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全員下沉到村(社區),就是要幫助群眾解決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讓政協協商融入群眾生活,幫助基層解決治理難題?!苯?,襄陽市樊城區政協召開政協委員下沉“一線協商”工作現場推進會,區政協主席會議成員、機關各委(室)和鎮(街)政協工作站負責人一行,實地觀摩漢江街道政協工作站“三個三”下沉工作機制、屏襄門街道政協委員“六事”議事法、清河口街道“三級書記抓協商”等鮮活的工作經驗及協商案例,全面展示了樊城區政協開展委員下沉“一線協商”的工作成效。
與會人員實地觀摩漢江街道政協工作站“三個三”下沉工作機制
近年來,樊城區政協以“三化并舉”為抓手,積極推進政協履職工作、優勢資源、工作力量向村(社區)基層一線下沉,切實發揮政協委員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探索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新路徑。
●委員下沉網格化,服務群眾零距離
今年以來,樊城區政協以村(社區)為網格單元,將全區265名政協委員全部下沉聯系村(社區),組建90個村(社區)政協委員活動小組,實現82個城市社區和8個農村社區全覆蓋。按照“陣地共用、資源共享、機制貫通”的原則,依托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信訪接待室、小區“紅色驛站”建立村(社區)政協委員工作室,把政協委員的履職平臺向村(社區)基層一線延伸,實現“履職在一線,委員在身邊”。
“政協委員下沉社區工作開展以來,作為社區干部,我們深刻感受到開展基層民主協商是化解基層矛盾、推進基層治理水平的一把‘金鑰匙’。”在現場推進會上,夏家臺社區黨委書記王春娥對政協委員下沉參與基層治理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夏家臺社區的紅光花園小區建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是一個“三無”老舊小區。因管網設施老化,供水和下水均出現了破裂和滲漏,甚至滲漏的污水污染了居民生活用水,嚴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既是社區黨委書記又是政協委員的王春娥以委員下沉“一線協商”工作為契機,組織政協委員們深入小區,通過入戶、問詢、協商、座談等方式聽民意問民計。政協委員駐點近6個月,前后開展12次“一線協商”活動和5次“商后回訪”,相繼推動完成小區“水改”方案制定、改造資金籌集、供水管網改造、增設供水加壓設備、下水管網改造施工等工作,徹底解決了困擾居民多年的用水和排水難題。
●機制建設規范化,閉環管理促履職
“政協委員幫我們解決了小區車庫道閘、車輛違停等好幾件事兒,我對委員的工作非常滿意。建議委員們多與小區業主溝通聯系,及時把我們的心聲向相關部門反映。”在襄棉社區政協委員活動組民主評議會上,社區居民代表孫莉對政協委員下沉履職情況進行了評價。
“今年6月,全街各社區政協委員活動組相繼組織社區干部、居民代表等就政協委員下沉履職情況進行民主評議。按照‘三評一議’的工作機制,政協委員現場述職,街道政協工作站、社區干部、居民代表三方共同打分,現場聽取評議意見?!痹谟^摩會現場,漢江街道政協工作站負責人孔琳詳細介紹了政協委員下沉民主評議機制建設情況。
為了讓政協委員下沉“一線協商”工作取得實效,樊城區政協著力探索下沉工作規范化建設路徑。聚焦“形式+內容”,建立常態履職機制。制定了“半月一下沉、一月一座談、一季一協商、一年一考核”的下沉工作機制,明確宣傳政策、凝聚共識、收集民意、組織協商、公益服務、助力治理等六項服務內容;著眼“日常+重點”,探索分級協商機制。形成“村(社區)微協商+鎮(街)政協工作站重點協商+專門委員會專題協商”分級協商有機銜接的工作模式,各鎮(街)結合轄區發展和治理實際,每季度開展1次重點“一線協商”活動。社區(村)政協委員活動小組聚焦群眾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不定期與居民面對面“微協商”,及時幫助群眾解決難題;圍繞“上評+下議”,健全考核評議機制。區政協主席會議成員每季度帶領專委會深入鎮(街)、村(社區)了解委員下沉“一線協商”活動開展情況,并進行專題通報。年底各鎮(街)組織群眾代表、村(社區)干部對政協委員下沉履職情況進行民主評議,作為委員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
●履職為民實效化,聚焦民生解難題
屏襄門街道回龍寺社區政協委員工作室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金牌調解室而建。在開展政協委員下沉工作中,活動組以建立“六事”(耐心聽事、誠心理事、貼心議事、齊心商事、全程督事、公心評事)工作制度為抓手,以發揮“四站”(匯集社情民意的“情報站”、凝聚民心共識的“連心站”、解決民需民困的“樞紐站”、服務民生福祉的“暖心站”)效能為目標,緊盯群眾身邊“關鍵小事”,常態化開展調查研究、協商議事、糾紛調解、公益服務等活動,將委員履職融入社區基層治理工作中。
社區90多歲的王姓老人,膝下兩兒一女,因退休金和贍養問題引發家庭矛盾。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下沉社區的政協委員余凡秀、陳艷華邀請社區民警、社區律師等一起參與協商,并達成一致意見:老人由三個孩子輪流照顧;小區業主張某因丈夫家暴,向委員們尋求幫助。委員們聯系律師、婦聯一起參與調解,最后從她女兒身上找到突破口,化解了家庭矛盾……
就是在這樣一件件小事的協商調解中,下沉政協委員們深刻體會到了社區繁重的基層治理工作,也認識到還有居民需要更多的幫助。為此,下沉回龍寺社區的政協委員向社區書記立下“軍令狀”:“凡是委員工作室接手的矛盾糾紛,三天之內完成調解”。
“政協委員工作室建立近半年以來,我們受理并參與調解群眾身邊的小矛盾、小糾紛13個,取得的成績有限,但每一個問題的背后就是一個家庭,我們覺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痹谟^摩交流中,區政協委員余凡秀動情地說道。
截至目前,樊城區政協委員下沉村(社區)共700余人次,開展座談會75次,召開協商活動30余場次,圍繞老舊小區管理、關心關愛青少年兒童、旅游景點建設、加裝電梯、背街小巷整治等議題,達成協商共識130余條,推動解決各類問題60多個。圍繞“關愛困境兒童和流動、留守兒童”共性指導議題,開展親情陪伴、情感關懷、自護教育、勵志教育等活動100余次,累計捐款捐物4萬余元。
在現場推進會上,區政協主席李夫勇向全區政協委員發出號召:“我們要繼續堅持和發揚好人民政協的優良傳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政協委員的殷殷囑托,以開展委員下沉為契機,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界別群眾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貧濟困的工作,多做春風化雨、解疑釋惑的工作,多做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努力將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更好地為基層社會治理增效賦能。”
(襄陽市樊城區政協 占夢月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