該地為近期發現,還沒有進行較完整調查,也沒有得到有效保護。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突出矛盾
鄂西亞高山濕地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面臨不少問題和矛盾。
1
1、整個鄂西亞高山濕地資源現狀不清楚。從地方情況看,除大九湖濕地科考和調查數據比較完整準確外,其他濕地的調查還不系統,數據還不完善、不一致;太山廟濕地還沒有進行詳細調查。從全省情況看,我省還沒有組織全面綜合的亞高山濕地資源專項調查,對全省亞高山濕地資源的整體情況缺乏第一手資料,給各級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的決策帶來困難。
2、亞高山濕地退化相當嚴重。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農田改造影響。大九湖、二仙巖濕地進行了大量的農田改造工程,修建了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排水溝,導致水位下降,部分濕地旱化。二是資源無序利用。包括在亞高山濕地內種植反季節蔬菜、煙草等經濟作物,獲取濕地內泥炭蘚資源等,嚴重削弱了亞高山濕地功能。
3、亞高山濕地管理處于粗放階段。主要表現為:一是機構設置不健全。這些亞高山濕地雖然由當地政府下文設立了管理機構,但多數是與林業局一套人員,兩塊牌子。其管理職責不清,協調不力。保護亞高山濕地必須首先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問題不是林業一個部門能夠解決的。二是保護經費嚴重不足,致使資源保護管理的技術手段還停在粗放的管理階段,制約了保護工作。目前的保護能力遠不能適應新時期高標準、高要求的保護工作。三是缺乏項目工程支撐。除了大九湖濕地有國家項目作支撐外,其它的基本無濕地項目。
4、亞高山濕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濕地保護間面臨著突出矛盾。由于亞高山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多為貧困山區,發展經濟是當地政府必須首先面對的現實問題。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可能以犧牲濕地資源為代價;如果單純依靠地方政府保護濕地,既顯失公平,又一廂情愿。
三、加強鄂西亞高山濕地保護的意見和建議
亞高山濕地是我省自然濕地資源中不可多得的一塊寶地,實施搶救性保護,是當前我省濕地保護工作面臨的一項新的重要任務。為此,提出如下意見與建議。
1、進一步提高對保護鄂西亞高山濕地重要性的認識。高山濕地是全球濕地保護的重點,在防止和應對全球水環境危機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應充分認識亞高山濕地的生態價值,將其作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一張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給予高度重視。正確處理保護和發展的關系,確立保護為先的原則,堅持將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加強領導,科學規劃,搶救性修復高山濕地,維持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發展。
2、全面調查鄂西亞高山濕地資源狀況,科學編制濕地保護、利用規劃。應逐步改變地方政府孤立的、局部的、單打一式的調查和應急式的科學考察,由省有關部門組織多學科多門類的綜合調查,進一步摸清全省亞高山濕地資源狀況,為決策提供依據。科學編制濕地保護、利用規劃,將其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全局工作之中,納入地方政府全局工作之中,納入林業、環保等重點工程(如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生態補償等工程)建設之中,通盤考慮和部署。
3、進一步加大亞高山濕地的保護工作力度。一是開展長期定位監測。鑒于目前有關亞高山泥炭沼澤濕地的科研積累還比較薄弱,建議開展長期的定位監測研究,為整個亞高山泥炭沼澤濕地的保護和生態恢復提供科技支撐。二是在對現存的亞高山泥炭沼澤濕地進行保護的基礎上,利用現有地形,結合濕地植被恢復、水系調整和重建、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還澤等工程措施,進行濕地生態恢復。根據目前狀況,應首先采取工程措施回填排水溝,提高地下水位,恢復被破壞的水文條件,維系泥炭沼澤的存在。已經開展的一些工程項目,如大九湖濕地的涉水工程、草場建設項目和退耕還林工程等,省有關部門應按2007年省委、省政府現場辦公會精神予以落實。三是積極爭取將鄂西亞高山濕地保護與生態恢復納入國家濕地生態恢復工程體系中;積極擴大國際影響,爭取世界濕地組織的重視和支持,盡快將鄂西亞高山泥炭沼澤濕地納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爭取更多的渠道支持高山濕地的保護和恢復工作。當務之急是盡快批準建立大九湖、二仙巖亞高山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這兩處已經按程序向省政府提出申請,并經過省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獲得通過。
4、加強機構和能力建設,保障工作經費。一是成立亞高山濕地保護和利用領導小組,從宏觀上加強領導,整體協調,有效推進濕地資源的保護、恢復和利用工作。二是建立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全國濕地資源豐富的省份相繼建立了濕地保護管理中心。我省是濕地資源大省,亟待建立湖北省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三是成立由有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專家參與的專家小組,以加強對亞高山濕地保護和綜合利用的技術咨詢和業務指導。四是逐步解決資金投入問題,并逐年增加。省級財政預算應安排濕地保護專項經費;現階段迫切需要省級財政和省有關部門幫助解決亞高山濕地區域內的移民搬遷、人口安置、土地權屬等問題;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采取多種途徑,爭取更多項目資金,并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投入。
5、積極推進我省濕地保護立法工作和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目前,全國已有8個省市頒布了濕地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條例,我省作為濕地大省,應盡快制定出臺湖北省濕地保護條例,并按今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建設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等要求,逐步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調研組成員名單:
鄭心穗 省政協副主席,民革湖北省委主委
白景義 省政協常委,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
劉嗣上 省政協常委,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駐武漢森林資源監督專員辦事處原專員
杜耘省 政協常委,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環境與災害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