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重要會議 >常委會會議 >省政協十二屆十三次常委會會議

建好筑牢科技強省“四梁八柱”
——省政協常委會會議聚焦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創新

2021-07-23 07:48:55   來源:湖北日報  
字體大小:【

“作為我省‘建成支點’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支撐,科技強省建設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省政協十二屆十三次常委會會議聚焦“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創新”開展協商議政,參會人員形成了這個共識。


會前,省政協圍繞18個調研重點組建相應調研組開展工作,通過網絡議政面向全省各級政協委員征集“委員微建議”并收到99篇。


參與調研的省政協專委會、省各民主黨派及省政協常委、委員、智庫專家建議,全省上下必須強化差距意識、危機意識、追趕意識,齊心協力強弱項,克服困難補短板,盡快建好筑牢科技強省的“四梁八柱”,早日邁入科技強省行列,為“支點”提供強力支撐。


齊心協力強弱項

補強經濟實力欠缺的弱項。

優先支持在科技創新方面具有突出優勢的大企業加快發展;建立常態化的重大科技成果省內產業化扶持機制。

補強產學研融合不夠的弱項。

形成共識,明確以產業的需求主導產學研合作。以非常的力度廣泛動員我省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發展。

補強科技金融不活的弱項。

創業投資和科技創新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納入“科技強省”建設、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總體部署和規劃,將建立區域股權投資體系作為深化區域經濟、科技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和重要手段。盡快在省級層面出臺加快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推動地方政府落實支持私募行業發展的稅收優惠、人才引進、項目投資等政策,激發投資內生動力,鼓勵長期創新資本形成。

補強企業轉化能力不足的弱項。

建立以支持大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支持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


克服困難補短板

補齊高能級大科學設施欠缺的短板。

當前最需要的,是加快建設與我省重點學科建設和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需要相一致,能夠覆蓋多學科、多產業、多環節的大科學設施。

補齊創新地理空間水準不高、規模不大的短板。

充分發揮有組織創新的優勢,加快進度、提高水準、創新機制建設光谷創新大走廊,使其成為全省創新發展的策源地,在規劃的范圍內向全省市州開放。例如可以鼓勵各市州在光谷創新大走廊區域內建設本市企業的集中研發基地,為市州的高新企業提供低成本的空間支持。

補齊高水平新興學科實力不強的短板。

建設科技強省,必須加強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相匹配的相關學科建設與發展。從目前來看,就是要突出“光芯屏端網”產業發展所關聯的基礎學科發展需要,盡快改變我省在半導體、微電子、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儀器儀表等領域學科實力不強、產業支撐不足的局面。

補齊高水平研發平臺不多的短板。

在現代科技創新中,有多大多高水平的根據地,決定著能夠聚集多少多高水平的隊伍,能夠承接和完成多高水平多大作用的項目。從湖北當前實際出發,近期應當有所側重,按照科技創新的效率原則,用好有限的財政科技投入,旗幟鮮明地選擇至少在全國有比較優勢、并跑或領先的領域重點支持。


貼心服務優環境

優化考核指標,以貼心服務營造良好環境。

以幫助創新企業渡難關、越障礙、拓新路為標準,優化營商環境考核指標體系。為創新發展積極開路搭橋,要大力褒獎;墨守成規、有求不應、慢作為甚至不作為,要作為反面典型予以懲戒,真正為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

督促政策落實,優化人才工作的軟環境。

明確人才工作全方位負責部門,在全省實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務、一網式運行,問題難題一攬子解決”的人才服務模式,出臺支持企業人才引進的政策,多聽聽企業的意見和建議,真正把好事辦好,實現政策效果最大化。


不斷增強武漢創新策源能力

省政協常委、武漢市政協主席 楊智

優化科技創新空間布局,構建融通協作的區域創新共同體。不斷增強武漢創新策源能力,加快建成高水平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翹起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首”;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為重點,引領武漢城市圈有機融合、一體發展,挺起湖北中部崛起之“脊”;做大做強宜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補、高效協同的“襄十隨神”城市群和“宜荊荊恩”城市群,展開湖北經濟騰飛之“翼”。


增強策源能力,在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定位上抓機遇,加大基礎研究投入,聚焦我省相對優勢的領域前瞻技術研究,與其他先進地區形成錯位發展、競爭合作。


補齊硬件短板,建設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和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實施貫通式的重大科技專項,在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出實效。


注重多方合力,在集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謀發展,推進中國科學院、湖北省、武漢市三方共建東湖科學城,推動武漢與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匯聚國際頂尖創新人才和團隊。


優化空間布局,打造“武漢城市圈協同創新共同體”,支持襄陽、宜昌等地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在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上促協調。


以光谷科創大走廊 引領帶動“同城化”

省政協常委范道寵代表民革湖北省委會發言

提高政治站位和擔當,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落地見效。

以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和更靈活的機制,吸納凝聚高端人才。加大鼓勵創新政策的落實力度,厚植讓科技人員名利雙收的沃土,促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把是否采取硬措施集聚創新要素、優化創新生態,作為衡量一把手對科技創新工作真抓實干的標準,納入優化營商環境范疇同步督查、同步考核。


多措并舉,為科創大走廊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科技投入方式,將省級科技專項資金提高到20億元,建立與GDP增速相匹配的常態化增長機制,加強高能級基礎原創性研究以及與湖北產業契合度高、產出帶動效益大的項目支持。拓寬融資渠道,設立大走廊建設發展專項基金,單列發行大走廊建設專項政府債券。在用地指標、收益返還、占補減免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


加大統籌力度,加快大走廊同城一體化建設步伐。

加強高位統籌,組建專人專班實體化掛圖作戰,每季督查評比通報。統籌頂層設計,加快重點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推進公共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平臺開放共享,打造區域創新聯合體,探索財稅收入分配、經濟指標統計等利益分享機制。


大型科技企業勇當產業鏈“鏈長”

省政協委員、航天科工科技委副主任 郭勇

對大型科技企業開展原創技術、基礎研究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關政策,梳理我省產業鏈的“中梗阻”問題,按照“揭榜掛帥”的組織模式,對在關鍵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的企業,給予相關激勵措施。牽頭組建基礎研究領域專項產業基金,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支持企業勇當原創技術“策源地”。


支持大型科技企業組建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研究中心和技術中心。


支持引導大型科技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創新戰略聯盟、開放型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孵化基地等,出臺支持政策,建立對口聯系服務機制,推動形成大型科技企業牽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中小企業協同的聯合創新局面。


支持大型科技企業勇當現代產業鏈“鏈長”,帶動產業上中下游協同創新。重點扶持一批百億級頭部企業和領軍企業,培育掌握全產業鏈和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主導企業、產業鏈領航企業,同時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獨角獸”企業。


開展大型科技企業牽引產業創新試點,探索路徑,發現問題,總結經驗。


開展大型科技企業牽引產業創新發展試點工作。


強化高等教育創新支撐

省政協常委杜耘代表民進湖北省委會發言

對省內學科資源逐步優化整合。樹立全口徑調整理念,以學科治理現代化實現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按照“分類調整、逐步實施”原則,將部屬高校、省屬普通專科高校、省屬職業院校專業調整全部納入工作規劃,盡快出臺《湖北高等學校優化學科專業設置規劃(2021-2023年)》。


加快省屬高校“雙一流”建設。通過集中支持,形成拳頭,重點支持10所省屬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實施省屬高校“雙一流”建設工程,實施省屬高校優質特色學科專業建設工程,加強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設置,培育建設一批新工科范疇的未來技術學院,推動至少1所省屬高校進入國內特色高水平大學。


推動高校轉型發展。重點建設20所左右辦學水平高、應用技術特色鮮明的省屬普通本科高校,重點圍繞“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智能汽車、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領域,打造一批地方急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專業集群。


加強中俄科教合作。依托現有教育合作機制,例如中俄同類大學聯盟、上合組織大學、與湖北有關的長江流域與伏爾加流域大學合作聯盟等,開展實質性合作,打造示范性項目,促進中俄科教合作開花結果。


柔性引才用才激發創新活力

省政協常委李燕萍代表民建湖北省委會發言

以產業發展為導向,強化柔性引才用才機制。

定期調整人才分類標準,推動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更加匹配;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等重點高新產業中搭建創新創業的成長平臺;對從事原創研究的科研人員給予充分信任;明確人才工作全方位負責部門,對高端人才就醫、子女入學、創業補助等問題進行“一攬子”解決。


外吸內育并重,加強學術傳承和梯隊建設。

打造“大師+團隊”模式,選拔和培育一批有潛力的科技人才。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在本學科專業研究基礎上,跨學科、跨領域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在聯合攻關中拓寬學術研究的戰略思維和視野。


深入推進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形成精準“滴灌型”人才政策。

遵循科研規律,針對“尖、高、中、青”不同層次的科技人才實行不同的支持策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全權負責制。對科技領軍人才實施“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綠色通道。


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激活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內驅力。


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條款。落實“科技副總”評價引導方案。落實科技人才取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的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盡快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股權代持制度。


整合建設省級創新投資集團平臺

省政協常委、省高投集團總經理 黎苑楚

建立創業投資與科技創新的聯動機制。

將“現代金融、創業投資”納入“科技強省”和全省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明確創業投資政府主管部門責任,制定“創投行業發展專項行動”。探索建立政府扶持計劃“跟進”資助機制、投資基金對優秀企業的“保薦制度”、政府產業扶持類項目委托投資機構的“委托管理制”。


整合建設省級創新投資集團平臺。

以集成各類資源,形成面向企業成長全周期需求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為目標,突出“三個明確”“四項集成”,整合我省相關投資機構,組建省級創新投資集團平臺。


突出破解湖北創投發展“短板”。

在資源集成上,提升政府引導基金“逆周期”調節功能;開辟多渠道資金來源;厘清國有創投機構功能,推行分類管理、雙維評價;加快管理人和投資團隊建設。


聚焦科創需求打造科技金融產品線。

設立“人才創業基金”和“人才股權激勵代持基金”。推動設立“湖北新舊動能轉換指數和ETF基金”。依托“鏈長”單位,推進“1+1”行動(即:一條產業鏈設立一支投資基金)。推進省與地方政府共同發起設立“區域產業協同投資基金”。


學習深圳經驗,制定《湖北省創業投資條例》。


以系統思維促進科技人才近悅遠來

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智庫專家 李光

思想破冰要以“鼎新”帶動“革故”。不僅需要創造全社會解放思想、崇尚創新的氛圍,始終堅持系統觀念和系統思維,而且要堅決摒棄片面思維、平面思維、碎片思維、部門思維,不斷破除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以系統思維促進科技人才近悅遠來。

只有科技人才“近悅”,才能使更多優秀科技人才“遠來”。加快構建引進科技人才與已有科技人才兼容協同、相互激勵的科技人才體系,應不斷提升科技人才體系的系統能力。


以系統思維激勵科技資源增量存量。

湖北省高度重視科技資源增量投入,正在規劃建設七個湖北省實驗室及一批大科學裝置,但更艱巨的任務是激活科技資源存量。必須進一步激活科技資源存量,加快構建科技資源增量與存量兼容互補的創新體系,努力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率和科技創新系統的整體效能。


以系統思維打造科技創新生態系統。

改善和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系統,釋放創新主體的巨大潛能。深刻認識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長期性、戰略性和緊迫性,并轉化為打造高品質創新生態系統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