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解決跨界水環境污染防治問題的建議

2014-09-15 00:54:57  
字體大小:【


蘇征耀    委員

    一、現狀與危害
    我省地處長江中游,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縱橫、湖泊棋布。除長江、漢江外,全省有5km以上河流4228條;100畝以上的湖泊843個,總面積為2503平方公里;有大中小水庫5838座,總庫容量為260億立方米。

    水是天賜湖北的資源優勢,對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方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來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突飛猛進發展,不少江河、湖泊、水庫流域跨行政區劃水環境污染問題時有發生,防治形勢日益嚴竣:全省長江干流沿江城市近岸存在長度不等的污染帶;漢江干流自1992年以來共發生5次“水華”;中小河流水質超Ⅲ類河段長度占評價河長的20%以上,涢水、蠻河、神定河、唐白河等,以及城市的內河、內湖的污染更為嚴重,基本上屬于劣Ⅴ類水質。武漢市主要城區湖泊的總磷、總氮、化學耗氧量等主要污染物超過水環境的總容量,分別出現78%、69%、19%的負容量。

    跨界水環境污染的負面影響多,危害性大:一是影響生產生活。許多地方水體污染嚴重,已不能直接飲用,出現水質型缺水,據統計,我省4648萬農村人口中,有200多萬人的飲水達不到安全標準。水質惡化到一定程度,就連灌溉農作物都不行,會造成農作物減產減收。二是危害人體健康。資料表明,我國水源中已知的有機污染物達110余種,其中有不少屬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物質。三是誘發區域矛盾。如今,許多人民群眾都意識到水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因而對于跨界水環境污染反應相當敏感,近年來,全省為此上訪的人數和民事訴訟案件有增無減,有些地方上下游之間的矛盾糾紛愈演愈烈,影響了社會穩定。四是殃及生物多樣性。不少地方的水環境都超出承載能力,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我省歷史上記錄到的水鳥至少有110多種,現已不足80種,原通江湖泊魚類物種數、水生植物數逐年減少。

    二、問題與原因
    近年來,我省為了破解跨界水環境污染問題,先后就洪湖、梁子湖和漢江、四湖流域等地的水污染進行大規模的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在原國家環保總局重視和支持下,較好地解決了鄂豫交界的白河污染等問題。但是,由于諸多原因,我省跨界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應引起高度重視,認真加以改進。

    1、管理模式不科學。長期以來,我省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限于地域管理,各行政單元只對本轄區內水環境質量負責。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有的行政單元將稅收、利潤裝入腰包,卻無視流域生態環境承載力,任由污染物轉移到下游的行政單元。當整個流域水環境惡化,上下游、左右岸都理直氣壯地相互推卸責任,成了一本糊涂賬。

    2、功能區劃不合理。目前,我省水環境功能區劃缺乏科學標準和規范體系,一般是以水體現狀和使用功能為基礎進行劃分,這樣,就缺乏水生態系統完整性;以行政單元為基礎劃分,又很難兼顧協調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間的利益,以致出現對跨界同一斷面水環境功能定位不同、水質評價類別不一致的情況,由此也不能科學確定各行政單元在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中的權利和義務。這是實施跨界水環境管理的難點,也是引起跨界水環境污染糾紛的重要因素。

    3、防治工作不協調。由于整個流域的水環境功能區劃定位不明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各行政單元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既難以統籌考慮全流域水生態的承載能力,又不能對本行政水域生態承載力進行科學分析和正確判斷,使得上下游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不相協調,水環境污染防治各自為政。

    4、部門職責不明晰。我省水資源管理不僅涉及多個部門,而且對水環境的污染防治工作界限模糊,職責不清。有的部門往往為了自身利益而各行其是,遇到矛盾和問題,彼此推諉,有時甚至以理抗衡,致使各流域水資源監管缺位,跨界水污染防治工作滯后。

    三、對策與建議
    1、召開聯席會議,切實加強領導。每年由省政府組織主要涉水單位負責人,采取聯席會議的形式,進一步加強對跨界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每年至少年初、年中、年末各召開1次會議,一是互通情況,廣泛協商。相互通報情況,陳述問題,消除隔閡,對全省跨界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充分協商,達成共識。二是加強橫向聯系,及時解決跨省界水環境污染及其糾紛問題。目前,我省江河湖庫都不同程度存在跨省界污染問題,聯席會議要明確相關部門負責保持與相鄰省市的經常性聯系,必要時,可在國家環保部門的協調下,簽訂流域水環境污染防治協議,力避污染糾紛發生。三是強化監督檢查職能。聯席會議要研究制定跨界水環境保護和防治規劃,建立跨界水環境污染問責制,強化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監督、檢查、考核等工作,整合各方力量并敦促有關方面進一步推進跨界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四是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規。近年來,部分省市區就跨界水環境污染防治制定了地方性法規,我省可有針對性組織學習考察,然后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依法推進全省跨界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

    2、制定聯防規劃,建立長效機制。各流域所有行政單元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組織專班,就整個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狀況和污染源及其排污量等方面,進行深入調查摸底,然后根據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水功能定位和水環境容量等實際,聯合制定全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水環境污染防治規劃,促進各行政單元和諧共生、互惠多贏、協調發展。在制定規劃時,一是要在開發、利用和調節、調度水資源時,統籌兼顧,維持江河的合理流量,以及湖泊、水庫和地下水體的合理水位,切實增強水體的生態功能;二是要進一步優化流域內經濟發展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將預防置于首位,最大限度從源頭上減少對水體的污染。

    3、實施聯手監管,強化防治責任。一是明確防治責任。要依據流域水環境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容量、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全流域各行政單元水質和水資源量的要求,認真協商確定削減和控制流域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并逐一分解到各行政單元,然后簽訂水環境保護目標責任狀,每年度進行一次考核評定,以增強各方面的責任感。二是認真加強監管。各流域環保部門要依照法律法規,定期或不定期地組成聯合檢查組,認真對全流域水污染防治情況進行現場檢查,聯合監測,共同管理。對于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應限期治理,否則堅決予以關停。在枯水期、汛期等敏感時段,以及對飲用水源地等敏感區域,要隨時隨地了解重點污染源排污變化情況,必要時采取限產限排等具體措施,防范于未然。三是嚴格項目審批。流域內各主管部門除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區域發展規劃,督促淘汰高污染行業的落后產能、工藝和設備外,還要嚴格把好新上項目的審批關,對于未批先建、未經驗收擅自投產的新污染項目,要依法責令停建、停產。重點污染企業的升級、技術改造、結構調整等,必須在提高和完善治理設施,實現污染減排和達標排放后,方可從事生產經營。

    4、采取聯合行動,預防跨界糾紛。當水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建議按以下程序處理:一是互通情況,控制事態發展。無論上下游,誰先察覺流域的水量、水質、水文等出現異常和發生污染事故,都要立即啟動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除按規定上報情況外,還要立即通知下游(上游)政府或環保等有關部門,并采取斷然措施控制事態發展。二是深入現場,做好取樣工作。一旦發生跨界水污染事故,事發地的環保部門應立即通知下游(上游)環保部門一并在規定時間內到達同一斷面共同采樣監測,盡快掌握污染內容及其污染程度,進一步采取得力措施減少負面影響和危害性。三是查明原因,認真督促整改。事故發生后,應迅速組織調查專班深入現場查找水污染的原因,對于造成水環境污染的企事業單位,當地政府和環保部門要依法處罰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四是充分協商,妥善處理糾紛。跨界水污染糾紛發生后,流域各行政單元或主管部門可視情況聯合召開會議,就跨界污染糾紛的受理、處理、索賠等方面制定具體方案,謹防矛盾和事態擴大。有關重大問題經協商確實無法達成共識的,可由提請共同的上級政府或主管部門出面協調解決。

    5、實行聯動措施,消除源頭污染。首先,各流域要著力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建設,盡量保證水資源開發量低于可開發量,污染負荷低于環境容量,水質標準滿足各方需求。其次,要通過開征和提高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稅等市場經濟手段,促使各流域排污企業和單位盡量減少排污,消除對水環境的污染。再次,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平衡流域各方關系,調整相互經濟利益,維護區域公正公平,確保彼此享有同等生存權、發展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要求,理順上下游之間的關系,確定生態補償的主體、建立生態補償的制度,明確生態補償的標準,協商生態補償的額度,以便充分調動方方面面加強對水環境保護的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解決跨界水環境污染問題。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專職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