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日,鶴峰縣政協聚焦“推動中藥材示范基地建設”,
在鄔陽鄉高峰村組織召開“一線協商·共同締造”院壩協商會。
有事好商量,締造好生活。省政協“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開展一年多來,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工作部署,更好發揮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優勢和作用,通過現場協商、圓桌會議,集眾智聚合力解民憂,群眾認可度不斷提高,成為全省各級政協發展協商民主、助力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
圍繞中心工作
上下貫通一體統籌推進
“‘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是全省政協踐行初心使命,服務基層群眾、助力基層治理的一項創新性工作。”1月25日,省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省政協將“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列入黨組工作要點,及時召開工作交流會、培訓會、座談會,指導各級政協深入貫徹省委深化共同締造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工作。
我省各級政協爭取黨委加強領導,把“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納入“共同締造”總體安排,納入黨委重要文件和重要工作,一體部署、一體督辦、一體落實。武漢市政協爭取市委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市區政協工作的具體措施》,推動構建“政協黨組—街道黨工委—聯絡黨支部—黨員委員”四級對口銜接體系;襄陽市形成了“三級書記抓協商”的工作格局;荊州市在市縣政協成立“協商保障中心”、增設專職常委,推動解決“兩個薄弱”問題;隨州市將“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重點,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設置專項工作經費。
目前,我省各級政協將“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作為政協系統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的重要載體,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協搭臺、各方參與、服務群眾”工作機制。
政協委員引導群眾
當主角全程參與
“全國每100枚雞蛋中,至少有1枚來自浠水。浠水縣蛋雞產業規模已位居湖北第一、全國前列,但加強雞糞資源化利用迫在眉睫。”近日,在浠水縣“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委員議事室,該縣政協委員、武漢合緣生物浠水公司經理劉陽說。當天,政協委員、企業代表、參加單位工作人員等齊聚一堂,積極為蛋雞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協商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這是全省政協開展“一線協商 ·共同締造”行動的縮影。我省各級政協積極搭建“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陣地和平臺,近3萬名各級政協委員按照“就近就地、便于工作、綜合搭配”的原則,編入鄉鎮(街道)活動組。他們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不斷健全。
荊門市政協建立政協委員參與“一線協商”活動積分排名制度;鄂州市政協創建“群眾點單—工作室接單—委員送單”的模式;神農架林區政協引導委員與群眾“結對子”;孝感市、潛江市政協開展“委員接待日”活動,做到群眾關注點在哪里,委員就在哪里,協商就到哪里;天門市政協組織委員“圍著群眾轉、發動群眾干、解決群眾盼”,突出群眾主體地位。恩施州政協打造符合山區特色的“院壩協商”品牌,開展微調研、微協商、微監督、微視察、微建議“五微活動”,讓政協委員履職更接地氣。
“從根本上講,‘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是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踐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實際行動。”省政協相關負責人說,“尊重群眾主體地位,站穩群眾立場,做到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協商惠民,但要避免包辦代替,要引導群眾積極廣泛參與、全程參與。”
深入一線調研
現場解民憂
全省政協開展“一線協商 ·共同締造”行動,注重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城鄉社區為基本單元,以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后人居環境等實事小事為切入點,精準選擇協商議題。據悉,各市縣都為基層和群眾辦了一大批民生實事,推動解決民生難題,守護城鄉居民的“煙火氣”。
省政協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每年確定1至2個全省共性指導議題,明確聯系指導單位,組織基層開展協商議政,傾聽群眾呼聲,共同推動落實政策、解決問題。“323”攻堅行動、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農村和社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城市適老化社區適老化住房建設和改造……一年多來,省市縣三級政協圍繞上述議題,開展聯合調研、聯動協商,反映社情民意,提出意見建議,有效形成解決問題的工作合力。
通過對全市81所學校近8萬名中小學生逐一篩查,發現近視率已達55.09%,群眾十分關切。洪湖市政協組織醫療衛生、教育、共青團、婦聯等界別深入調研,走進學校、教室開展一線協商,推動構建齊抓共管體系,細化減輕學習負擔、改善采光環境等系列舉措,營造愛眼氛圍,共同開展預防中小學生近視“光明行動”。
黃石市下陸區政協聚焦老年人就餐、加裝電梯等“關鍵小事”,通過社區主導、委員搭臺、群眾參與、多方協商的方式,助力解決30多個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全省各地政協深入開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強化上下聯動協同,促進從解決“一個問題”向解決“一類問題”轉變。在實踐中,圍繞交通出行、老舊小區改造、產業高質量發展、便民服務措施等難點、堵點,為群眾辦成了許多實事好事。
集眾智聚合力
創新基層治理
我省各級政協在建立健全“一線協商·共同締造”體制機制上下功夫,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社會組織協商相銜接,完善與基層社會治理主體的協同機制,與黨委政府工作和基層黨組織的銜接機制,與基層議事、社會治理的融入機制,推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由開展活動向完善政協工作體制機制拓展。
黃石市政協創新“一線協商+專家服務團”履職模式機制,從全市三級政協委員中組建經濟、科技、農業等10個專家服務團,打破地域限制和層級限制,哪里需要資源就向哪里集結;黃岡市政協探索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工作機制創新;宜昌市政協優化組織架構、形成覆蓋縣鄉村三個層面的工作體系,讓政協組織、政協委員的力量真正在基層治理一線得到發揮;十堰市、咸寧市、仙桃市政協與基層黨群服務中心、人民調解中心、社區(村)各類議事平臺等共建平臺、同臺唱戲。
在一次次既實且新的一線協商中,共識在凝聚、思路在完善,形成一篇篇高質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被吸納轉化為黨委決策、政府文件、部門工作措施。省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省政協積極適應基層治理結構新變化、新要求,推動建立健全堅持黨的領導、委員聯系群眾、政協活動召集人、“一線協商”程序、協商成果運用、共性議題牽引、典型示范帶動等工作機制,初步形成較為完備的工作制度體系,進一步推動基層一線協商平臺建設 ,更好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助力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體系。
目前,全省政協“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已成為黨委政府的好幫手、人民群眾的連心橋、委員履職的新平臺、加強基層治理的新舉措,得到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基層群眾紛紛點贊,《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湖北日報》等各級媒體及時進行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