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第十三屆湖北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定于11月9日—10日在武漢召開,圍繞“推進品牌強省建設”協商議政。據悉,3月17日,省委主要領導在省委常委會會議上對品牌建設工作作出明確安排。省政協高度重視,決定增開一次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組織專題研究和深入建言。本次會議從交題領題、統籌安排,到組織承辦、調研論證,再到會務籌備、服務保障,歷時7個多月。11月7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輝采訪了具體承辦本次會議的專委會負責人——省政協常委、委員工作委員會主任董永祥,以及參與調研活動的省政協委員程丞,請他們談一談如何聚焦品牌強省建設摸清“真情況”、商出“金點子”。
記者:董主任,您好!本周四即將召開的省政協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將圍繞“推進品牌強省建設”協商議政。您認為,我省將品牌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有什么重要意義?
董永祥:品牌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象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承載者和助推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品牌建設,明確要求“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為品牌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對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等作出重大部署。新時代新征程對中國品牌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我們根據形勢發展變化,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立足自身優勢,傾力打造一批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水準的中國品牌,加快建設品牌強國,這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諄諄教誨、殷殷囑托的生動實踐,是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更好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省委、省政府立足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把質量品牌建設列入“十四五”規劃,把“振興湖北制造、叫響湖北品牌”寫入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作為重要戰略強力推進實施,湖北品牌發展從奏響序曲到譜寫華章,經歷了篳路藍縷的艱辛歷程。當前,省級、國家級梯次進位的品牌體系已經形成,湖北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創新力、影響力不斷增強。
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同上海、廣東等品牌強省(市)相比,我省還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品牌,這是一個短板。建設品牌強省是我們必須思考和回答好的重大問題。今年3月17日的省委常委會會議上,省委主要領導點題交題,省政協決定增開一次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推進品牌強省建設。這是省委、省政府的充分信任,是湖北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政協組織、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我們一個都不能少。
記者:董主任,據了解,您所在的省政協委員工作委員會具體承辦這次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的協商議政任務。接受任務后,您進行了哪些思考和謀劃?
董永祥:省政協高度重視這次協商議政活動。作為具體承辦的委員會,我認為,至少要回答好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何高質量回應省委關切,為湖北高質量發展履責盡責;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深入協商議政、積極建言獻策,充分展現政協擔當、政協作為;第三個問題是如何引導廣大委員和他們所聯系的界別群眾,廣泛凝聚起同頻共振、同題共答的強大合力。圍繞這三個問題,我們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是深學細悟、知情明政。我們開展了立體式、拉網式學習。一是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品牌建設的重要論述,學習黨和國家關于品牌建設的政策文件,貫徹好、落實好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通過深入學習,我們深刻領悟到推進品牌建設就是“國之大者”,是我們必須肩負的“責之重者”。二是深化省情認識,我們走訪了省委政研室、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等部門進行面對面交流,全面分析形勢,準確研判機遇,把困難問題找準、把辦法建議提實,切實為品牌強省這個“省之要事”建真言、謀良策、出實招。三是深入了解國際國內品牌建設的發展歷程,我們加強與省屬高校合作借智借腦,全面梳理國際國內品牌建設的經典案例,從中探析成功的啟示與失敗的教訓。開展問卷調查,研究市場主體和社會大眾對我省品牌建設的需求、意愿和建議,努力提高協商議政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二方面是深入調研、強化論證。我們在全面掌握品牌建設工作基礎上,提出了7個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制定調研工作方案,推動調研課題成體系、承辦主體廣覆蓋。我們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同,積極調動各方力量,統籌省政協各專委會、各界別工作小組,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市州政協組織,圍繞推進品牌強省這個中心,聚焦本行業本領域,用足本地資源,持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委工委先后組織開展了6次專題調研、1次學習考察活動,已經形成62篇調研報告。這些報告有省政協專委會的建議,有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的對策;有界別的聲音,有各市縣政協協同聯動的成果;有政協委員的調研所得,有專家學者的獨特見解;內容豐富、代表性強、參考性強。
第三方面是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我們發現,品牌已成為老百姓口中的高頻詞,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代名詞。湖北品牌烙印了荊楚文化,見證了奮進歷程。推進品牌強省建設從量到質的飛躍、從國內到國際的跨越,需要凝聚全社會的智慧力量,擰成一股繩、聚成一團火。在思考謀劃協商議政工作的同時,我們牢牢把握政協性質定位,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履職工作的中心環節,以調研促宣傳、以建言聚共識、以共識匯同心,積極引導全省各界人士把思想和行動、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品牌強省建設中來,為打造一批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美譽度高的湖北品牌凝心聚力、獻計出力。
記者:程丞委員,您好!請問您在參與調研品牌建設的過程中,有哪些深刻的體會?
程丞:這次到襄陽參與調研,我們訪企業、進車間,聽一家家企業的奮斗故事,品一個個品牌的發展歷程。我感到品牌就是力量,有品牌才有競爭力,有品牌才能行穩致遠;感到我們的黨委、政府、政協始終把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推進品牌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成效。但是我們發現“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些品牌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還有待提升,品牌培育還有一些不足。
記者:您作為文化藝術界的政協委員,如何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品牌強省建設作出貢獻?
程丞:在調研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我作為文化藝術界的一線委員,如何在品牌強省建設中貢獻綿薄之力呢?如何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湖北文化事業上發出星火之光呢?我想,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在內容生產上要有硬核產品。作為黃梅戲劇團的負責人,要始終堅持“三并舉”的創作理念,堅持作品立團、守正創新,不斷提升鄂派黃梅戲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是在演出推廣上要有演藝品牌。我所在的省戲曲藝術劇院,以永芳劇院為平臺,長年開展惠民演出,呈現了天天有演出、月月有大戲、年年有經典的“永芳現象”。經人民日報推廣后,已成為全國兄弟院團競相學習的演藝品牌。我們自己要精進業務、擴大影響,讓黃梅戲經久傳唱。
三是在對外交流上要有中國名片。我所在演藝集團的編鐘國樂團先后4次隨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重大外事活動,足跡遍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一張文化名片。11月2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新聞文化參贊費曼舒女士等現場觀摩了黃梅戲《女國醫》排練,并就交流演出、項目合作交換了意見。我們要用好平臺載體,優化品牌發展環境,為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走向世界舞臺、加快國際傳播交流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