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開展武漢城市圈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議

2014-09-15 00:54:02  
字體大小:【


湖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4月上中旬,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委員先后到省環保局、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建設廳、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及武漢市、黃石市、鄂州市就武漢城市圈建設戰略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專題調研和座談。委員們認為在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中要高度重視開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在宏觀發展和中長期發展中探索符合“兩型社會”要求的發展模式,從根本上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問題。現就開展好這一工作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內涵及意義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是“從源頭和過程控制”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即對宏觀經濟社會的政策、法規、規劃、計劃中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深入的分析預測和綜合評價,科學合理地安排重點區域開發、生產力布局、資源配置和重大項目建設,并采取預防措施或者其他補救措施,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較之目前普遍施行的項目環評不同的是,戰略環評要求變對單個項目環境的評價為對整個開發區域環境累積影響的評價,將被動的“末端處理”轉為主動的“源頭防治”。

    人們比較熟悉的項目環評只能補救小范圍的環境損害,無法從源頭上保護環境,不能指導政策或規劃的發展方向,更不能解決開展建設活動中產生的宏觀影響、間接影響和累積影響。戰略環評是真正意義上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對人類大規模開發活動進行預先評價,為決策提供更具前瞻性和科學性的依據。戰略環評分為法規、政策和規劃評價。

    2003年9月1日,我國頒布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法》中確定了戰略環評的地位,該法明確要求對土地利用規劃,區域、流域、海域開發規劃和10類專項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2005年12月,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進一步提出“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論證”,委員們認為在武漢城市圈建設中開展戰略環評,符合“兩型社會”的發展要求,是改革和試驗的重要切入點。

    二、開展城市圈戰略環評的必要性
    1、這是解決城市圈發展環境制約問題的需要。根據有關統計資料,2006年,城市圈廢水排放量51665萬噸,占全省廢水排放量的56.7%,二氧化硫排放量38.31萬噸,占全省總排放量的58.6%。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物人均排放量分別為13.0千克、11.7千克,高于全省二氧化硫、COD人均排放量12.3千克、10.3千克的平均水平。城市圈每萬元GDP二氧化硫、COD排放量分別為0.0088噸和0.0080噸,也只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每萬元GDP二氧化硫、COD排放量0.0083噸和0.0099噸)。城市圈土地利用強度達到0.85,高于全省土地利用強度(0.54),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同時城市圈又是我省能源匱乏、但消耗又最為密集的區域,2006年,城市圈每萬元GDP能耗為1.73噸標準煤,高于全省1.46噸標準煤的平均標準,煤炭消耗量占全省能源消耗總量的64.5%。在此次調研中,各地反映最多的發展制約問題就是土地資源和環境容量問題。

    武漢城市圈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生態環境較為脆弱,若繼續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現有資源和能源將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生態環境也無法承受。合理、科學、統籌解決好發展與環境資源問題,是保證城市圈按照“兩型社會”建設要求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開展城市圈戰略環評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科學分析土地、水(氣)環境、礦產、能源等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提出預防、減輕和解決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促進規劃目標的實現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這是保障城市圈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國家批準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戰略部署,也為湖北及武漢城市圈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不僅對武漢城市圈探索一系列有別于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至關重要,而且對推動全省、全國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也必將起到示范作用。開展城市圈戰略環評,其目的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對城市圈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經濟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功能分區以及資源消耗等方面的關系進行綜合分析和科學評估,客觀分析城市圈綜合試驗改革建設規劃的可達性和支撐性,從宏觀的角度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摸式,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環境質量。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圈發展與環境綜合決策機制,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城市圈生產力的合理布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能源的持續發展、合理利用以及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城市圈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這是適應全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形勢的需要。2005年,原國家環保總局率先在內蒙古自治區、武漢市、大連市、中石油、鐵道部“一省、二市、一行業、一部門”啟動全國第一批規劃環評試點,其后又下達四批共計21家規劃環評試點單位,涉及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等內容。截至2007年底,全國已有近百個規劃正在或已經編制完成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內蒙古自治區、武漢市、大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已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技術審查。其中內蒙古自治區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戰略環評,對規劃綱要的一些重要指標進行了調整:自治區“十一五”經濟增長速度由15%調整為13%,煤炭產量由5億噸調整為4億噸,發電裝機容量由6600萬千瓦調整為5500萬千瓦,城鎮化率由56%調整到55%。

    4、這是進一步推進我省戰略環評工作的需要。2006年下半年以來,根據省委、省政府領導要求,我省啟動了《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戰略規劃環評前期工作。

    2006年8月,省政府組織召開省長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綱要》戰略環評工作。2007年1月,原國家環保總局行文同意將《綱要》戰略規劃列為全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試點。2007年以來,省發改委與省環保局等單位積極籌備《綱要》戰略規劃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但會議因故一直未能召開,《綱要》戰略規劃工作尚未正式啟動。《環評法》要求,規劃環評應該在規劃編制階段進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從環保角度提出規劃優化調整建議,并在規劃編制中采納吸收。

    目前,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各項工作正處于起步階段,城市圈綜合試驗改革建設規劃正在編制中。啟動城市圈戰略環評是深入推進我省規劃環評工作的鍥入點,通過環評,能夠更好地為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規劃編制和實施提出一些好的政策,尤其是環境經濟政策、措施和建議。并且城市圈綜合試驗改革建設規劃將報國務院審批,先行開展建設規劃戰略環評,可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有利于規劃的順利審批。

    三、開展城市圈戰略環評的若干建議當前,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各項工作正處于起步階段,城市圈建設規劃正在編制中,開展城市圈戰略環評,能夠推動城市圈建設,更好地實現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建議省政府盡快組織研究,成立戰略環評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單位,制定工作方案,安排工作經費,全面開展此項工作。

    1、建議建立健全城市圈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通過開展城市圈戰略環評,進一步加強城市圈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努力實現把武漢城市圈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主要任務與項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將武漢城市圈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2、建議創新城市圈環境管理體制和機制。通過開展城市圈戰略環評,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不相適應的政策、觀念、法律法規和行政行為。加強城市圈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建立區域環境保護協作機制,統籌武漢城市圈環境保護立法、環境保護規劃與環境功能區劃、環境綜合整治、環境監測與預警系統建設,統籌城市圈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圍繞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建立發展、環保、市場、管理統一協調的體制機制。

    3、建議優化城市圈經濟產業結構。通過開展城市圈戰略環評,綜合考慮各地發展現狀和環境承載能力,確立城市圈一體化主體功能布局,明確不同地方的經濟發展方向,科學評價城市圈產業布局、結構、發展規模的可達性,按照功能定位,實行不同區域,不同的環境準入條件,引導產業合理布局,促進產業鏈的迅速形成。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有關要求,加快淘汰圈內落后產能,為優勢產能的發展騰出空間,促進產業升級,大力開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倡導循環經濟理念。

    4、建議實施有利于城市圈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經濟政策。通過開展城市圈戰略環評,深入開展城市圈環境公共財政政策制度改革,積極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試點開展生態補償政策研究和環境稅征收機制改革、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環保信貸等環保經濟政策研究,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等經濟手段和市場機制,加強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的社會監督和經濟制約,促進城市圈內“保護——開發——補償”良性循環。

    5、建議強化城市圈區域聯合治污機制與辦法。通過開展城市圈戰略環評,進一步強化政府部門在武漢城市圈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方面的執行能力和綜合協調能力。建立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探索建立跨界環境污染糾紛處理機制、跨界斷面水質達標管理機制、跨界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機制,協調解決跨區域的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