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十堰市鄖陽區龍韻村。
“今年一季度共接待游客110多萬人次,村集體純收入37.5萬元,比去年翻了兩番!”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小敏翻開筆記本,細數春日暖陽里刷新的“幸福賬單”。
這一成績的取得,源于鄖陽區政協委員與村民一線協商結出的碩果。
龍韻村位于鄖陽區柳陂鎮,緊鄰漢江,是我省首個由易地扶貧搬遷新建的行政村。
2019年,當地24個村的843戶村民搬進龍韻村新居。“‘搬得出、穩不住’的難題,像一塊石頭壓在村民心頭。”李小敏坦言,以前村里配套產業單一、就業門路窄,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小孩守著新房,大家心里沒底。
2023年初,轉機出現。彼時,鄖陽區政協組織調研組在龍韻村蹲點月余,通過12場圍爐夜話、院落懇談,收集到群眾最多的訴求是“想在家門口掙錢”。隨后,調研組提出“建設武當不夜城”的方案。
2023年4月,武當不夜城項目僅用100天就建成開放,緊接著的五一假期,3天涌入游客30萬人次。108家商戶搶灘入駐,69名外出務工者返鄉,400余名村民實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
曾經在外地打工的岑麗瞅準機會,在武當不夜城街區開起“國潮編織局”。
“日子比毛線團還緊實!”岑麗說,店鋪剛起步時,連原料都湊不齊,是政協委員幫忙聯系到供貨渠道,還請來直播老師。現在,手工鉤織品通過網絡賣到全國,2024年凈收入預計突破6萬元。
在鄖陽區政協推動下,“三方聯動”機制成為激活龍韻村發展的引擎。與區直部門協商,修通環村路、建智慧停車場,30班次公交每天往返城區;指導村集體成立景區運營公司,將200多家商鋪、工坊納入統一管理,串起非遺手作、民宿集群、風情街、小院咖啡等業態,形成白賞風景、夜逛街區、全時體驗的文旅閉環;發動政協委員“一對一”結對,引入親子農場、夜間演藝等項目,游客停留時間從3小時延長到8小時。
協商的觸角更延伸到基層治理。通過23場“場院協商”,解決路燈布局、垃圾分類點選址等難題,推動愛源廣場、幸福塔等18處景觀節點建成。村史記憶館中收藏的村民搬遷故事,巷道路燈桿上掛著非遺剪紙,這些都源于協商會上村民的“金點子”。
“當初遞‘愁單’,現在交‘喜單’。這一來一回間,是政協委員把會議室搬到了鄉間地頭,把金點子變成了好收成。”李小敏介紹,2024年,龍韻村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338萬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150萬元,較2022年增長124%,人均年增收1.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