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應佳 委員
2008年7月,省委、省政府提出著力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這是繼建設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大決策之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要戰略構想。襄樊擁有襄陽古城、古隆中、三國文化等知名旅游品牌,經過多年發展,初步形成了要素健全、結構合理的旅游業發展體系,有條件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塊之一。如何盡快把襄樊建設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塊,如何加快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我有以下思考和建議。
一、突破地區封閉觀念,建立統一協作互利機制
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必須打破區域封鎖、各自為戰的局面,盡快建立統一協調高效的運作機制,推動圈內資源整合、整體開發、互利共贏。2008年12月初,省政府與國家旅游局就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簽署了協議,協議賦予我省諸多先行先試權利。應充分利用好協議,樹立“大旅游、大發展、大市場”理念,按照“資源互享、客源互送、線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節慶互動、交通互聯、爭議互商”的模式,加快“圈內”資源整合和協作,推進“圈內”旅游經濟一體化發展。
一是應盡快成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協作辦公室”,專門負責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日常工作;成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投資公司”,專門負責“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內開發建設、投資管理。在全國率先探索大旅游、大產業的發展體制,在地級市和縣一級旅游局試行旅游大部門體制改革,形成對旅游行業的一體化管理。
二是突破現有地域、體制的限制,發揮市場作用,以資產為紐帶,以具有一定品牌效應的旅游企業為龍頭,組建跨區域綜合性或專業性的大型旅游企業集團。發展現代連鎖經營、網絡化經營,逐步形成鄂西生態文化旅游業的集團化經營格局。
三是開展合作營銷。整合“圈”內政府、旅游部門和旅游企業的促銷資金,共同宣傳,聯合營銷,擴大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2008年以來,襄樊市政府增加旅游促銷經費,投資500多萬元在CCTV-1、CCTV-4播出了旅游整體形象廣告,同時邀請中央和省里媒體對旅游發展進行專題采訪、專題介紹,初步形成了較為濃厚的發展襄樊旅游業的社會氛圍。今后,應加強與周邊武當山、神農架的捆綁宣傳,營造整體效應。前不久,三峽大壩、武當山、神農架3家景區共同出資150萬元進行聯合營銷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四是共同舉辦大型旅游節會活動。以聯辦、協辦等多種方式,在辦好“三峽”國際旅游節的基礎上,支持襄樊辦好“三國文化旅游節”,培育鄂西旅游的節會品牌。
二、突破依賴政府觀念,形成大開放的格局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包括襄樊、荊州、宜昌等8個市(州、林區),人口占全省的一半,版圖面積占全省的70%,在如此廣大的地域建設旅游圈,只依賴省政府的投資顯然是不夠的。政府的作用體現在政策規劃引導、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宣傳推介、強化行業監管、形成發展合力等方面,以期優化發展環境,推動“食、宿、行、游、購、娛”旅游產業六要素協調發展。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引導,發揮在投資上“四兩撥千斤”的功效,而決不是包辦。要堅決摒棄“等、靠、要”的習慣,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改革意識、開放意識、市場意識。
要大力創新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發展機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允許并鼓勵各地探索旅游景區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開,指定試點景區,嘗試依法出讓經營權,轉讓收益主要用于景區的發展和資源保護,政府保留對景區的所有權和資源保護的監督管理權利。要運用市場理念、市場方式和市場力量推動旅游產業加快發展。要加大市場主體的培育力度,通過股改、出售、引進合作者等多種方式,實現旅游企業的產權多元化。要在擴大對外開放上下功夫,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參與開發,抓住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機遇,進一步做好文化旅游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引進國內外知名的旅游企業,提高我省旅游產業的競爭力。
三、突出交通重點,構建圈內快捷的立體交通體系
我省的“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品牌很好,但未能產生應有的經濟社會效益,關鍵是交通不便,遠離大城市和鐵路、公路干線。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必須率先建設鄂西交通圈,構建圈內骨干交通網絡,發揮交通的紐帶作用,將圈內城市、核心景區等連“路”成“線”,以“線”串“珠”,使圈內旅游城市、旅游景點循環暢通。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以大交通促進大發展”的理念,形成共促交通大發展的合力。鑒于“圈”內神農架、三峽、武當山、古隆中、九路寨等知名景區之間連接公路檔次較低,政府應盡快啟動麻城—襄樊—保康—竹溪的高速公路建設和老河口—谷城—保康—房縣的福銀高速鄂西段建設;盡快建成武當山到神農架生態旅游公路、十堰到房縣高速公路和恩施大峽谷到利川騰龍洞旅游公路;提升宜昌—???、保康—神農架的公路等級,縮短神農架、三峽、武當山、古隆中、九路寨等知名景區的行車時間。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及縣鄉道路、農村公路改造,加快圈內其他重點景區(點)的道路改造升級步伐,提高公路通達程度。開通圈內鐵路沿線城市的城際旅游列車,構建圈內旅游立體交通網絡,確保游客進出便捷。
四、突出品牌重點,打造國際國內旅游精品名牌
鄂西地區不缺旅游資源,缺的是集成化的旅游產品。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要以“一江兩山”生態文化國際旅游區、荊襄文化旅游區、清江土家民俗生態旅游區等三大旅游板塊和一系列黃金旅游線路、精品景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景點景區開發,推動旅游資源整合,把單個大菜做成宴席。建議按照打造旅游精品名牌的要求,依托圈內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古隆中、明顯陵、荊州古城等名牌景區,重點培育“一江兩山三國文化”品牌,叫響湖北旅游123的旅游宣傳口號,把“圈”內各類生態文化旅游產品融入其中,豐富內容,把“一江兩山”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將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品牌推向世界市場。
襄樊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大多以觀光產品為主,缺乏人文包裝,缺乏旅游商品幫襯,缺乏娛樂項目烘托,參與性、趣味性差,品味低。由此,旅游市場大都以低端游客為主,高端游客的比例不高,尤其是入境旅游比例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作為旅游資源大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旅游應盡快轉型升級,提升旅游產業素質,充分發揮襄樊獨特的人文歷史和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緊緊圍繞“三國源頭、魅力襄樊”的主題,主推“三國文化、荊山生態、襄陽古城”三大品牌,打造三國文化、都市休閑、荊山生態、漢江風光等四大旅游區和古隆中、襄陽古城、九路寨、五道峽溫泉、鹿門山、水鏡莊、香水河、薤山、南河小三峽和白水寺等十景,著力構建湖北旅游“金三角”,把襄樊建成鄂、渝、陜、豫毗鄰地區旅游目的地和華中旅游、中西部旅游的門戶與游客集散地。
五、突出城市重點,培育襄樊、宜昌兩大核心旅游城市
實施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重大戰略,是要用12年的時間,即力爭到2020年,使該區域成為綜合性旅游圈、生態文明圈、科學發展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點多、面廣、線長,均勻用力一時難以見效。要正確處理全面推進與重點發展的關系,以點帶面,分步建設,逐級推進。襄樊版土面積1.97萬平方公里,人口580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魅力城市。目前,省政府已基本確定在2009-2010年建設520個項目,總投資1664億元,建議省發改委等部門在項目安排上向襄樊傾斜,集中財力、物力支持襄樊開展三國文化項目建設,配套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鞏固襄樊作為鄂西文化生態旅游圈的門戶地位,夯實襄樊作為“圈”內旅游支點的基礎,促使襄樊與宜昌共同成為拉動“圈”內旅游的兩大引擎,帶動圈內其他地區旅游業發展。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襄樊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