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來大學畢業后就職家鄉中學的一位英語教師,可以端著“鐵飯碗”“吃皇糧”,過著衣食無憂的安逸日子,不甘寂寞的他卻在九個月后,毅然辭職到商海里摸爬滾打,先后開過舞廳、辦過印刷廠、汽配銷售,干過土地整理、交通市政工程,做過文創產業……成了遠近有名的“大老板”。然而,功成名就的朱文江從來就沒有放松過對家鄉的關注,這種關注讓他有一種無法言說、揮之不去的惆悵與失落。為了讓山溝溝里的窮鄉親早日脫貧致富,他轉行務農,從事生態農業開發,一干就是4、5年,成為9個村、萬名群眾的離不開的“領路人”……
他就是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政協委員、十堰胭脂谷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文江,一個讓山溝溝9個貧困村蝶變為國家級農村生態產業示范基地的“憨委員”。
不吃“皇糧”闖商海
“放下好好的教師不干,那可是‘鐵飯碗’呀!冒著風險去單干,你是真憨、還是裝憨呀!好多‘下海’的都嗆死了,不是教訓嗎?十年寒窗讀書不就是為了將來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嗎?”在家人看來能吃上“皇糧”不是個簡單的事,是靠勤奮加努力收獲的幸福果實,朱文江剛提出辭職單干的想法,就遭到家人強烈的反對。
1994年,正當朱文江經營的舞廳順風順水之時,一個對他而言為噩耗的消息傳來,隨著發包單位房屋的收回,舞廳也隨之解散關門,一度從“創業先鋒”淪為“流浪漢”的落差讓他不敢想象。他漫無目的地轉悠,幾天后,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商鋪吸引了他,那時十堰私家車寥寥無幾,客運行業正旺,“生在汽車城,干配件豈不是個好路子?”。
于是,朱文江在經過緊張有序的籌備后,1996年元旦剛過,“天工配件銷售公司”正式對外營業,由于實施批發、零售兼營的營銷策略,使得業務異常的火爆,一度吃住在公司,正當公司經營形勢如火如荼時,因火車站改造之需,公司租賃的門面也在拆遷之列,朱文江只好將配件當做廢鐵進行打包處理。
對于每每創業的中途夭折,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放下那么好、那么安逸的一份工作不干,為什么辭職?”在大家眼里他就是個“憨子”,但朱文江從從未氣餒和放棄過,并且堅信自己的創業選擇沒錯,賦有經營頭腦的他再次從廣告工程、交通市政、土地治理、河道治理等實業做起,在獲得了人生豐厚的第一桶金后,他無償拿出1000萬元投資到家鄉“鄖陽府項目”的策劃、規劃,朋友們都送他“創業不倒翁”的稱號,然而在朱文江心中,他始終放不下自己執著的夢想......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漢江河畔赤子朱文江親眼目睹了秀麗的鄖山漢水由于產業結構單一,尤其是農業基礎薄弱,在農村,成千上萬的青壯年為了謀求生計,千里迢迢外出打工的辛酸與無奈,留守家中的孤老遺少情感缺失與親情斷裂。朱文江心里總不是滋味,由此萌發出一種強烈的責任:一定要為家鄉人民找到一條長久脫貧致富奔的路子。
不當老板當“農人”
“外面的工程做得好好的,你為啥偏偏要到大山里面去搞農業?”“窮山惡水的山溝溝能搞出個啥名堂呢?”走南闖北做生意、做工程身家兩、三千萬的朱文江,剛一提出回鄉做農業產業的想法,再次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
“我是一位政協委員,不能只顧個人掙錢;如果能讓窮山溝改變模樣,也是一份社會責任;只要能帶領老百姓富起來,也是人生的價值的體現!”朱文江態度堅決。2013年,朱文江下決心回到了鄖陽老家,和鄉親們一道發展農業產業,帶領鄉親們一起奔小康。
可是,發展農業如何定位呢?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2013年,朱文江無意間聽說老家一種古老而珍貴的物種——鄖陽胭脂米瀕臨滅絕。胭脂米只能在冷浸田中種植,并且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抗病蟲害、自生能力強。富含人體所需的十余種微量元素,具有延緩衰老、降血壓、降血脂等功效。全部由山體滲漏匯聚而成的山泉灌溉,水中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為粳稻的優良基因提供了全面保障。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鄖陽漢江以南均有種植,因產量低,逐漸被雜交稻所替代,直至面臨滅絕。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朱文江心海泛起陣陣漣漪:若致力于胭脂米產品的保護與開發,再配合當地新農村示范點建設,發展生態農業,既美化了環境,又保護了珍貴物種造福了一方百姓,不啻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朱文江夢想成真——2013年8月,他的十堰胭脂谷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把鮑峽鎮東河流域片區所轄的9個村全部納入胭脂谷生態農業觀光示范區進行建設。他要將東河的生態恢復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將東河打造成秦巴山區的最美鄉村、城市居民的休閑勝地,他要打造中國新農村建設山區示范模式。公司下轄胭脂米種植基地、胭脂茶培育基地、胭脂茶莊農家樂接待中心三個實體和胭脂谷生態旅游開發中心一個部門。公司流轉土地500畝、山場2000畝。
胭脂米因米呈紫紅色而得名,僅限于在1000多海拔的冷浸田中種植生長,產量也很低 。為此,朱文江從搶救開發鄖陽胭脂米起步。為了攻克胭脂米難以種植的難題,他請來了技術專家,沒日沒夜的在田間地頭反復試種。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發現只有通過源生物種、野生環境、營養養生的“三生”種植理念,胭脂米才能實現增產量產。通過精心探索,公司和當地農民種植的胭脂米的產量得到較大提高。
朱文江同時對租賃承包、荒蕪廢棄的500畝野茶園進行升級改造,啟動實施人工松土、施農家肥(雞糞)增效、打中草藥治病、用太陽能燈治蟲等綜合生態改造工程,注冊了胭脂茶商標,興修了通往茶場的橋梁、公路,改擴建2000平方米的茶場廠房,購置了炒茶設備。
朱文江隨之配套建設了可同時接待游客200余人的胭脂茶莊農家樂接待中心,用于開展茶葉采摘、手工制作、茶藝表演、品茶鑒茶等活動。以胭脂茶莊為基地,開發了滄浪山登高觀日、雞公寨天坑探險、馬龍河峽谷漂流等項目。同時在東河放養魚苗,以恢復生態。開發了高山干蔬菜、野生農特產品等,讓到前來游玩的客人在運動中吸吮森林天然氧吧,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將胭脂谷變為十堰城郊游、鄉村游的首選。
為了將十堰游客和珍稀“鄖陽胭脂米”、胭脂茶葉、高山野菜推向省內外,朱文江引入發展新理念、管理新模式,先后投入近500萬元,聘請專業團隊策劃,對產品實施深度開發、包裝創意設計、市場地位、宣傳品制作、推廣渠道建立、媒體合作、互聯網應用等,全方位多維度展示“胭脂谷”系列旅游產品的市場形象。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文江為了家鄉的新農村建設付出所有,家鄉回報他的是青山綠水原生態,農民致富笑顏開。朱文江帶領鮑峽農民已建成胭脂谷種養殖基地4000畝,四年來,公司完成“鄖陽胭脂米”稻谷入庫13萬斤,參加鄖陽胭脂米種植的合作社社員260余人,人年均增收4500多元;參加胭脂谷花海茶園生產的20余名社員,人均年增收近11000元。帶動516戶1700多貧困村民脫貧,輻射帶動萬余村民致富。農民耕地畝增收1500元以上,年帶動農民增收720萬元;長期勞務用工110人,人均年收入達1.2萬元,短期勞務用工1300人,人均收入達5000多元。“隨著品牌的開發、質量的提升、多個項目配套落地和人流量的增加,輻射帶動萬余村民從事生態種植、生態養殖和農家樂發展、農副產品銷售致富,人均增收6000多元。”鮑峽鎮政府的負責同志介紹說。
目前,朱文江的胭脂谷茶莊園接待中心、馬龍河大佛山景區、滄浪山景區、雞公寨云頭崖景區、枧池大墩子農業觀光園五大景區雛形初現;成功組織了探險、登山、騎行等賽事活動及采茶節、芍藥花節、薰衣草節、月季花節等農業文創活動,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胭脂谷被湖北省農業廳、省旅游局評為“2015、2016年度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被國家旅游局納入首批全國鄉村旅游“千千萬萬”品牌工程,獲得“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稱號。
鄖陽胭脂米連續蟬聯第十二、十三屆中國武漢博覽會“金獎農產品”,并且獲得第二十四屆中國食品博覽會組委會金獎;朱文江先后獲得國家農業部 “全國100名農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稱號、湖北省委、省政府“湖北省青年農場主創業大賽三等獎”、十堰市年度經濟人物和鄖陽區“優秀政協委員”等十多個獎項。
朱文江的胭脂谷,已經成為一個生態、觀光、旅游、美食、休閑的世外桃源。如今,到胭脂股休閑度假的人絡繹不絕。漫步山間小徑,感受最純凈的氧氣滋潤;置身薰衣草莊園,品味著浪漫與溫馨;參觀有機農場,探尋自然農法的奧妙。胭脂谷,土壤、建筑、動物、植物渾然一體,和諧共生,自然形成了一個有機生態圈,最美麗的生態旅游觀光勝地。成為東河片區9個村、1200多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寄托與希望所在。
初嘗生態農業成功滋味的朱文江熱血沸騰,也并不滿足。他表示,將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進一步支持下,繼續整合資源,放開手腳,打造鄖陽區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建設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村生態產業國家級示范基地。
我們即將看到,這一天伴隨著洶涌澎湃的春潮,載滿輝煌而來!
(十堰市鄖陽區政協 陳新才 王賢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