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大力發展油料生產支撐國家戰略需求

2014-09-15 00:53:53  
字體大小:【


                    黃佑安  委員       廖伯壽  委員

    一、我國植物油料供給形勢嚴峻

    我國是世界油料生產和消費大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油料生產和供給一直受到國際市場的嚴重沖擊。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全國植物油消費總量從2002/ 2003年度的1740萬噸上升到2006/2007年度的2235萬噸,但國產植物油產量一直僅維持在900-950萬噸的水平,油料進口占國內消費的比重已達63%,自給率只有37%左右。顯然,沒有哪一個大宗農產品像油料這樣如此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每年油料進口額超過1200億元,是造成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的根源。

    特別是近一年多以來,國內植物油價格因供給不足而不斷攀升,嚴重影響了民眾生活質量。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持續上升,發達國家利用植物油大規模轉化生物柴油是一種必然趨勢,全球植物油市場需求量將成倍增長,將來我國即使有經濟能力進口植物油,但可能會出現有錢無處買油的局面。據保守估計,到2030年我國人口達到15.5億、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時,植物油需求總量將為3500萬噸以上。以2005年國內油料生產能力為基數,屆時需要增長200%以上才能基本滿足需要。

    在上述背景下,發展油料作物生產,提高油料自給率,已成為保障國家食物供給安全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2007年9月19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六條政策措施。9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油料生產和供給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并提出了力爭到2010年全國油料總產量增長14%的近期發展目標。湖北作為全國油料生產大省和油料科技強省,發展油料生產,對于增加油料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現代農業,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省油料生產和科技優勢分析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為我國南北過渡地帶,自然和農業生態條件十分適合油料作物生產。目前我省油料作物已形成較大生產規模,年種植面積2500萬畝,總產320萬噸以上,其中油菜1700萬畝以上,花生、大豆各300萬畝,芝麻近200萬畝,油料單產居全國前列,規模和效益優勢明顯,年種植業產值130億元以上,在大宗農作物中僅次于水稻。我省油料生產發展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地理上處于全國中心位置,利于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油料加工業初具規模,除原有天頤、中昌、中糧等大型油料加工企業外,最近魯花集團又落戶湖北襄樊,植物油年加工能力超過200萬噸。從發展潛力看,在不影響糧食生產的情況下,我省仍有較大面積的冬閑田適于發展冬油菜生產,夏播花生和間套作大豆也仍有一定發展空間,未來全省主要油料作物種植業規模具有達到4000萬畝、年總產500萬噸的潛力。

    我省從事油料作物科學技術研究的機構主要有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和華中農業大學,是全國油料科技強省。中油所和華農大一直是我國油料科技重大項目的領頭單位。多年以來我省在油菜“雙低”品質改良、油菜及芝麻雜種優勢利用、高油花生品種培育、油料重要病害的抗性遺傳改良及綜合控制技術、油料高效栽培技術、油料加工利用技術、油料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1年以來,我省在油料方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多達8項,在全國油料生產大省高居榜首。近年來,我省科研機構又創造出含油量達到54%的油菜新品種、油菜高效生產技術、含油量達到60%的花生新品種、花生抗黃曲霉品種、大豆優質品種、芝麻雜交新品種,并在油料作物改良的分子生物學基礎、轉基因與生物安全性評價、油料產品質量標準與控制技術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使我省在油料科技方面保持著國內領先地位,進一步確立了我省油料科技的優勢。

    三、推進我省油料生產的對策與建議
    1、將油料生產放在優先發展地位。針對油料生產的重要意義和我國油料供給短缺的嚴峻局面,深刻認識發展油料生產、大幅度提高油料自給率、提高油料生產效率在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等國家長期重大戰略需求中的特殊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油料作物生產及產業化列入我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優先領域,統籌規劃,精心組織,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油料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油料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多方籌集資金,重點加強集中產區的基本農田建設、中低產田的改造、貯藏條件及市場流通等設施的投入,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生產、流通和產業化基地。

    3、加大對油料科學研究的支持和投入。重點支持高產、高油的油用型油料新品種培育。利用常規育種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手段,重點培育含油量超過50%的雙低油菜和超過55%的花生高產品種,產量或產油量提高10%以上。加強重要資源的引進、評價、創新研究。加強高新技術在品種改良中的應用,尤其要加強功能基因組學、分子育種、品質評價技術的研究。針對不同產區建立油料高產、優質、高效的生產技術體系,通過先進實用的栽培技術的應用,使單產平均提高20%以上。支持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攻關,在主要加工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4、支持壯大油料加工龍頭企業。在現有基礎上,重點支持魯花集團等龍頭企業拓展業務和市場,提高加工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促進加工企業的合理布局,創建雙低菜籽油和優質花生油品牌。

    5、提高油料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支持發展油料產銷合作組織,完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分析產業動態、開展行業自律、維護市場秩序、交流行業信息、開展技術咨詢與服務、維護農民與企業利益中的作用。積極扶持和發展油料專業合作組織,發揮其在組織促進農民種植優良品種、推行標準化生產方面的作用。

    6、加大技術推廣支持力度,實施油料補貼措施。在支持油料科研發展的同時,需要加大對技術推廣體系的支持力度,并重點支持良種補貼和農業機械補貼。參照糧食補貼措施,對油料良種實施全面補貼。隨著農村勞動力結構的深刻變化,勞動力成本逐年提高不可逆轉,油料生產過程中播種及收獲環節用工較多,急需提高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建議將機械納入農機補貼范圍,支持農機部門開發經濟實用的生產機械。逐步實施油料保護價收購政策。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黃佑安中國農科院湖北油料研究所黨委書記
    廖伯壽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