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外生意風生水起,但家鄉父老的一聲召喚,毅然回來創業;雖然五年間投入一千多萬元,至今無一分錢收益,但望著被染綠的家鄉大地,卻無怨無悔;雖然資金一度緊張,但當公益事業有需要時,總會及時送上一份沉甸甸的心意——通城縣十屆政協委員、瑤源藥姑山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謝天瓊,心系故土,以一腔熾熱的奉獻情懷,而贏得了“家鄉赤子”的贊譽!
融入基因的打拼精神
醫藥經濟,一度成為通城的閃亮名片。三萬多藥商,是雋商精神“負重爭先、勇于開拓”的有力詮釋。作為藥商中的一員,謝天瓊身上鮮明的折射出這種精神。
出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謝天瓊,通城縣大坪鄉輝煌村人。早年涉足茶業,在東沖紅茶場負責技術與管理。通城商業文化的熏陶,骨子里的不安份,注定他不會將自己拘禁在車間的一方小天地里。1995年,謝天瓊背井離鄉,來到內蒙古,從事茶葉經銷,自此,拉開了人生闖蕩商海創業的序幕。當藥品營銷在通城蔚然成風時,謝天瓊敏銳的意識到,這里面必有巨大的商機。他迅速轉向,1998年開始藥品經銷。
農村生活的磨煉,讓吃苦打拼的精神融入了謝天瓊的基因。“在商場上闖蕩,光有眼光不行,還得有百折不撓的意志。”
大興安嶺腳下的呼倫貝爾,成了考驗他意志的一塊磨刀石。為將藥品打進一家醫院,他在那里住了一個月旅店。零下50多度,讓他這個南方人極不適應,常常感覺身上的一些部位不聽指揮,似乎獨立了。地面結冰如鏡,他跌倒過數次,身上都摔紫了。有時恨得痛罵:這鬼地方,明天再沒希望,立即走!
可是,謝天瓊終究沒有走,他心里不允許自己這樣灰溜溜的走掉。苦心人,天不負,最后,謝天瓊終于用自己的意志,敲開了這家醫院的門。“要干點事,總要有股不屈服的精神。”憑著這股不屈服,謝天瓊在內蒙古打下了一片天地,并陸續帶出去了近百人的醫藥營銷團隊,現在他們都已在當地扎下根。謝天瓊因此有“火種”之譽。
融入血脈的家鄉情結
站在大坪鄉涼亭茶場的制高點,縱目遠晀,一大片樹林盡收眼底,盛夏時節,綠意充溢,生機盎然,微風吹拂,層層綠浪排向藥姑山腳下,讓人恍若置身大森林之中——這就是瑤源藥姑山種養專業合作社的一塊基地,是謝天瓊得意的一副創業作品。
生意走上正軌,一切輕車熟路,生活舒心愜意,按照這個軌道,“成功商人”的標簽可以恰當的貼在謝天瓊身上。可是,在內蒙古經商近二十年后,謝天瓊卻調轉自己的人生方向,回到家里重新創業。“家鄉情結已融入血脈,割舍不下。”
2012年,通城縣領導到內蒙古招商引資,謝天瓊感到,應該回到那塊故土去了。當來到二十多年前工作的涼亭茶場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心痛不已:茶樹已蕩然無存,只剩下大片大片的雜草,及刺眼的黃土,滿目荒涼,了無生機。茶業繁榮雖不再,但土地不應荒廢啊!發展生態農業的設想在他胸中開始成熟。
瑤源藥姑山種養專業合作社很快從謝天瓊胸中的藍圖變為現實:在涼亭茶場流轉茶山200畝,經營30年,大坪茶場流轉茶山300畝,經營40年,發展苗木。四五年時間,桂花、羅漢松、銀杏、茶花及珍稀品種金絲楠木、紅豆杉等近50個品種,將合作社500余畝荒山妝點得郁郁蔥蔥。
當縣里提出發展中藥產業時,謝天瓊立即響應,在林地間套種鉤藤、白芨、黃精、金絲皇菊等品種。通城縣自然之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隨后注冊。謝天瓊已規劃了發展方向,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醫藥營銷資源,待藥材試種成功后,即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導農戶大規模種植,并發展藥材加工,帶領村民一起致富。
兩塊基地投資一千多萬元,后續還需不斷投入,每年向雇傭的村民發放的工資達50余萬元,而至今無一分錢收益,有親友對他表達了擔心。行走在金絲皇菊基地的謝天瓊,撫摸著一株株枝葉飽滿勁挺的苗子,如同撫摸著自己的孩子一樣。“這就是一個綠色銀行,現在生態效益有了,今后一定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林木的蒼翠,藥材的芳香,行走在基地間,處處讓人賞心悅目。“今昔對比,真是天翻地覆。一個好產業,不但改良了一個地方的環境,而且改善了一方民生。”大坪鄉黨委書記吳紅艷每次來這里,總是流連忘返,贊不絕口。
融入心靈的奉獻情懷
一會扭動著腰肢,一會又彎下腰來,擺動著手臂,如翠柳在春風中舞動。綠色的裙子,整齊的動作,開心的笑容,和著《暖暖的幸福》的旋律,令周圍一圈又一圈的觀眾如癡如醉,叫好聲、鼓掌聲響成一片。盛夏時節,涼亭廣場成了當地人氣最旺的地方。
可有誰知道,這是一處存在了十幾年的垃圾場,因處在幾個組交界處,成了三不管地帶,一度臭氣熏天,成了大坪鄉來蘇村一處十分刺眼的傷疤。而當地熱愛跳廣場舞的群眾較多,之前沒有場地,大家只能在公路邊跳,場地小,又不安全。有一個象城里人一樣的小廣場,成了數百名熱愛廣場舞的村民的強烈盼望。
謝天瓊得知這一情況后,即與當地村委會商量,怎樣實現村民的這一愿望。他首先行動,帶頭捐資5萬元,村里再籌集點,建成涼亭廣場。望著整潔的地面、雪白的護欄,村民樊平由衷的感慨:謝老板做的這件好事,真是功德無量!現在環境美了,文化也活起來了,心情都好多了!
“我是培植苗木的,就是為了美化生活、美化環境。建這個廣場,符合我的初心。為鄉親做點事應該。”謝天瓊說。
“原先村民主要的娛樂,除了看電視,就是打牌。這個廣場建起來,牌場的人都來這里了,鄉風都文明起來了。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家總是能帶動一方。”大坪鄉來蘇村主任黎三龍表示。
逢年過節看望貧困戶,為重大病患捐款,為來蘇村村衛生室建設資助,甚至多次動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為困難戶建房爭取資金支持,謝天瓊先后無償為公益事業捐獻近百萬元。點滴善舉,如同身邊這塊綠意盎然的基地一樣,溫暖著人心,潤澤著人情,融洽著人際,在當地享譽一方。一位賢達聞聽謝天瓊的事跡后,曾撰嵌名聯一副,以表欽敬:
天華有愛知民意,瓊玉無聲潤眾心。
(通城縣 吳清龍 魏自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