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湖北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選舉產生了湖北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這是湖北省政協的前身。1955年2月,湖北省政協一屆一次會議召開,標志著人民政協在湖北開啟壯麗實踐,至今已歷經十三屆,現有32個界別、700多名政協委員。
70多年來,省政協在中共湖北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定位,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切實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更好凝聚共識,在湖北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的偉大實踐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揚帆啟航
這一時期,湖北省政協自身建設開始起步,成立常委會主持會務,組建工作機構,規范經常性工作,推動建立市縣政協組織等。
1950年10月5日至20日,湖北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在武漢召開,選舉產生了湖北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1951年6月4日,成立學習委員會。
1951年11月20日至12月1日,湖北省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在武漢召開。委員人數71人,由19個界別組成。1953年2月初,新成立政治法律、財政經濟、文教衛生、宗教四個工作組。
1955年2月7日至10日,省政協一屆一次會議召開。本屆省政協設立學習委員會和4個工作組,分別是:起義軍官、辛亥首義老人、社會人士工作組,科技、文教、衛生工作組,宗教、民族、歸僑工作組,民主人士家屬工作組。
1959年6月22日至25日,省政協二屆一次會議召開。委員人數339人,由23個界別組成。本屆省政協新設立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64年9月7日至15日,省政協三屆一次會議召開。委員人數363人,由22個界別組成。本屆省政協將原有的4個工作組調整為8個組,分別是科學技術組、文化教育組、醫藥衛生組、民族宗教組、歸僑組、社會組、婦女組、對臺工作組。
■歷史轉折
這一時期,湖北省政協學習政協章程,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經常化制度化,弘揚和踐行統一戰線優良傳統和作風,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開創了自身建設新局面。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湖北省委員會(1977年12月—1983年4月)。省政協四屆一次會議選舉65人為常務委員。委員人數506人,由23個界別組成。按照政協章程的規定,并經省委批準,本屆省政協設立了辦公廳,新設對臺聯絡委員會,工作組調整為9個,分別是文化教育組、科學技術組、醫藥衛生組、民族宗教組、對臺宣傳組、法制組、婦女組、工商組、華僑組。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湖北省委員會(1983年4月—1988年4月)。省政協五屆一次會議選舉80人為常務委員。委員人數561人,由26個界別組成。本屆省政協工作委員會增至6個,分別是提案審查委員會、學習委員會、工作組委員會、對臺聯絡委員會(1984年6月更名為祖國統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湖北省委員會(1988年4月—1993年4月)。省政協六屆一次會議選舉87人為常務委員。委員人數609人,由29個界別組成。本屆省政協設置11個專門委員會,分別是提案委員會、學習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教科文委員會、醫衛體委員會、法制委員會、民族宗教委員會、工青婦委員會、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
■世紀跨越
這一時期,湖北省政協履職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軌道,在參政議政、建言立論、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開辟了新的領域,全省人民政協事業在深入、扎實、活躍、有序的履職實踐中跨入21世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湖北省委員會(1993年4月—1998年1月)。省政協七屆一次會議選舉96人為常務委員。委員人數585人,由31個界別組成。本屆省政協將專門委員會調整為9個,分別是提案委員會、學習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科教委員會、文衛體委員會、三胞聯誼委員會、民族宗教委員會、社會法制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湖北省委員會(1998年1月—2003年1月)。省政協八屆一次會議選舉104人為常務委員。委員人數616人,由31個界別組成。本屆省政協新設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將三胞聯誼委員會更名為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
?亮點特色工作
省政協委員李振民提出《關于興建武漢地鐵的建議》提案。
1998年,湖北省發生特大洪水,省政協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搶險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級政協共計7500多名委員,1300多名機關干部參加了抗洪搶險。
省政協通過多種形式助推我省農村稅費改革深入開展。
■發展新篇
這一時期,湖北省政協全面加強理論建設、制度建設、自身建設,堅持不一般地建言、不建一般的言,打造責任政協、務實政協、創新政協、和諧政協,謀事、干事、成事,全省人民政協事業日益呈現出生動活潑、富有成效的良好局面。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湖北省委員會(2003年1月—2008年1月)。省政協九屆一次會議選舉107人為常務委員。委員人數630人,由31個界別組成。本屆省政協期間,新設省政協研究室;將新成立的致公黨湖北省委會吸納到政協組織中來,使省政協界別增加到32個;將文史資料委員會調整為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湖北省委員會(2008年1月—2013年1月)。省政協十屆一次會議選舉128人為常務委員。委員人數719人,由32個界別組成。本屆省政協期間,新設委員工作委員會。
?亮點特色工作
為促進湖北“中部崛起”資政建言。
明確提出把縣域經濟的發展問題作為常委會五年調研課題的重點之一,每年選擇一個側面進行調研,形成建議案。
以主席會議建議案形式,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關于保護、恢復和科學利用神農架大九湖濕地資源的建議》。
圍繞“五個湖北”建設、促進“兩型社會”建設、助力血吸蟲病防治、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積極履職。
■新時代新使命
這一時期,湖北省政協加強專門協商機構建設,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堅持系統思維,加強履職統籌,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開創了全省人民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湖北省委員會(2013年1月—2018年1月)。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選舉135人為常務委員。委員人數725人,由32個界別組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湖北省委員會(2018年1月—2023年1月)。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選舉135人為常務委員。委員人數721人,由32個界別組成。本屆省政協組建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將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整為教科衛體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整為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亮點特色工作
圍繞抗洪救災、助力脫貧攻堅、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職盡責。
省市縣三級黨政主要領導督辦重點提案實現全覆蓋。設立專委會分黨組。創設月度專題協商會。
省政協高度重視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與河南省政協、安徽省政協一道,通過長期跟蹤調研、全國兩會聯名提案、召開聯席會議等,爭取全國政協和國家有關部委的重視支持,助推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老區振興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奪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出政協貢獻。
實施履職能力水平提升工程、效能提升行動。
成立三個專項民主監督小組,持續開展專項民主監督。
開展“協商在一線”“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