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勤奮敬業,他穩沉低調;他創業致富后只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想讓大家都富起來!”;他十余年如一日,為了身邊的人共同致富、為了那些鄉親早日脫貧,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當地老百姓有口皆碑。他就是枝江市第五屆政協委員、長江源研磨工具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徐浩。
在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年代,徐浩進了一家鎮辦企業,從農民變成了一名工人。他鉆業務,攻文憑,從廠副到廠長似乎一帆風順。還沒等他春風得意,企業改制,他下崗了。1996年他鼓起勇氣,靠貸款、借款,籌資買下了白洋集鎮上的一家砂布廠,接收了所有設備和員工,從此走上了艱苦的創業之路。
金融風波和銀根緊縮,讓徐浩行船偏遇頂頭風。企業原材料購不回,工人的工資發不出,借一萬塊錢要求幾個人才湊得齊。1997年的一天,企業收到一筆4萬多元的貨款,本可緩解一下燃眉之急,可匯款被銀行扣了貸款,徐浩欲哭無淚。但他沒叫一聲困難,他一方面找親朋好友借錢,一方面從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把握質量、誠信客商等方面突破。為了準時交貨,他與工人們一道加班加點,為了按時發車,他參與搬運上貨,有時一干一通宵。他外出采購往返坐貨車,為了打通市場,他以“薄利”為切入點,贏得客商。艱苦創業,企業生產經營步入正軌。徐浩到河南工業大學招來凃附磨具專業畢業生陳國強,發揮小陳懂業務,熟英語,會網絡等特長,安排小陳在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建立對外銷售窗口,7年間,小陳把長江源研磨工具80%以上的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一個不善張揚的徐浩經營著一個不到百人的小企業紅紅火火,年銷售收入達到3000多萬,徐浩成了當地有名的農民企業家。
徐浩成功了,致富了,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他義無反顧地幫助弱勢群體,勇于擔當社會責任。
徐浩率先致富了。他沒有忘記他廠里的工人,他常對廠里的工人說:“只要我有飯吃,大家就都會有飯吃!”。
走進徐浩公司的車間,人們不難發現工人大多是本地的農民,其中還有部分是有部分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或智障人士。為了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這幾年他為職工辦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投保率達100%,工人們感激的說:“徐總個人富了,可從沒有忘記我們呀!”
農民龍發先身患胃病,妻子呆傻,女兒弱智,一家人種田無能力、生活無著落。徐浩知道了龍發先夫婦的情況后,主動安排龍發先夫婦進廠做包裝工,并給了他們寬松的工作環境:夫妻兩人的工作時間隨意,以記件制計算工資。不會包裝,他請人教;不會計數,他請人數。不僅如此,徐浩還讓自己的愛人為龍發先的女兒添制新衣。每年龍發先能領到了上萬元的工資,過年時還得到了廠里的兩份慰問品。在徐浩的幫助下,去年小女兒龍曉青考上高中,徐浩還獎賞她1200元的學費。
職工張應洲,早年喪妻,帶著兩個女兒生活,家里欠下4000多元的外債,徐浩安排他進廠里做工,幾年間,張應洲還清了債務,還有了4萬多元的積蓄。農民杜德友,啞巴,40多歲沒成家,還承擔贍養70多歲父母的義務,徐浩也招他進廠,他每月可得2000多元的工資,過年過節,廠里還發給他慰問金,杜德友對徐浩十分地感激,他常對人打著手語說:“是徐浩讓他有了一個固定的收入”。對特困職工、殘疾職工,每年過年時還特發600元的幫扶金。
2012年初,徐浩以政協委員的身份與善溪窯村低保戶農民蔣澤新建成對口幫扶戶。蔣澤新前妻患癌癥去世,后妻是殘疾,兒子在外打工,無固定工作。徐總與其約定并承諾幫其脫貧致富。兒子聽說后也帶著媳婦回到家掙錢養家。徐浩還每年為其捐資2000元,幫蔣家發展養雞業,年底還給他送米送油。三年來,兒子進廠打工,媳婦在家養雞,蔣澤新打理農田,每年養雞1000余只,年增收6000多元,如今人平收入可達4000多元。在他的影響下,今年6月,他在美國工作的女兒徐萍和美國籍女婿徐丹燃(中國名)找到白洋鎮政府,請政府給她夫婦介紹一位貧困戶學生,夫妻倆親自到學生家,給學生交了學費,承諾負擔其學生讀大學的所有經費。徐浩的那份愛心在傳承,在延伸。
陳國強是他從大學引進的技術人才,一開始,徐浩就暗自決心把小陳留在白洋,讓其為當地經濟發展作貢獻。小陳第一年吃住在徐浩家里;第二年被派到義烏與同學楊俊一起在義烏建辦事處,設窗口。小陳在義烏帶著“做好辦事處、籌備組建自己的公司等”任務在義烏干了7年,徐浩還多次帶小陳到國家會議中心學習。2012年正月初八,徐浩拿出6萬元在白洋鎮為小陳倆口舉辦隆重的婚禮。并他鼓勵他在“五峰工業園”辦起了自己的工廠,徐浩從建廠房、辦執照、進設備到擔保貸款、融資一手操辦。2015年7月8日,陳國強小倆口創辦的“湖北重泰研磨工具有限公司”正式開業,預計明年產值將達到一個億。
徐浩然在發展自己企業,幫助他人發展的同時,還利用企業界朋友和知名人士穿針引線,內引外聯,為當地引進3家企業,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不僅如此,他還十分熱愛公益事業,農村修公路、建學校他都主動捐助,據不完全統計,他共捐助資金達40多萬元興辦各類公益事業。
(枝江市政協 李紅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