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4月上中旬,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民進湖北省委員會以“武漢城市圈水資源保護”為題組成了專題調研組,先后與省環保局、省水利廳、省農業廳、長江水利委員會、省建設廳等部門進行座談,隨后又赴武漢、鄂州、黃石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聽取各方面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及建議報告如下。
一、武漢城市圈水資源概況
武漢城市圈土地總面積58051.90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1.3%;人口2987.6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52.5%;2007年GDP5557.24億元,占全省總量的60.7%。武漢城市圈不僅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而且在促進中部崛起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水資源量狀況
武漢城市圈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湖泊塘堰星羅棋布,水庫眾多,圈內水域面積占武漢城市圈土地面積的15%。武漢、鄂州等市素有“百湖之市”、“百湖之鄉”的美譽。僅武漢市就有長江、漢水、灄水、府環河、倒水、舉水、金水、通順河、東荊河、沙河等形成以長江為干流的龐大水系網,全市水面總面積2117.6km2,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5.01%,水面率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
武漢城市圈水資源豐富,總水資源量211.77億立方米,占全省總量的33%。近年年降水量574.21億立方米,占全省的33%;地表水資源量195.79億立方米,占全省的32%;地下水資源量77.13億立方米,占全省的35%。圈內共有大、中型水庫101座,占全省的33.4%,年末蓄水總量30億立方米,占全省的15%。圈內總供水量(包括地表、地上及其它)138.81億立方米,占全省總量的53%。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量分別為126.96、11.79和0.053億立方米,分別占全省總量的53.4%、55.5%和62%。
武漢城市圈用水量138.81億立方米,占全省總用水量的53%。人均總用水量除黃岡(324立方米)、天門(402立方米)外,其余7個城市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9立方米),人均用水量大于500立方米的有黃石市、鄂州市、仙桃市。
據省水利廳統計資料顯示,武漢城市圈城鎮居民生活、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廢水排放量分別為45264、174843、19176萬噸/年,分別占全省的57%、51%、67%。入河排污量167501萬噸/年,占全省的53%。2006年,武漢城市圈排放COD36.57萬噸,占全省總量的58.43%。人均COD排放量分別為11.7千克,高于全省10.3千克的水平;每萬元GDP排放COD0.0080噸,略低于全省0.0083噸水平。
(二)水質狀況
近年來,武漢城市圈在水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主要污染物的產生量還將進一步增長,且增長絕對量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形勢不容樂觀。
河流水質。2007年,武漢城市圈長江干流水質總體良好,所有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功能區劃標準,總體水質保護穩定。漢江干流水質總體良好,武漢宗關斷面水質顯著好轉,水質由Ⅲ類上升到Ⅱ類,但仙桃斷面水質顯著下降,由Ⅱ類降到Ⅲ類,其它斷面的水質類別均未發生變化,總體保持穩定。
湖泊水質。武漢城市圈湖泊水質形勢較為嚴峻。武漢的東湖、咸寧的黃蓋湖、黃岡的武山湖和黃石的大冶湖都還是Ⅴ類或劣Ⅴ類水。2007年武漢市對45個主要湖泊監測結果表明:水質達到II類標準的湖泊有1個,占監測湖泊數的2.2%,占監測湖泊面積的2.4%;水質達到III類標準的湖泊有7個,占監測湖泊數的15.6%,占監測湖泊面積的41.9%;水質達到IV類標準的湖泊有8個,占監測湖泊數的17.8%,占監測湖泊面積的24.6%;水質劣于Ⅳ類的湖泊有29個,占監測湖泊數的64.4%,占監測湖泊面積的31.1%。影響湖泊水質類別的主要項目是氨氮、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
主要水庫水質。武漢城市圈大、中型水庫水質均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但咸寧的三湖連江等水庫仍為劣Ⅴ類水水庫,呈富營養化。
二、主要污染源
導致武漢城市圈水質污染和水環境變化的主要污染源有:
1、城鎮生活污水排放,以年均2%的速度增加。2007年,武漢城市圈城鎮排放廢水239283萬噸,其中生活污水45264萬噸,占污廢水總量的18.9%。2007年,僅黃石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就達11584.19萬噸,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全市廢水排放總量的59.1%,COD排放量占全市COD排放總量的79.3%。特別要指出的是,城市生活污水與日俱增,但是,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遠遠落后形勢發展的需要,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中,除武漢、仙桃、黃石、孝感、潛江、咸寧等市建成污水處理廠運行外,其他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
2、工業廢水排放量大。省水利廳有關資料表明,武漢城市圈第二、三產業共排廢水194019萬噸,占武漢城市圈城鎮居民生活、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廢水排放總量的81.1%。2007年,黃石市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量8017.68萬噸,COD排放量6901.24噸,污水排放量占全市廢水排放總量的40.9%,COD排放量占全市COD排放量的20.7%。
3、農業農藥化肥污染問題較為突出。2005年全省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已達60.8公斤/畝、0.3公斤/畝。武漢城市圈占全省70%的耕地,農藥化肥污染十分嚴重。如黃石市年農藥使用量在1300噸以上,其中除草劑在150噸左右,主要以草甘膦、乙草胺和百草枯等品種為主,全市化肥使用量在70萬噸左右。
4、畜禽養殖污染日漸嚴重。特別是近幾年畜禽養殖小區的建設,推動了畜禽養殖規模化生產。2007年,黃石市生豬出欄100.71萬頭,年末存欄65.4萬頭,能繁母豬存欄5.67萬頭,家禽出籠968.08萬只,家禽年末存籠619.95萬只。畜禽產業快速發展,畜禽糞便日益增多,但絕大部分畜禽養殖場缺乏處理能力,將糞便隨意堆放,不但產生惡臭、蚊蠅滋生,而且在進入水體或滲入淺層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氣,使水中的其它微生物無法存活,從而產生嚴重的污染,還有很多沒有經過發酵的糞便直接進入田地,糞便中的有害細菌污染土壤,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也日漸嚴重。
三、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1、要從戰略上,充分認識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去年3月到北京大學演講時說,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礎的元素,直接與人類的食品安全相關聯,而且沒有任何替代品,水的問題遠比石油問題嚴重。上世紀90年代,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加利曾預示:如果說20世紀的世界戰爭是為石油而戰,那么21世紀則很可能是為水資源而戰。水資源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資源。
2、要從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上,切實上加強水資源保護。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縱覽人類發展歷史,人類莫不逐水而居、城市莫不循水而建、文明莫不因水而興,源遠流長的水將人類從遠古洪荒帶入了生機盎然的現代社會。但是,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城市圈的水污染已呈現由支流向主干流延伸,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滲透的態勢,而且污染的數量增大、速度加快、程度加深,有害物質增多。城市圈內水資源形勢岌岌可危,業已成為制約城市圈經濟發展、殃及群眾健康、影響社會安定和危害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據調查了解,往昔從不為飲用水發愁的江漢平原地區由于地表水污染,出現水質型缺水現象,生活飲用水陷入困境,不少地方飲用的水不潔凈、不衛生,現已開始轉入開采地下水飲用。
3、要從長江漢江水資源變化上,謀劃好保護好水資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長江上游開發截流頻繁無序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將對我省水資源量產生深刻影響。資源性、水質性缺水是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資源性缺水就會減少稀釋污染物的水量,降低江河湖庫等水體的自凈功能,加重水環境的污染;水質性缺水必然加大對潔凈水資源的需求量,使本來緊張的水資源更為緊張。從目前城市圈COD、氨氮等水環境容量看,除長江、漢江沿岸城市外,其它地方已經趨于飽和,有的地方甚至遠遠超出環境的承載能力,影響武漢城市圈的可持續發展。
4、要從應對環境變化上,優先保護好水資源。武漢城市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多,水的需求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據《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預測,到2010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可能會比現在增高1.3—2.1℃;氣溫升高將使地表蒸發量增加,水資源量相應減少。同時生產還要繼續發展,人口還要再增多,對水環境的污染還將進一步加劇。因此要促進城市圈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將水環境保護置于優先位置謀劃,采取剛性舉措加以保護。
5、要從國家發展戰略上,保護好水資源。目前,國家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水不僅具有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屬性,而且加強水污染防治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重要職責,也是廣大人民群眾迫切希望解決的重要問題。鑒此,必須將城市圈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認真實施,力求為全省乃至全國作出示范和表率。
四、具體對策建議
1、理順管理體制,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目前,城市圈在水資源管理、開發、保護、利用等工作上由于涉及10多個部門,這些部門往往為了部門利益,各自為政,形成不了合力。省政府要認真研究,盡快理順關系,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集中統一、精干高效、具有權威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確保水資源的管理、開發、保護、利用有條不紊地進行。各級政府要建立具有量化標準的水資源保護目標管理責任制,每年進行考核,實行獎懲。
2、健全法規體系,為“兩型社會”建設提供法律保障。一是盡快出臺《武漢市城市圈水資源管理辦法》,加大水資源管理保護力度,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出臺省人民政府城市圈水資源管理條例,對武漢城市圈內水資源節約保護提供法律依據;二是制訂城市圈湖泊保護條例,保護好湖泊,實現湖泊資源共享;三是制定城市圈跨區域水域管理保護辦法,針對跨區域水域的水量分配及調度、跨區域調水水價、水域保護范圍及取、退水口設置做出具體規定;四是拓展節水條例適用范圍。
3、加快制度創新,探索水生態補償機制。一是逐步建立水資源產權明晰、政事企分開、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的水資源產權制度;二是逐步建立完善公平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付費、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水資源價值核算體系,因地制宜地選擇生態補償模式;三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不斷完善政府對生態補償的調控手段。
4、統籌布局,對跨區域水系進行全面規劃。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間都共有河流、湖泊、灌區,這些水域同時大部分承擔飲用水源地的功能,如何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這些跨區域水域,光靠哪一個城市單獨行動都很難真正做好,因此需要以流域層面的規劃為依據,編制統一的城市圈水資源戰略控制規劃,由城市圈政府共同批準或者由省政府批準實施。通過規劃,對跨區域水系網絡構建、水資源合理分配和調度、水污染控制、水源地保護、排污總量控制、濱水區環境建設做出科學規劃;對嘗試建立水權及排污權分配機制提出初步實施方案。
5、節約資源,全面推進城市圈節水工作。一是要全面宣傳和加強人們的節水意識,建立鼓勵節水的獎勵和補助機制和基金,樹立節約用水光榮的社會公德意識;二是要在武漢市爭創國家節水型城市的基礎上,力爭將武漢市列入國家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建立豐水城市節水技術考核指標體系,同時將節水型社會建設推廣至城市圈,開創跨區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先河和范例;三是加大節水器具及節水技術推廣力度,建立節水產品認證與市場準入制度,實行節水產品認證,規范節水設備市場,對節水項目的建設予以獎勵和補助,建立相應的考核及獎勵機制。
6、強化水污染治理,全面實施水生態環境保護。一是繼續加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力度,提高污水處理等級;二是加快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率;三是盤活現有資產存量、擴大水市場、建立污水處理費價格機制和管理機制,強化污水處理成本核算,將污水處理費與排放和處理污染物濃度掛鉤,強化污水處理費征收管理,使污水處理費完全而且更深入地為污水處理服務;四是積極研究相關污水處理政策,大力提倡建設分散式的污水處理設施,鼓勵相對獨立、分散的單位和居住區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和中水回用。
7、加大籌資力度,全面推進重點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一是積極爭取各方支持。積極爭取中央對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的重點工程支持力度,如農村安全飲水、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等重點工程建設;二是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涉水工程建設,絕大部分具有社會公益性質,政府投入的多少決定建設力度,因此各級政府在“兩型社會”建設中必須加大社會公益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三是開展社會融資。利用涉水重點工程建設的契機,建立跨區域融資平臺,充分動員和利用社會資金加快工程建設力度,為“兩型社會”建設增磚添瓦。
8、加強城市圈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一是優先實施湖泊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禁止圍湖造地建設商品房、圍湖養殖等縮小湖泊水面的行為;二是采取生物控制、放養濾食魚類、底棲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復水域生態系統,加強生態湖濱帶和水源涵養林等生態隔離帶的建設與保護;三是有條件的市,要進一步做好調水引流工作,采取科學調水、合理控閘等措施,加快湖泊水體循環交換;四是加強科技攻關,對城市圈重點湖泊富營養化形成和消除機理、水體氮磷污染控制、藻類生長和暴發規律、水體自然修復、沼澤化防治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發,增強科技支撐能力。
9、從源頭上治理,實現水污染的減量化、資源化。要在工業部門推行清潔生產,減少廢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快農業產業調整步伐,倡導綠色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少用化肥和農藥,同時倡導居民使用無磷洗衣粉,減少面源污染;對畜禽養殖業產生的糞尿,通過采用發酵技術轉化為肥料和能源;在工業、農業和居民中提倡節約用水,減少廢水及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水污染的減量化。要大力推行廢水的資源化,即將凈化處理后的廢水回用于工業作冷卻水、沖洗水,回用于農業作灌溉水,回用于城市作綠化帶灌溉水、汽車、道路沖洗水等,或者可以回灌到地下含水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