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社區有了這個康養中心,圓了咱易遷群眾的夢,俺往后出門在外,再也不用擔心老爹一個人在家了。”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居民蔣國勇走進社區康養中心,在實地體驗了醫養、食宿、娛樂等服務項目后感慨道。
“這個康養中心僅用45天就建成運行,離不開區政協的一線協商建言。”楊溪鋪鎮黨委副書記、青龍泉社區黨委書記侯曉東介紹說,青龍泉社區是湖北省最大的易地扶貧安置區,因其集中安置著來自鄖陽區18個鄉鎮243個村的4152戶14892名易遷對象,便有了“易遷社區”的稱呼。
“加快社會適老化改造,助力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鄖陽區政協本年度重點調研課題之一。5月中旬,區政協調研組在青龍泉社區調研時發現,該社區有65歲以上老人及慢病重病等重點人群對象2696人。
在持續深入的調研座談中,老人、重點人群紛紛感嘆:“現在吃不愁、穿不愁,倘若能在家門口建個既能就醫、又能養老、也能休閑的場所就美了,不僅能減輕家人平日的照料負擔,閑暇之余也有個好去處。”
“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政協履職的頭等大事。”鄖陽區政協主席會議成員聽取調研組《關于青龍泉社區老年人及重點人群期盼的情況匯報》后,當即將其納入“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協商議題。
為做好“協商功課”,會前,鄖陽區政協組織青龍泉社區社情民意聯絡站駐站委員走進居民家中和區直相關部門,面對面交流征求“有效推動青龍泉社區康養中心建設及運營”的最佳方案。
7月11日,鄖陽區政協組織委員、社區干群代表和區財政、衛健、民政等部門負責人,專題就“助力青龍泉社區建設康養中心”議題召開一線協商懇談會。
建設資金如何籌?中心選址哪里好?如何做好康養結合文章、更好為居民服務?現場,委員們就青龍泉社區康養中心建設難題的破解,一一支招。
“建設康養中心確實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但最大的難題是沒有項目支撐,尤其是建房所需資金投入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在聽完區直相關部門負責人情況介紹后,區政協委員、青龍泉社區居委會主任張穎的一句話,打開了委員們建言的話匣子:
“社區疫情防控期間的隔離點有800多平方米房屋,能不能將其盤活轉化為中心所需用房?”
“可否整合鎮、社區衛生院和區老年病醫院資源,開啟協作互助模式,解決醫護人員、醫療器械配套問題?”
“發揮現代科技優勢,通過數據處理平臺,為老人和重點人群提供居家生活監護、健康監測、義診理療等智慧康養服務。”
……
“之前我們總感覺一籃子黃鱔——都是頭,不知道如何下手。”與會的區直部門相關負責人紛紛坦言,委員們給出轉、借、服的點子確實不錯,值得借鑒吸納。
“我們將迅速做好部門對接和對上匯報爭取工作,并確保青龍泉社區康養中心盡快開業運行。”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承諾。
會后,區衛健局決定從辦公經費中列支270萬元,作為青龍泉社區康養中心房屋改造、設備采購等專款,由副局長章勇牽頭負責人員配置等工作。
8月27日,從建設到竣工,滿打滿算,45天時間,一個以醫養融合為理念,以專業照顧為基準,集預防、醫療、康復、養身為一體的康養中心在青龍泉社區揭牌。至今,該中心啟動“電子社區健康系統”建設,將社區9552戶常住人口納入系統;為201名失能、半失能、重病患者、無人照料老人安裝一鍵報警裝置;與區人民醫院對接,開啟心電、CT、DR、B超等影像檢查遠程會診項目。
蔣國勇說,自己長年在陜西省西安市創業,85歲的父親不愿隨同外出生活,從而成為獨居老人,父親就醫、健康問題一直是他的“心病”。10月13日22時許,父親突發心臟病后按下一鍵報警裝置,社區康養中心醫生第一時間上門對其實施緊急救治,使老人轉危為安。
這一次,蔣國勇專程回家看望父親,盤算著將父親托養到社區康養中心,“這樣,他享福,我心里也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