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協商活動 >2025年度

呵護“一老一小” 擁抱美好生活圈
——省政協月度專題協商建言城鄉融合發展

2025-05-19 07:58:30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許曠 鄭軒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郡縣治,天下安。縣城,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動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湖北要在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發有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聚焦在哪里,人民政協的協商議政就集中在哪里。根據省委批準的省政協2025年協商計劃,5月16日,省政協召開“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月度專題協商會。


會上,省政協副主席張維國作主題發言。徐國斌、李晚霞、魏紅艷、陳顯友、金波、胡芬、劉江東等委員和專家作協商發言。省政協委員孫汀娟、吳鳳分別提問,與省直有關部門互動交流。既有抓統籌、聚合力的大視角,也有補短板、強弱項的小切口,大家共同為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統籌推進縣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城鄉融合,關鍵在于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與有效流動。


會前,省政協提案委員會組建調研組,組織省級民主黨派,部分省政協委員、專家開展專題調研考察和交流研討,還通過座談走訪等形式聽取省有關部門和地方的意見建議,形成32份調研報告。


委員們一致認為,近年來,我省縣城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完善,基本民生底線不斷筑牢兜實,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持續提升,有力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使最大多數人得到最大福利的公共產品?


“統籌各類需求精準提供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笔≌f主題發言人建議,著眼于不同區域、不同階段、不同群體在基本公共服務之外的需求,盡可能提供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的普惠性公共服務和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活服務。同時,不斷延伸拓展更豐富、更多樣的公共服務產品供給。


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部分縣城發展思路模式化、同質化,用地功能布局簡單套用大城市建設理念和標準,過分強調“功能分區”,沒有考慮縣城空間尺度和受眾人群生活習慣、出行方式,群眾出行半徑較大、通勤時間較長,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用地布局上不均衡,給群眾使用帶來不便。


省政協主題發言人認為,要統籌省市縣力量一體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省級層面在把握方向、政策供給、規劃協調、財力支持等方面給予市縣更多指導和幫助;市縣鄉要擔負主體責任,著力建好、管好、用好公共服務項目,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年輕人為照顧小孩,選擇靠近居住地就業;銀發老齡人發揮余熱,選擇就近從事一些簡單的勞動。“一老一小”的需求導致縣城“居/業”需求發生變化,設施空間響應不足,怎么辦?


“做好相關設施的功能適配,提升空間的復合利用。”省政協委員、省空間規劃研究院規劃所所長徐國斌建議,健全以用地功能為基礎、服務功能為支撐、社會治理功能為補充的縣城功能布局體系,重點研判縣城吸納的重點潛力人群,系統梳理人群及其就業發展特征,以公共服務為基底,以需定供,制定住房、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政策供給空間保障,探索具有縣城特色的鄰里中心“規—建—運—管”模式。


提高公共服務生產供給精準度


申請公租房“一件事”,部分縣(市、區)要求申請人到現場進行身份驗證,造成群眾“多跑路”。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這一現象,省政協委員、襄陽市科協主席金波建議,梳理市縣鄉村政務服務事項,形成標準化清單,方便企業和群眾無論在哪里辦事都只做“選擇題”、不做“思考題”,為服務對象提供一站式、無差別的政務服務。


“從基層實踐來看,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運營,存在網辦流程標準不一、基層承載能力不足等問題。”金波建議,加強系統對接,提質“一網辦”;完善平臺運維,保障“高效辦”;規范事項標準,實現“簡單辦”;堅持需求導向,方便“就近辦”;強化AI賦能,更好“自助辦”。


教育、醫療、社保、養老……既是百姓關切的焦點,也是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


“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責無旁貸,要發揮主導作用,運用政府資源回應社會需求?!笔≌f主題發言人建議,運用數字技術,精準識別縣城居民對公共服務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從而提高公共服務生產供給的精準度,促進區域間信息聯通,拓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覆蓋范圍,使公共服務共享由可能變為現實。


針對推進城鄉醫療救助一體化建設,省政協委員、仙桃市中醫醫院婦產科主任魏紅艷建議,探索推進醫療救助省級統籌,緩解縣級財政壓力。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創新優化普惠性商業保險產品機制,將困難群體納入制度設計,切實減輕困難群體的醫藥費用負擔,有效防范因病返貧致貧風險。為了適應城鄉人口流動需要,進一步整合醫保、民政、農業農村等部門的信息資源,推進部門之間數據共享,做到醫療救助身份推送實時對接。


截至目前,我省縣(市、區)層面已建成38個智慧養老平臺。智能化為提升縣城養老公共服務水平注入了新活力,但也帶來部分老人“不會用”、部分產品“不適用”、鄉村網絡“不好用”、部分服務“用不起”等新問題。


武漢工程大學教授、博導陳顯友建議,大力開發適老化的智能養老設備軟件等產品和服務,構建以手機等智能工具的服務功能為支撐,以樓棟為中心的十分鐘老年人生活圈。推動實現全省老年人健康監測、慢病管理、一鍵呼叫、云平臺線上接派單等智能化養老服務核心功能,打通養老服務“最后一百米”。


讓進城下鄉活起來、留得住、能融入


習近平總書記講城市工作時,曾引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人們為了活著而聚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公共服務供給不均,進城下鄉“難留”;要素流動不暢,進城下鄉“難融”。


“破解城鄉人口雙向流動困境,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解決人才下鄉工作生活后顧之憂。通過市民文化活動和社區吸納,破除農村轉移人口身份認同壁壘?!笔≌f常委、副秘書長,臺盟湖北省委會主委劉江東建議,激活政策紅利,打破制度藩籬,讓進城下鄉“活起來”;優化服務環境,均衡保障體系,讓進城下鄉“留得住”;堅持以人為本,破解痛點難點,讓進城下鄉“能融入”。


縣域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根基,直接關乎教育公平與整體質量提升。


“構建分層分類資源供給體系、創新教師隊伍發展長效機制、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省政協委員、孝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晚霞建議,建設智慧教育云平臺,整合教學資源庫、教師成長檔案等模塊,開發智能備課、在線測評等應用功能。組建若干“城區名校+鄉鎮學?!苯逃餐w,推廣“雙師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優質課程同步共享。


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實現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共同提升?


“荊楚四季村晚”系列活動以文化賦能“賞花經濟”,帶動農產品銷售與旅游收入雙增長;杜堂村通過“農文旅+金融”模式實現“空心村”向4A級景區的蝶變……


近年來,湖北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文旅+”融合路徑,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案例。


省政協委員、湖北大學旅游學院教授胡芬在調研中發現,當下許多鄉村文旅項目陷入“復制粘貼”的怪圈,盲目模仿的“賞花游”“民宿熱”,缺乏特色文化挖掘,導致游客體驗單一,陷入同質化價格戰。


“推進建設文旅融合示范點,打造新型鄉村文旅融合空間。強化規劃統籌,構建差異化發展格局;深挖在地文化,提升文化解碼力;探索產業融合新路徑,延伸價值鏈條。打造‘望見山水、留住鄉愁、引進人才、帶動共富’的鄉村文旅新空間,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湖北樣本’?!焙医ㄗ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