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作為民營企業家,我感到企業發展的新機遇已經到來。我將把十九大會議精神落實到公司的創新創業行動上來,努力踐行優秀企業家精神,在引領現代農業、深化產業扶貧等方面作出新的貢獻。”10月18日,羅田縣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組織全體職工集中收看十九大開幕會盛況,縣政協常委、公司董事長徐德寧在接受縣電視臺采訪時吐露心聲。作為響當當的生態農業開發領頭人,徐德寧的事跡本身就詮釋了什么是優秀企業家精神。
在艱苦創業中追夢圓夢
“吃苦的人生,一輩子受用”,這是徐德寧的口頭禪。徐德寧是窮苦人家出身,他父親早年去世,母親獨自把4個孩子拉扯長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徐德寧很小就學會了在家燒火做飯,到地里撿谷粒扯野菜,上山砍柴挖草藥,賣錢補貼家用。辛酸的少年生活,讓徐德寧從小形成了堅忍不拔的性格,樹立了要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的夢想。
1987年,徐德寧到羅田板栗速凍廠上班,廠里實行分組競賽,他負責的小組業務量一直獨占鰲頭。但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徐德寧不甘于過安穩日子,于1994年辭掉了這份當時屬于“鐵飯碗”的工作,選擇自主創業。創業路上充滿艱辛坎坷,從經營副食批發,到跑長途客運,再到經營電腦、礦產,他是跌宕起伏,飽經風霜。雖遭遇了客運車交通事故、礦區虧損倒閉、合伙人抽資退股等一連串地打擊,但他從小練就了一身不怕吃苦的本領,在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屢敗屢戰,從不言棄。也由此,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霸趧摌I初期,一無政策,二無資源,三無市場,在最艱難的時候我幾乎快崩潰了,但強烈的創業激情和夢想讓我堅持了下來?!毙斓聦幧钋榈鼗貞?。
2009年,徐德寧注冊成立了大自然公司,從此便一頭扎進農業開發當中。每天他沒日沒夜地忙采購、跑市場、訪客戶、找訂單,風餐雨露,四處奔波。他把庫爾勒香梨、陜西蘋果、武漢白沙洲蔬菜等外地果蔬采回來,把甜柿、板栗、茯苓、野山菜、干腌菜等羅田特產銷出去,憑著勤勞務實和誠信經營,生意越做越紅火。大自然公司從一個小微食品加工企業,逐步發展為集生態農業開發、種植、養殖、加工、倉儲、物流配送為一體的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公司去年產值1.6億元,創利稅800余萬元,成為國家商務部商貿流通典型企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AAA級信用企業、新三板上市在輔企業、國家“萬企幫萬村”電商精準扶貧示范企業。
在改革創新中勇立潮頭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徐德寧對此深有感觸。羅田是特產大縣,板栗、甜柿、中藥材、山野菜、土禽土畜等土特資源豐富,品味獨特,但由于產銷脫節、流通不暢,農民們手上的農產品經常滯銷,而城里人想吃到正宗的土特產難上加難。徐德寧瞅準商機,投資建設集冷藏、加工、批發于一體的大型鮮活農產品配送基地,實行物流配送、服務上門、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緩解了本地鮮活農產品“賣難買貴”的問題。他還率先在全國實行了中小學校營養改善計劃食材五統一配送,根據營養搭配的要求,選優質安全的食材,以合理的價格配送服務上門,受到上級主管部門和師生的一致好評,并被評為“全國貧困地區中小學校營養改善計劃食材配送示范企業”。目前,大自然公司的配送網絡不僅覆蓋全縣所有中小學和大型超市,還遍布鄂東地區286所學校及機關、酒店等單位,為客戶提供生鮮農產品及其他日用食品1200多個品種。
在市場“弄潮”中徐德寧又發現,羅田的土特產品大多是千家萬戶自種自養自管,收購的產品質量往往魚龍混雜,難以滿足消費者對綠色生態食品的高端需求,產品賣不出好價錢。徐德寧于是自建示范基地,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目前已在9個重點貧困村流轉土地6836畝,建設生態農產品種植基地5個,生產的綠色高端農產品供不應求。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思維敏銳的徐德寧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果斷地搭上了電商這趟順風車。2014年他在北京大學進修EMBA課程回來后,在羅田成立了電商開發中心,開發出100多個適合在線上銷售的農特產品,并進行產品包裝和品牌打造,讓羅田農特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去年,大自然公司的電商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
“花銀巖貢米”是徐德寧操作得十分成功的案例。羅田縣大河岸鎮花銀巖村的紅米,是乾隆皇帝御賜的貢品,但多年來因渠道不暢曾一度滯銷,很多當地農戶失去了種植信心。了解到這個情況,徐德寧與農戶簽訂“提價收購”協議,堅持零污染、零農殘的綠色種植,并利用電商平臺四處推廣,原本6元一斤的“貢米”賣到了18元,產品供不應求?;ㄣy巖“貢米”的種植面積也從最初的20畝增加到今年的400畝,全村34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貢米,戶平增收2萬多元。央視《新聞聯播》還以“電商打開農產品市場大門”為題,進行了專門報道。
在敢于擔當中服務社會
徐德寧在“商?!崩锒啻纬粮?,但最終成功登岸的原因,與其追夢圓夢的毅力有關,也與他結下的善緣有關。徐德寧記得,小時候每逢年關,鎮政府干部都會送上一些救濟金和一兩件棉衣,讓他們可以過個溫暖年。自主創業后,徐德寧也不忘反哺社會的責任擔當。每年堅持參加金秋助學、扶危濟困和縣政協組織的關愛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活動,十幾年來累計捐資、捐物150多萬元。熱心公益,也讓他獲得了很多方面的支持。當年,他以菜販的身份,找到曾資助過100余名貧困學生的羅田一中,受到了校方的熱情歡迎,也由此打開了向中小學校配送鮮活農產品的突破口。
作為連續三屆的縣政協委員,徐德寧也有不俗的履職成績單:多次榮獲“創業之星”、“公益之星”、“十佳政協委員”,還入圍黃岡首屆“慈善之星”。
精準扶貧攻堅戰打響后,徐德寧的大自然公司熱情地投身產業扶貧,讓農產品對接大市場,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為此,他們創新了“公司+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扶貧模式,由公司與村黨支部、合作社和貧困戶簽訂基地建設及幫扶脫貧協議,公司幫建基地、下達訂單、制定標準、提供良種、指導種養,依托全縣村級電商服務站,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對貧困戶產品進行收購,并通過自身生產、包裝、銷售、物流體系,實現農產品從源頭基地直接進入千家萬戶。從而讓貧困戶在產業扶貧對接中,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基地勞務得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提價收購得利潤,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目前,大自然公司已對接幫扶26個貧困村,投入扶貧資金1600多萬元,產業帶動516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06戶,已通過產業幫扶使38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去年10月份,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現場會在羅田縣隆重舉行,大自然公司電商扶貧中心及石源河農產品種植基地作為主要現場參觀點,各級領導贊譽有加。全國“暢想中國行,走進大別山”脫貧攻堅新聞記者采訪團100多名記者實地采訪后,給大自然公司作出“三個不一樣”的評價,即不一樣的扶貧模式,不一樣的扶貧措施,不一樣的扶貧效果。
(羅田縣政協 方鳶宇 王三元 郭艷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