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是城市建設的主力軍,遍布城市各行各業和每個角落,記錄了城市發展和變遷,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武漢市2014年末常住人口1033.8萬人,戶籍人口827.31萬人,在漢農民工200多萬人主要來自武漢城市圈、省內其他地市州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版圖的改變,就是經濟版圖的改變。哪里經濟有活力,人口就往哪里流動,這是市場規律。作為吸納大量農民工就業的武漢建筑業而言,2014年年底,全行業綜合產值868億元,有望成為武漢新的千億產業。正是農民工這個群體,付出最廉價的勞動力,為城市提供最基層的服務,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是城市建設的有功之臣,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武漢新農興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左國良多年來一直關注農民工與城市化問題。他認為,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群體面臨著住房、就業、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融入城市面臨“接納”與“尊重”這道坎兒,需要全社會大眾的意識轉變、企業家的身體力行和農民工的自我提升。
作為企業家,左國良積極主動為農民工辦實事,用六條措施力所能及地解決農民工一些實際問題:加快公司發展,更多吸納農民工就業,近幾年來公司常年用工近千人,努力做到讓更多農民工有活干有錢賺,形成“我與公司同發展”的企業文化;從不拖欠民工工資,讓民工勞動更有尊嚴;加強勞動安全防護,讓安全的理念入腦入心;關心民工生活,工地設置民工夫妻房、特殊工種住房;加強法制和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工素質,民工外出學習培訓期間伙食補貼費、住宿費、交通費按工差報銷,讓一批民工從普通員工成為骨干員工,從技術員、質檢員、安全員走向管理層,有的當上工長、部門經理、項目經理;采取個人資助、組織捐贈的方式解決民工的特殊困難,因意外事故、患有大病、子女教育需要而導致家庭生活暫時困難的員工,從人性化的角度允許預支工資。今年教師節前夕,左國良了解到新洲區潘塘中學辦的留守兒童驛站、鄉村學校少年宮辦得紅紅火火,他慕名前往并捐資5萬元,表達對學校教師扎根農村教育、關愛留守兒童的崇敬之情。幾年來左國良個人捐贈款逾百萬元。今年公司有一民工因孩子上學等原因有很大經濟困難,左國良除了個人資助一些外,還讓這位工人一次性預支了一年的工資。
農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必經之路,而城市“二元結構”矛盾是城市化中最突出的矛盾,目前的戶籍制度導致大量城市常住人口得不到市民身份,難以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作為歷經三屆政協的老委員,“十五期間” 左國良就針對民工潮呈幾何級數加速涌入城市,打工經濟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這一實際,提出“加大支持農民工進城就業落戶力度”的建議,希望黨委、政府表彰優秀農民工代表,授予勞動模范稱號,推選其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獲得優秀農民工榮譽稱號的農民工解決城市戶口,在城市安家落戶。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武漢市出臺政策解決了大批優秀農民工落戶城市問題。
但是能取得城市戶口的畢竟是少數,還有大量農民工進城多年依然不能轉為市民,他們依然得背井離鄉,泣別父母妻兒,大多集中在市民所不愿從事的傳統服務行業中,他們依然是城市特殊的弱勢群體。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在政策上找原因,需要從制度機制中找辦法。憑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多方奔走,深入調研,利用政協協商發言、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建真言、開良方,提出“將進城農民工住房問題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建立留守兒童幫扶體系”、“解決流動人口醫保異地即時結算”等一系列意見和建議,為農民工融入城市鼓與呼。最近他欣喜看到國務院通過了《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邁出了戶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將從中受益。他堅信,未來“農民工”必將成為歷史。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 周勝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