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文化貿易分為兩類,一是聲像和有關服務,二是其他文化和娛樂服務。隨著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競爭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領域,文化發展戰略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文化產業有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世界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文化貿易,美國以消費主義為基礎,以西方文明為準則,以經濟全球化為動力,以大規模生產的美國娛樂文化產品為載體向世界各地滲透。韓國電視劇出口額2005年超過1億美元大關。韓國文化產業以27.7%的年均速度增長,成為公認的文化產品出口大國。
中國在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對外貿易方面,遠遠落后于國家對外貿易的總體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近幾年來,湖北省武漢市文化貿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2006年武漢市在版權貿易中取得新進展,池莉、方方、劉醒龍等作家的小說版權被法國等國家的出版商購買,2004年以來武漢雜技團大型雜技晚會《英雄天地間》在歐洲多個國家進行商業演出,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武漢市的文化貿易仍然不容樂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將有力地促進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增長,進一步增強我國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影響。
為大力發展武漢對外文化貿易,特提出以下建議:
1、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降低外資進入文化領域的準入門檻,扶持和發展若干個跨部門、跨行業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加強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文化交流,加快商貿、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第三產業的對外開放。
2、以觀念的更新推動開放的突破,以理念的提升帶動開放的擴大。要更新傳統上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很少想到去賣文化的理念。要超越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的局限,樹立擴大開放,不斷創新,敢為人先、勇于競爭,勇闖國際市場的開放理念。
一要挖掘武漢市發展文化產業服務貿易的潛力和優勢。
二要重點培育服務貿易發展,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將服務貿易部門分為“深度挖掘”、“重點培育”和“特別關注”三類,有針對性地開展出口促進工作。“深度挖掘”包括旅游服務和建筑服務,“重點培育”包括計算機和信息、運輸、文化、金融保險和特許專利等,“特別關注”包括咨詢、音像、體育、教育、分銷服務等。
三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文化產業服務貿易管理機制。要加強整體協調、推動建立各部門密切配合、行業互動、政府和企業緊密聯系的全市文化產業服務貿易協調管理機制。四要把握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建立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充分利用國內廣交會、廈洽會、文博會等平臺,推介服務貿易項目,促進文化出口,加強服務貿易人才培訓,提高我市服務貿易人員的管理水平與開拓市場的能力。
3、大力引進文化產業創意人才。文化產業的創意性凸顯了人才在企業中的核心地位。在加強國內外人才培養和引進的同時,還要整合人才資源,形成人才鏈,使策劃、創作、生產、營銷等各環節人才形成協作有力的人才團隊,能夠按照市場化、國際化的運作方式,采取以一品帶多品,一業帶多業的理念和方式,對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以及衍生業務進行總體設計,使之具有前瞻性、系統性、綜合性和持續性。
4、重視對世界各國文化市場、文化消費模式、消費心理、風俗民情等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以項目和課題的形式進行深入調研,為中國的文化企業提供最真實的第一手材料,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民族特色,并適合國外消費者消費心理的主打產品。
5、加大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力度,全面實施“走出去”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充分借鑒我國外貿體制改革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已經實施的靈活、寬松、自由的外貿政策,放寬文化產品出口的審批權,簡化出口手續;制定武漢市長遠的對外文化貿易戰略,尤其是在版權貿易、動漫等進出口方面,應該進一步放寬政策、放松管制和下放相應的權限,鼓勵國有的、民營的、國家的、地方的文化力量,按照國際慣例,開拓國際間的文化代理和終結服務,實施文化貿易新機制。
6、加強武漢市文化企業與世界各國的交流。積極主動邀請有關部門如外交部、中聯部、商務部、中國社科院、對外友好協會和相關高校等,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和報告會,并邀請世界各國駐中國外交機構和企業介紹其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了解世界各國的各種情況和信息,提高武漢市文化企業對世界各國文化市場的認識。要充分利用在世界各國的華僑華人的獨特作用,使他們為武漢市的文化企業牽線搭橋,為文化貿易的迅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