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我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自2003年7月正式啟動以來,運行情況究竟如何?帶著這一問題,我們對京山縣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
京山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從2006年正式啟動以來,到目前運行了一年零五個月。參合人數達到38萬人,參合率87.32%,共籌集基金2090.65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760.24萬無,省財政補助570.18萬元,縣財政補助190.06萬元,農民自繳570.17萬元。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正在平穩、健康、有序地運轉。農民普遍稱贊“新農合”送來了“新希望”,把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稱為“救命制度”,把合作醫療補償的醫療費稱為“救命錢”。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讓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醫療機構得到了發展,政府贏得了民心。
一、主要問題
從總體上,京山縣新型合作醫療工作運行態勢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參合率不平衡,籌資工作難度大。從調查的8個鄉鎮情況來看,參合率不夠平衡,最低的為75.1%,最高的為98.2%,影響參合的因素主要是每年征收繳費的時間段正好與大批農民外出打工的時間發生沖突,部分外出打工的農民錯過了參合繳費的時間。還有少部分群眾對政策不了解、不理解,或籌資時手頭無錢沒有及時繳款。另外該縣合作醫療的籌資辦法是通過各級黨委政府主導、部門協同配合、依靠村組干部完成。這種籌資方法在工作的啟動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明顯弊端:一是通過行政手段籌資,干部工作壓力大;二是突擊籌資,基礎工作不扎實,一些村重籌資,輕登記核實,導致參合信息數據無法及時準確建成,影響了農民按時參合就診;三是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征收農民繳費,成本高,平均籌資成本為每人1元以上,而且籌資工作沒有經費來源。
2、補償不及時,職能部門聯動不夠。從調查的情況看,該縣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及其成員單位還沒有很好地履行各自的職能,管理的合力不強。當前,普遍存在著醫療機構門診費、住院費等補償費撥付不及時的問題,有的甚至一拖數月。致村衛生室墊付資金多的有二、三千元,少的也有幾百元。另外,外診及慢性病的審核和補償也存在過于遲緩的的問題。醫療補償費不能及時到位的原因主要是基金管理部門工作效率低下所致;此外,也存在部分醫療機構返款不及時的問題。
3、工作經費不足,監管工作存在制度性缺陷。該縣合管辦作為全縣合作醫療的辦事機構,他們服務的是38萬參合農民,監管的是全縣300多家定點醫療機構,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監管工作的難度也很大,目前,合管辦人員編制20人,財政預算辦公經費4萬,遠不能滿足工作需要。由于辦公經費太少,縣合管辦不得已只好向醫療機構收取一定費用來彌補經費不足。鄉鎮合管員辦公經費更是有限,超出部分也只好由被監管對象承擔。此外,縣合管辦工作人員有11人來自財政部門,盡管他們很敬業,但受到知識結構的限制,對醫療業務不甚了解,不能做到有效監管。
4、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醫治大病的問題,大病致貧現象仍很突出。現行的合作醫療實行的是低水平、廣覆蓋,對因大病住院費用較高的對象,盡管給予了補償和再補償,但仍屬于杯水車薪,不能解決他們沉重的醫療費用,大病致貧的現象仍很突出。
5、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強,財政投入不足。在調查中了解到,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醫療設備落后,醫療技術水平偏低,債務包袱沉重,市場競爭力不強,病源流失嚴重,醫務人員工資待遇沒有保障,技術人才外流等問題。合作醫療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這種局面,但鄉鎮衛生院的服務能力還遠不能力適應農民醫療消費的需求。極少數衛生院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有提高藥品價格等損害參合患者利益的行為。村衛生室大多數設在鄉村醫生的家中,醫療條件簡陋,醫療技術有限,缺乏合作醫療服務的能力與熱情,不能滿足農民群眾一般的醫療服務需求。
6、部分農民對合作醫療制度缺乏了解,認識存在偏差,期望值過高。調查發現,部分農民對合作醫療政策條款不甚了解,有的農民擔心現行的合作醫療政策會不會長期堅持下去;有的擔心合作醫療基金會不會被挪作他用;有的擔心合作醫療補償是不是公開、公平、公正;存在的顧慮較多,少數農民健康風險意識和互助共濟意識薄弱,對疾病存在僥幸心理。還有的農民對合作醫療的期望值過高,認為參加合作醫療不僅要享受住院補償,有了病就該由合作醫療全部承擔,這種認識與合作醫療低水平、廣覆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基本原則不符;農民在申報慢性病補償時也同樣存在期望值過高的問題,申報的多,合格的少。外出務工農民有的認為在外地就診補償比例太低,不愿參加合作醫療。
二、對策建議
1、加強政策宣傳和引導,讓農民理性參與合作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的時間不長,農民群眾對它的認知度還不很高,要農民群眾從被動參合到主動參合,需要一段時間過程。如何縮短這一時間,關鍵是要抓好政策宣傳,讓政策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一是各級政府要通過各種媒體、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政策宣傳;二是經辦機構要重點抓好典型宣傳;三是各醫療機構要做好與參合患者面對面的宣傳工作,形成所有農民積極參合的良好氛圍。
2、建立合理的征繳機制,提高籌資水平。建議改現行的年底突擊征收為常年征收。由縣級政府制定工作目標,鄉鎮政府主導,財政部門常年征收。每年7月至10月為財政部門入戶征收時間,11月為數據庫建設和合作醫療證發放時間。要創新和完善籌資機制,一是可以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由財政部門委托村組干部征收;二是由財政部門委托農村信用社,開設常年繳費窗口,年底再由財政部門對尚未繳費的對象集中時間征收;三是財政部門還可以進行一征三年或一征五年的試點,盡量減少籌資成本。同時,要最大限度地將農村居民納入合作醫療覆蓋范圍,對確因戶口遺失和其他原因無戶口的農村居民,應通過村民委員會和派出所證明,將其納入參合對象。對城市失地農民、小城鎮非農邊緣人口,地方政府給予補貼,享受合作醫療待遇。
3、明確部門職責,協調運作,提高工作效率。建議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各級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成員單位會議,明確各職能部門職責,實行責任追究制。充分發揮好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作用,提高辦事效率。要及時審核、及時報帳、及時補償,減輕醫療機構壓力。建議財政部門實行補償“預付制”,即參照上年同期的補償基金,提前預付當年的補償基金,對村衛生室補償采取直達方式,減少環節,取信于民。
4、適度增加財政投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縣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積極向上爭取國家、省、市項目,改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環境和服務能力。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鎮、村非盈利性醫療機構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醫療環境和條件。醫療機構要增強自身管理和服務能力,提升服務質量;穩定技術人才隊伍,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激勵競爭機制,鼓勵鄉鎮衛生院和鄉村醫務室加強對醫療設施、醫療技術、醫療人才的引進,開展有序競爭。加強上級醫療機構對基層醫療機構技術指導,對不合格的鄉村衛生室予以整改或取締,對不稱職的醫務人員要予以調整或淘汰。要按照鄂農合辦\[2007\]4號文件精神,將縣合管辦的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全額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切實保障合管辦工作正常運轉。
5、加強醫療救助體系建設,提高大病救助力度。由于合作醫療補償實行分級分段按比例報銷,病人的病情越嚴重,就診的醫院級別就會越高,醫療費用就會越大,而報銷的比例卻越低,大病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此,建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醫療補償,要與民政部門的醫療救助并軌,統一實施;加大財政資助力度,積極爭取社會捐助,建立醫療救助專項基金,對大病患者給予更多的醫療救助和醫療補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另外建議放寬參合農民的就醫渠道,對一些中醫秘方能夠治愈的頑疾,應允許參合農民到經過政府批準的具有專科特色的民營醫療機構就醫,享有合作醫療機構的同等補助待遇。
6、加強監管,確保基金安全。2007年以來,京山縣基金支付一直在高位運轉,給基金安全帶來了隱患。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用。嚴把“制度關”和“稽查關”,強化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杜絕冒名頂替、掛床住院等違規行為,嚴格加強對補償費用的審核監管,降低基金風險。加強完善基金監管機制,制定監督管理規定,形成定期審計監督制度,確保基金運作規范、透明、高效,保證制度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