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2024年以來,全省各級政協堅持人民政協為人民,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積極運用“根、干、枝”的工作思路和“兩個統籌”的理念方法,積極探索發揮人民政協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實踐中的獨特優勢,通過一線協商助推基層社會治理走深走實。
助推辦成了一批老百姓可感可及的民生實事。圍繞推進影響群眾健康突出問題“323”攻堅行動,持續深入調研建言,推動成果轉化落實。關愛“一老一小”,就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開展專題協商。全省各級政協開展一線協商7800多次,推動解決群眾實際問題9500多個,開展政協委員服務基層、服務群眾“雙服務”主題活動5200多次,受到基層和群眾普遍歡迎,人民政協制度助力基層治理效能進一步彰顯。
宜昌市伍家崗區政協開展“松林對話”一線協商現場
服務群眾可感可及 委員下沉走深走實
融入基層治理有力有效。各級政協組織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完善一線協商組織體系、陣地平臺、工作機制,豐富協商內容和形式,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社會組織協商實現了有效銜接,一線協商與基層社會治理實現了有效融合。
武漢市政協構建融合共建、條塊結合、系統聯動的委員協商議事之家、委員工作站、委員工作室的“家站室”一線協商平臺矩陣,把政協委員力量注入社會治理的“毛細血管”。
恩施州政協、潛江市政協完善多方協商主體機制,在協商活動中多請群眾說、多讓大家議,充分發揮群眾在基層治理中的主體作用。
服務群眾可感可及。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選擇切口小、接地氣、群眾關切、適合商量的議題,組織村落夜話、院壩協商、板凳協商等,共同解決涉及特色產業發展、公共設施配套、基層矛盾化解、人居環境整治等群眾實際問題;聚焦“關愛困境兒童和流動、留守兒童”主題,同步開展政協委員服務基層、服務群眾“雙服務”活動5200多次,受到基層和群眾普遍歡迎。
孝感市政協組織委員從垃圾處理、廁所革命等群眾身邊事做起,推動改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應城市政協委員開展8輪社區協商,拆除汪家臺社區309個“小車棚、小狗屋、小倉庫、小菜園、小廁所”,打通“腸梗阻”、斷頭路,贏得群眾紛紛點贊。
咸寧市政協開展少年兒童“三防”(防溺水、防近視、防網絡沉溺)“兩管”(課余、假期托管)“一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組織政協委員結對幫扶533名困難兒童,完成微心愿100余個、捐款捐物折合500余萬元。
委員下沉走深走實。各級政協組織不斷優化委員下沉工作機制,強化委員責任擔當、務求工作質效,推動委員真正走進了界別群眾、深入到基層一線,爭做黨的政策宣傳者、群眾利益維護者、社會和諧促進者,積極為湖北高質量發展和民生事業凝聚人心、凝聚共識,進一步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
十堰市政協深入開展委員履職“四個一”活動,印發聯系界別群眾實施辦法,涌現出一批主動履職、擔當作為的委員,鄖西縣梅堃委員義務幫農戶售賣桃子、雞蛋、蔬菜等300余萬元,讓“養在深山”的優質農特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鄂州市政協、隨州市政協把群眾的“需求清單”變成服務的“實事清單”,發揮委員優勢,助推建設“村民之家”、幸福食堂,以實際行動帶領群眾共建美好家園。
工作品牌愈擦愈亮。通過近年來的不斷努力,一線協商逐步成為對外展示湖北政協工作的金字招牌,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湖北日報》《湖北新聞》等主流新聞媒體積極挖掘一線協商典型案例,一批有亮點、有溫度的報道讓社會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政協工作,有效傳播弘揚了協商文化。全國政協領導和省委主要領導對一線協商工作給予肯定。
完善制度機制 注重聯動協同
全省各級政協通過一線協商,有效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提升了治理水平,解決了實際問題,促進了社會和諧。
強化組織領導,把握工作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在高位推進中提質增效。省、市、縣黨委將一線協商工作納入黨委重要文件和重點工作,一體部署、一體督辦、一體落實,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工作全過程各環節,不斷完善黨領導的組織推進體系,健全“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協搭臺、各方參與、服務群眾”工作機制。省政協黨組高度重視一線協商,定期研究部署工作;省政協領導帶頭分片聯系指導市州及基層聯系點,各專(工)委及相關界別發揮各自優勢搭建委員履職新平臺、架起服務群眾連心橋。
黃石市政協推動政協組織與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條塊結合”,進一步提升一線協商組織力。
黃岡市政協瞄準黨委、政府重點關注的產業鏈建設主動作為,發揮浠水蛋雞、蘄春蘄艾等20多家產業鏈委員議事室的作用,推動一線協商與黨政工作同頻共振。
用好統籌方法,注重聯動協同。堅持系統觀念,注重把一線協商與政協履職、解決基層政協“兩個薄弱”問題結合起來,聯動三級政協協同行動,放大了一線協商效應。強化工作指導。省政協兩次召開工作推進會,赴市縣開展實地調研指導,編印3期專題工作簡報,確保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強化示范帶動。省政協圍繞“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主題組織召開月度專題協商會,推動共性問題在省級層面得到重視和解決;編印典型案例(第三輯),為基層政協開展一線協商提供可借鑒的做法經驗。強化議題統籌。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基礎上,將“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作為2024年全省政協一線協商共性指導議題,探索一線協商工作從“解剖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延伸。各地因地制宜選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圍繞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托育托管服務體系、校園欺凌防治、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小切口報送提案、協商建議、民主監督意見等,“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形成了落實政策、解決問題的整體合力。
宜昌市政協關注學生及家長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批關愛少年兒童的實事好事在協商中得到落實,枝江市通過協商籌資22.4萬元落實顧家店小學320套平躺式桌椅。
荊門市政協、神農架林區政協突出上下聯動、注重橫向銜接、密切內外協同、抓實共性議題,通過協商聯動、品牌聯創、活動聯辦等方式,整合多方資源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少年兒童保護等。
強化工作抓手,深化為民實效。為進一步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不斷把一線協商引向深入,在全省政協開展“關愛困境兒童和流動、留守兒童”委員“雙服務”主題活動,進一步豐富了一線協商的內容,成為各級政協組織、廣大政協委員服務于民、服務為民的重要工作抓手。各級政協、各專(工)委組織聯系的相關界別委員,分類匹配扶貧、扶智、扶志等不同形式,下沉基層,建立幫扶機制,統籌開展協商建言、走訪慰問、結對幫扶等活動。
襄陽市政協制定“五個一”工作措施,從強化調研、開展協商、結對幫扶、務實建議等全過程、全鏈條做好“雙服務”工作,助力解決邊遠農村小學師資薄弱、生源不足等問題,發動社會組織與棗陽市楊垱鎮張官小學10名特困學生簽訂長期資助協議。
仙桃市政協打造以花愛群委員為代表的“花媽媽暖童心”志愿服務品牌,全市515名“花媽媽”結對555名留守兒童,實現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常態化、項目化、品牌化。
完善制度機制,提升工作效能。各級政協強化制度賦能,加強反映社情民意、聯系群眾、服務人民、協商工作等機制建設,搭建多樣化對話協商平臺,保障基層群眾意見充分表達。
荊州市政協完善“一線協商”議事程序“六步工作法”(收集意見、確定議題、制定方案、發布公告、議事協商、通報情況),郢城鎮政協活動小組靈活運用“六步工作法”協商推動郢南小區電動車安全整治,為小區加裝配備200個充電樁。
天門市政協建立協商結果跟蹤督辦機制,將正在落實的事項納入民主監督內容,開展“回頭看”;對尚未落實的事項,積極配合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開展督導,推動成果轉化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