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第二福利院,干凈整潔的院落,清靜優美的環境,一張張笑容可掬的臉龐告訴世人,這里居住的孤寡老人很幸福。而龍舟坪鎮第二福利院能有今天,離不開一個土家女子的奉獻與堅守:她就是被老人們親切的稱之為“閨女”、孤殘兒們親切地叫著“媽媽”、同事們當著知心姐姐的院長——劉曉恩。
艱苦創業,她選擇了最艱苦的農村福利院
2004年4月,土家姑娘劉曉恩剛滿25歲,正值人生最寶貴的年華。她作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選擇,先后辭去幾個好單位的聘請,來到龍舟坪鎮第二福利院當清潔工并參加籌建工作。
這是王家棚村的一所舊學校,破敗的房子,荒蕪的院落,芭芒草長出了一人多高。她在院長的帶領下,起早貪黑,刷房子,掃庭院,開荒田,種蔬菜,手上打了一個個血泡,辛苦的勞動讓這個美麗的姑娘變得又黑又瘦。偶爾回到家里,不僅沒有放松的感覺,相反更讓她揪心,因為,一邊是剛滿3歲的孩子、年老體弱的親人,需要她;一邊是福利院里面眾多生活無助的孤寡老人,需要她;這讓她忠孝難有兩全。關鍵時刻,還是丈夫懂她的心思,“你就安心在福利院工作吧,家里的事由我扛著。”丈夫成全了她。
從此,她的心就和福利院緊緊地聯在了一起。一晃就是13個春秋。在這13年里,她有11個“春節”在福利院陪伴老人一起過;在這十三年里,除每月六天正常休假外,她沒有請過一天假;在這十三年里,她細心照顧過200多個老人,陪伴60 多個老人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歷程,其中她親自收殮的老人就達 50 多人;在這十三年里,她是福利院“十項全能”工作員。她做過炊事員,全院100多號人,有幾個需要做病號飯,有幾個需要送飯上門,今天是誰的生日,這些旁人看來是一些不經意的小事,她都記在心上,做在手上。她做過飼養員,母豬下仔都是日夜守候,沒有損失過一頭生豬。她做過保潔員,福利院的內外環境一片亮麗。她做過藥品管理員,老人們什么時候吃藥,吃什么藥,都全部記在本子上,沒有出現過一次差錯。她還組織福利院老人開展文藝宣傳活動。幾年來,她帶領老人們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20多個,還教老人們學會了多種廣場舞。如今,龍舟坪第二福利院的老人廣場健身操已經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吸引了周圍不少的群眾一同參與。
2007年以后,由于福利院的規模越來越大,住進來的人越來越多,工作量越來越大,為了不影響福利院的工作,能夠24小時全天候陪伴老人,她索性把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接到福利院,每個月出200元拼車費由附近的中巴車接送上學,而那時她每個月工資收入才600多元。
以院為家,她是“家”中孝順的女兒
福利院所收養的人不是老人就是孤兒,不是病人就是殘疾人,她們中的許多人不僅日常生活都難以料理,而且行為古怪,性格冷漠,很難相處。老人之間打架斗毆、離院出走等各種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如何教育轉化這些老人,使他們盡快適應福利院的集體生活,是劉曉恩想得最多的事。通過細心的觀察,她發現大多數老人行為怪癖、出言不善是因為長期缺少親情所致,孤獨是根源。2009年,劉曉恩提包里便多了一個筆記本,一有時間就主動找老人們談心,了解老人們的基本情況,成長經歷,歷經的困難和波折,生活上存在哪些問題,能否吃飽穿曖,是否睡得好。一年下來,全院100多個老人的所思、所想、所慮、所盼她都記在心里。隨后,在她的積極建議下,福利院陸續推出了病號餐、生日餐、送藥、送水、送飯上門等服務。她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悉心呵護和周到的服務,讓老人們無不感動。
有一次,福利院來了一位80多歲的方姓老人,老人進院時已是奄奄一息,覺得自己就是在等死的人,情緒十分低落, 甚至拒絕進食。劉曉恩見狀,主動拉著方爺爺的手說:“方爺爺,您想吃點什么呀?您的孫女幫您做”。“我哪有什么孫女呀?別騙我,我沒有親人!”方老無神的雙眼沒有任何表情。一會兒,劉曉恩擔來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一邊喂一邊親切地說,以后我就是您的親人,把我當孫女吧!有什么事就找我。方老感動得淚流滿面。方老臨終時,劉曉恩始終陪伴在老人身旁,用她的愛和溫暖送走了方老。
2010年5月,三漁沖村送來一位名叫楊廷佑的精神病老人,剛來時,衣衫不整,臭氣熏人。劉曉恩強忍著刺鼻的氣味,給楊老洗澡、換衣,定時喂飯、喂藥,又給老人一日增加三杯牛奶。經過三個多月精心調理,楊老的病竟奇跡般康復,精神也正常了,還主動承擔了一份義務照顧其他生病老人的工作。
2015年夏季,是劉曉恩最難熬的日子,年邁的母親被確診為胃癌晚期,恰逢兒子即將中考,加之福利院有好幾名老人重病在床,焦頭爛額的她分身無術。6月20日這一天令她難忘,五保老人王家連即將去世,她日夜守候,同時,在20公里外的母親也病危。當她為王家連老人送終以后,再趕往家里,母親已昏迷不醒了。她跪在母親的床前大聲呼喊著媽媽,可媽媽再也沒有醒來。
這么些年的努力工作,她的能力和敬業精神在業內已經很有名氣。2016年,本縣一家民營企業的老總,三顧茅廬,請她去當業務主管,承諾月工資不低于5000元, 劉曉恩婉言謝絕。對此,有人說劉曉恩傻,在福利院整天伺候孤寡老人,無名無利無編制,工作又臟又累又受氣,每個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把人生大好青春都耗費在福利院這個鬼地方是何苦呢!但從苦難中長大的劉曉恩有自己的價值追求,她說,人往高處走,我也向往現代都市麗人美好生活。但如果都不做這項工作,這些無助的孤寡老人怎么辦呢。
她放棄了很多,但收獲了領導的信任,群眾的擁護和社會各屆的好評。她的工作業績得到了多方認可,2014年被評為全鎮“十大杰出青年”和“十大巾幗建功人物”;2015年獲全國“敬老之星”稱號;2011年至2015年度被評為全縣“勞動模范”。先后當選為全鎮十大新聞人物、自治縣九屆政協委員。她的事跡先后在《三峽日報》等多家媒體上公開報道,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不負眾望,爭做時代領頭雁
2017年1月10日,只有初中文化的劉曉恩,被推選為福利院院長。面對上級的信任,院民的支持,劉曉恩感到從未有過的壓力,我能當好這100多人的“大家長”嗎?劉曉恩在反復地拷問自己。
這位貌似柔弱的女子,在當選后沒有半句豪言壯語,但她在心里卻制定了一個她一生中最大的目標:當一名人民最滿意的院長。
劉曉恩一上任,就在琢磨全院的工作計劃,發展藍圖,馬不停蹄的轉。
她親自起草,修訂完善了一系列內部管理制度,并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大小會議討論,反復修改。她說,這些制度,就是我們的院規,規矩一經形成,就要嚴格執行,請同志們對我監督。還有獎勵制度,鼓勵多參加生產,多勞動,多互相幫助;還有老人們的行為方面也建立了規矩和紀律,對不良行為要約束,這樣才能做到團結和諧,營造出一個美好的大家庭。
她上任之后,利用早晚休息時間,分別對院內外的老人、工作人員及家屬普遍進行了一次走訪。請他們“挑刺”,提批評建議,求發展良策。她說,我雖然文化不高,但我懂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一個單位的發展,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我要用我的金誠所至,換來大家的鼎力相助。
龍舟坪鎮第二福利院地處“清江方山”大景區以內,她把目光聚焦到鄉村旅游。想把龍舟坪鎮第二福利院建設成集養老、休閑、觀光和中小學德育教育基地于一體的新型社會福利院。
她動員大家大力發展院辦經濟,種植蔬菜,發展養豬,解決肉食、蔬菜自給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一些產品,為單位增加更多的收入。一個個項目,一項項措施,在有條不紊的謀劃著,實施著。
她說,為孤寡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就醫、養老等生活保障,這還遠遠不夠。我們要讓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充分感受大家庭的溫暖,讓每一個孤寡老人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質量,更有幸福感。還要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回報社會,才是我的目標。
奉獻的人生最美麗。在新的起點,我們衷心祝愿這位土家人的好女兒,夢想成真。
(長陽縣政協 林匯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