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生命的家園,我們研究古生物,不僅要了解地球的過去,更為守護地球的未來。”2月23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童金南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不久前,童金南收到一份喜報,他的學生宋海軍與團隊發現了全球中生代最古老的一個特異埋藏化石庫——貴陽生物群,相關論文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
約2.5億年前,一場嚴重的生物大滅絕讓海洋中超過80%的物種消失了。過去學界通常認為,大滅絕后可能需要上千萬年,生態系統才能復蘇、重建。
貴陽生物群的發現首次證明,大滅絕后僅百萬年,海洋生態系統就已恢復生機。
“生物化石有如‘寶典’,揭示著地球、環境、歷史等多方面的‘秘密’,且化石是不可再生資源,特別需要好好保護。”童金南說。
為此,他充分發揮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履職主動性,在參政議政過程中呼吁加強和規范化石保護工作。
“化石保護工作有兩面性,一方面可以阻止亂挖亂采,另一方面也可能限制新化石資源被發掘,影響科學研究。只有‘管’與‘放’結合,才能既有利于化石保護,又有利于發揮化石的科學和社會作用。”他說。
他建議,修改或起草新的化石保護方案,在保護的基礎上,著重列出允許規范流通的化石名單,由有資質的化石鑒定專家把關負責,以此推動化石資源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2018年到2020年,童金南連續三年針對此議題提出相關提案,收到有關部門積極響應,不少專家學者也參與交流和討論。“我將持續跟蹤這項工作的落實情況,推動化石保護工作日漸完善。”他說。
今年,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新設“環境資源界”,童金南是其中一員。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近日,他正忙著修改完善準備提交的新提案。
“2021年3月,《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讓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但我們在野外調研中發現,部分地區群眾保護意識仍有待加強。”童金南說,他準備建議設立“長江日”,在這一天集中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通過這種“儀式感”傳遞長江大保護理念,增強群眾保護長江意識,推動全民參與保護母親河。
■記者手記
以科研精神對提案負責
童金南是一位學者、一位高校教師,這為他的履職之路奠定了基礎,一切來源于實際研究,一切落腳到解決問題。
關于化石保護的提案,來自他多年學術研究;關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提案,來自于他教書育人的所思所感;關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提案,來自他調研考察中的所見所聞……
每一份提案,都真實有據。
今年,童金南連任全國政協委員。他說,將繼續積極履職、參政議政,以科研精神對提案負責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