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竹溪縣第三屆、四屆委員瞿正浩,在全縣山區公路建設上整整奮戰了近40個春秋。幾十年來,他踏遍了竹溪的山山水水,縣域內的國省道、縣鄉道的一條又一條公路留下了他的腳印,33座大中型橋梁撒有他的辛勞和汗水。他58歲被選為縣政協委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和鄖陽地區行署授予“山區建設先進工作者”、“優秀建設者”、“科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1992年4月17日,湖北省政協在洪山大禮堂召開表彰大會上,62歲的他被授予“優秀政協委員”殊榮,摘取了竹溪縣政協委員省級先進的桂冠。
瞿正浩生于1930年10月,籍貫十堰,1949年支援陜西后安排到竹溪工作。從1956年開始,竹溪縣進入公路大規模建設時期,他帶領豐溪區民工修公路,從此便與公路建設結下了不解之緣。豐溪當地年長的老百姓都還記得:那一年瞿正浩帶領公路測量隊奇闖“鬼門關”,下是奔騰急流、上是一線藍天、兩岸懸崖絕壁的“鬼門關”中,他腰系繩索在絕壁上定位,腳踏河水瞄水準儀記數據,身倚巖縫釘木樁,順利完成破關筑路勘測計劃,縮短里程8.2公里,節約投資16萬多元。
在任交通局副局長的10多年時間里,瞿正浩一直擔任全縣公路建設指揮部的實際指揮長,重大公路和橋梁建設工程無不留下他勘測設計、指揮施工的身影。上世紀七十年代“天向”公路修到了向壩公社和雙橋公社交界處的十八里長峽,他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頭住山洞、帶頭睡棒棒床、休息時經常坐的是石塊和木墩。在一個暴雨如注之夜,無情的山洪把指揮所、伙房洗劫一空。黑夜里,他只身一人冒著危險,頂著狂風暴雨,摸了20多里黑路到總部求援,第二天清晨又帶上“救兵”趕回“前線”。
竹溪縣兵營鄉順風雨村山高人稀,交通非常不便,當地人流行一個順口溜:“高山坡、漏水殼、天干十日無水喝。”交通不便嚴重制約著該村的經濟發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新上了公路工程。瞿正浩不顧自己年大體弱,兩個多月時間,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從施工安排、工程質量和工程材料等,他都親歷親為。有人勸他:“你這么大歲數還在修和你不相干的路,真是貼油不光,貼鹽不咸呀。”可瞿正浩卻說:“我是一名黨員、更是一名政協委員,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我有責任為老百姓把這條路修好。”在他的指揮下,這條通村過境公路提前竣工通車。
勇挑重擔是瞿正浩的干事特色。在他花甲之年時,又承擔了一生中最受考驗的一項重任:鄖陽地區交通局請瞿正浩負責修建竹山縣與竹溪縣交界處的天臺至新碼頭187米長的大跨徑橋梁。時間短、任務緊、施工難度大,瞿正浩二話沒說,打起背包就扎在大山深處的橋梁工地。該工程位于竹山堵河與竹溪桃源河交界處,即使冬季枯水季節,水流仍然很大。墩基積水抽不凈,無法建墩就會延誤整個橋梁施工進度,瞿正浩這個時候的倔勁上來了,他與工程技術人員反復勘探,多次試驗,人瘦了一圈,終于解決了這一難題。在施工期間,瞿正浩和施工隊吃住在工地,象一名普通的民工,工友們常笑著贊他“最能吃苦”。在施工緊張階段,他7天7夜守在施工隊現場,實在支持不住就咬緊牙關用木棍撐著坐在河邊指揮,兩次昏倒。惡劣條件使他患了重感冒,恰在這時家中老伴和女兒也生了病,家中5次電話3封家信催他回去。他以橋為重,請人帶了點錢捎回家仍繼續奮戰在工地上。民工們在瞿正浩的帶動下,晝夜加班加點,兩座大橋主拱僅用42天時間,提前兩個月完成合龍任務。此項工程獲得省計委、省公路局等組成的檢查驗收組的高度稱贊,驗收組稱贊此橋梁工程“三個沒想到”:“沒想到速度這么快、沒想到質量這么好、沒想到投資這么省”,當時在全省是前所未有的。
擔任縣政協委員后,他更加增強了自己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群眾意識,在本職崗位上的帶頭作用更加顯著。四屆縣政協組織開展 “聯系一個單位、辦一件實事、提一條合理化提案”的“三個一”活動,他積極帶頭參與,并把“三個一”體現在公路、橋梁工程建設之中。群眾反映交通“瓶頸”問題他一一記在筆記本上,結合各年度交通建設計劃,優先安排群眾最期盼的公路建設工程。工程進入實施階段,他實地測量,現場指導施工,科學設計,科學施工。據統計,在四屆政協開展“三個一”活動期間,他指導測量和指導施工的路橋工程累計節省投資120多萬元,被同志們稱為“政協的好委員”。
(竹溪縣政協 吳曉紅 孟華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