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鄖陽一份協商方案推動沉寂山村變身“不夜城”

2024-11-03 16:14:03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許應鋒 李尚菲 陳新才 陳紅梅  
字體大小:【

深秋時節,夜幕降臨,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龍韻村“武當不夜城”燈光亮起,演藝節目輪番上陣。人流漸漸涌動,或駐足欣賞,或親身體驗,或點單烤串啤酒上桌……


一年前,這里還是入夜便陷入沉寂的小山村。


變化源于2023年,鄖陽區開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形成的一份建設“武當不夜城”方案。


鄖陽區政協深入推進“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區域發展短板弱項、基層治理堵點難點等問題,助力鄉村振興。2021年至今,累計召開民意懇談會410多場次,推動290多件民生實事得到解決。


“武當不夜城”年引游客200萬人次


龍韻村是全省首個易地扶貧搬遷新建的行政村,安置了來自柳陂鎮24個村的840多戶、3000多人。以前,村里配套產業業態單一,群眾就業增收渠道窄。


如何拓寬村民穩定增收渠道?2023年年初,由鄖陽區政協領銜定點協商,多次召開民意懇談會,形成《建設武當不夜城,豐富“農旅文商學藝”業態,系統締造易遷和美鄉村的方案》,得到鄖陽區委、區政府重視采納。


經過緊鑼密鼓的建設,當年“五一”節前夕,集演藝、特色美食小吃、文娛互動等復合業態于一體的“武當不夜城”開街,3天就接待游客30萬人次。


39歲的陳云一家四口2019年從遼瓦村三組安置到龍韻村,家庭收入全靠丈夫務工。“武當不夜城”開街后,陳云來到街區一家烤冷面店打工,先跟著師傅學習,學成后租下了一間12平方米的店面。


“在家門口把錢掙了,還能照顧孩子上學。”陳云說,“武當不夜城”帶來了人氣,小店平常一天能掙兩三百元,節假日最高峰一天營業額5000多元。


“武當不夜城”吸引來100多家經營主體,興辦起露營基地、共享菜園、親子樂園等項目,帶動1000余人創業就業。2023年,該村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0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


一份建議引來一座村莊蝶變


“風景這么好,我們能不能也搞鄉村游?”2022年7月初,鄖陽區柳陂鎮山跟前村召開庭院會時,部分村民提議,不能一直守著美景“討飯吃”。


“村莊環境與風景不協調,想吸引游客,難!”山跟前村黨支部書記孫紹虎說。


山跟前村離鄖陽城區僅3公里、十堰市區26公里,面朝碧波萬頃的漢江。但村里大部分房屋是上世紀60年代移民后靠而建,缺乏規劃,房屋密集、雜亂。


如何提升村莊品質?鄖陽區政協組織界別委員、專家和區直部門負責人到山跟前村調研、協商,形成“以創建‘移民美麗家園’為目標,以房屋改造、庭院美化、道路硬化為抓手,以獎代補推進村居環境提升”的建議。


就資金及改建成本等問題,鄖陽區政協專題開展山跟前村環境改造提升問題協商懇談會。經多方爭取,最終整合項目資金4000余萬元,并將村里40余名建筑能人、60余名普通勞力組織起來施工。


鄖陽區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共商山跟前村邊坡綠化方案.jpg

鄖陽區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共商山跟前村邊坡綠化方案


孫紹虎介紹,村里累計改造房屋167戶、820間,鋪設柏油路2.3公里,新建污水管網6公里,建設公廁4座、垃圾回收亭5個,成本比市場價節省30%以上。


如今,漫步山跟前村,柏油小道如項鏈一般,串起棟棟白墻黛瓦的庭院。新希望集團、聚力菌業公司等5家企業到村租賃房屋,建設集辦公、商務、團建于一體的“商務小院”。


蝶變后的山跟前村,吸引了20多名在外成功人士回鄉發展,吸納400余名村民就地就業。2023年,該村集體收入由2021年的18萬元增長到30萬元。


有了互助組,種一棚菇能省1200元


9月26日,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香菇生產基地五片區,菇農勾開秀和互助組成員一起清理棚內菌棒,為種新菇做準備。


青龍泉社區是全省最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住著來自鄖陽區18個鄉鎮的4200余戶、近1.5萬人,政府在此配建了1100余畝香菇生產基地。


“種香菇需要大量勞力。”勾開秀說,轉運菌棒入棚、疏蕾、采菇等,都要勞力。家里有2棚8000棒香菇,僅菌棒入棚一項,就要6至8人忙活一整天。


勾開秀介紹,鮮菇集中上市時,上午還能賣5.5元一斤,到下午就只能賣3.5元一斤了,一頓飯的工夫一斤少了2元,只好花錢雇人搶時間摘。


得知菇農生產雇工難題后,鄖陽區政協委員、社區居委會主任張穎召集駐站委員和菇農協商,建立菇農生產互助合作組。互助組以6至8戶菇農為一組,在上棒、疏蕾、采菇等環節互助,成員間采取換工、缺勤續補、貨幣化抵工等方式互助。同時,為解決菇農菌棒入棚上架時間沖突,協商建立起“片區化管理、壓茬生產菌棒、分戶錯時供棒”機制,把生產基地劃為10個生產片區。


如今,在青龍泉社區香菇生產基地,有500余戶菇農結成了互助生產小組。


“現在種菇不愁找勞力,而且還省錢!”勾開秀說,自己和舒芳、黨家強、楊康國等7戶結成互助生產小組后,一棒能省3角錢,一棚就省下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