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省“兩會”召開第二場新聞發布會記者倪娜攝)
主題:全面深化改革
時間:1月29日10時
地點:洪山禮堂
主持人:王茂亮(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嘉賓: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委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鄭軍
省編辦副主任饒志國
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賈耀斌
襄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兆民
宜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宋文豹
1月29日,省兩會主題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聞發布會在洪山禮堂舉行。
敢“動奶酪、傷筋骨”各領域改革協同發力
2014年我省270項改革任務基本完成
湖北日報訊(記者楊宏斌、通訊員王云英)“去年我省全面深化改革開局良好,270項年度改革任務基本完成,跨年度改革項目順利推進。”昨日,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委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鄭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去年,我省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注重從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起,敢于“動奶酪、傷筋骨”,一些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多年未有進展的改革強勢推進;一些直接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突出問題得到破解;一些議論了多年沒有實現的改革舉措逐步推出。
經濟體制改革多點突破。簡政放權,取消下放省級89項行政審批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設投資項目省級網上聯合審批平臺,開展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試點。深化工商登記注冊制度改革,推出“先照后證”等系列改革措施。
民主法制領域改革協調推進。形成省人大工作機制創新的實施意見,建立和實施立法選項機制等五項創新舉措。出臺加強政協委員履職能力建設的若干規定,推進委員主體作用發揮。
文化體制改革開拓前行。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研究修訂《湖北省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實施意見》。
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標本兼治。順利完成中央下達的制定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方案任務,在4個市州開展先行試點。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加快信訪工作制度改革。
社會事業領域改革民生為要。啟動教育信息化國家試點,出臺發展職業教育、均衡教育資源等系列改革舉措。統籌推進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積極試點。全面啟動生態省建設,編制完成《湖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在14個縣市試點開展政策性森林保險改革。啟動碳排放權交易,成交量和成交額居全國第一。
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統籌謀劃。開展“任期+實績考核”干部人事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出臺《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實施意見》等五項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舉措。
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立行立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強化責任追究。深化紀檢監察機關“三轉”,強化執紀監督。
我省將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
湖北日報訊(記者周呈思)昨日新聞發布會上,省編辦(審改辦)副主任饒志國宣布,今年上半年,我省將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除經論證確需調整為內部審批或依法轉為行政許可,其他一律取消,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這個類別。”饒志國表示。這意味著,被社會長期詬病的“審批開后門”現象,將成為歷史。
非行政許可審批,是指不屬于行政許可法調整的行政審批,主要包括行政機關內部審批、政府行使產權人對有關資產管理的審批、政府財政優惠待遇審批、授予榮譽稱號審批和宗教民族政策性事項審批等。“終止妊娠手術需審批”、“企業印名片需到市文體局備案”……這些行為曾經都被列為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不僅費事耗力,還嚴重影響單位行政效率和企業辦事效率。
饒志國還表示,今年還將減少涉及投資、生產經營活動、資質資格、社會事業等方面的行政審批事項。
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前置審批事項,堅決取消沒有法定依據、自行設定的前置審批條件和重復性前置預審,將大多數前置審批改為后置審批,可采用事后監管或間接管理方式的行政審批事項原則上不設前置審批條件。
為此,我省年內將出臺《湖北省行政權力清單管理辦法》,嚴格實行行政權力“準入制”,保證權力清單的時效性、權威性和準確性。
武漢全國首創“四證聯辦”
光谷日增科技企業22家注冊資本金同比增長156.17%
湖北日報訊(記者胡弦)學習上海自貿區,武漢先行先試,實施了多項走在全國前列的改革。昨日新聞發布會上,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賈耀斌回答記者提問時透露,武漢在全國首創“四證聯辦”,點燃市場主體激情,光谷每天新增科技企業22家。
去年8月,武漢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載體,啟動先行先試,重點推進投資自由化、行政體制創新、科技體制創新等七大改革試驗,開展了42項具體工作。
將外商投資企業批準證書辦理,與工商營業執照、企業法人代碼證、稅務登記證辦理打包,率先實現“四證聯辦”,企業注冊由過去2周縮短為2個工作日。實施先照后證,企業設立前置許可僅保留11項,居全國前列。東湖高新區企業信用信息系統覆蓋95%以上的企業,信息內容的全面性居全國前列。出臺光谷“創業十條”,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高潮。
通過先行先試,極大激發了市場主體的創業熱情。去年,東湖高新區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9855戶,同比增長62.33%,其中新登記科技型企業4293戶。全年新增注冊資本金494億元,同比增長156.17%。通過深化職務科技成果“三權”(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有效破解了長期存在的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近兩年,已有600多項科技成果到東湖高新區入園轉化。
據悉,武漢已確定今年東湖高新區的60項先行先試改革事項,并以最快速度在全市復制推廣試點經驗。
宜昌全國率先嘗鮮“三證合一”
企業設立登記時間提速95%
湖北日報訊(記者黃璐)“開個公司,僅需3天!”這句簡單干脆的承諾,就因為宜昌在全國率先實行的市場主體登記“三證合一”:以前需要18個工作日來辦理的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現在3個工作日就可辦結,比上海自貿區還快2天,且免費。
昨日新聞發布會上,宜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宋文豹稱,這僅是宜昌對接上海自貿區,結合地域特色、大膽改革創新的一個精彩片段而已。
宋文豹介紹,摒棄傳統束縛、倒逼改革提速,宜昌引入上海自貿區的先進做法,在我省先行先試,把學習對接上海自貿區作為發展的重大機遇和突破口,通過市場主體準入、投資準入、行政審批、社會征信、綜合執法及行業監管制度“六大制度創新”,給力宜昌快速發展。“在宜昌,企業設立登記時間由法定的60個工作日縮減至3個工作日,提速95%!”宋文豹稱,通過市場主體準入制度改革,宜昌推行“一表申報、一口受理、一窗發證、三證合一”、先照后證等企業登記辦法,許多過去的難題成為歷史。
行政審批改革上,經逐項清理,該市最后保留行政審批事項142項,取消、下放、調整97項,承接國家、省下放79項;建立綜合執法制度,實行寬進嚴管,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發展行業協會、商會、中介等社會組織,推進政社分離,政府少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下一步,宜昌要在制度創新、對接合作、創新驅動上進一步突破,努力打造長江中上游區域的改革開放高地。”宋文豹如是說。
一枚專用章代替26個章
先行先試催生“襄陽速度”
湖北日報訊(記者嚴運濤)1天搞定工商注冊,1個月搞定工業項目審批,3個月時間辦結行政審批事件3018件,平均每天注冊7家企業……昨日新聞發布會上,襄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兆民擺出的一組組數據顯示:用一枚行政審批專用章取代26個部門公章,襄陽“一枚印章管審批”新體制試水3個月交出了亮麗成績單。
去年7月,襄陽在國家級襄陽高新區全面開展學習上海自貿區經驗先行先試改革試點。重點在行政審批、工商服務、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社會信用、金融創新、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等8個方面創新突破,共涉及33個改革事項。
同年9月,襄陽開創全國改革先河,組建了高新區行政審批局、市場監管局、綜合執法局等3個綜合管理機構,建立了“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部門管市場、一支隊伍管執法”的“三個一”管理機制。通過“政府授權、部門委托”的方式,啟用高新區行政審批專用章,將市直26個部門的涉企審批事項集中到高新區行政審批局辦理。
先行先試彰顯改革效益。去年,襄陽高新區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60億元,綜合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分別躍居全國115個國家級高新區第23位和第29位,躋身第一方陣。
行政審批改革提升了環境引力,激發了市場活力。襄陽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由145項減到88項,市場主體隨之呈井噴式增長。截至去年底,襄陽各類市場主體總量達35.2萬戶,新增企業類市場主體1.85萬戶,同比增長52.9%。全年新注冊10個投資過50億元、67個過10億元、109個過5億元的重大招商項目,新引進6家世界500強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