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一名在電視領域耕耘20多年的新聞工作者,一名連續五屆的政協委員和常委,以精湛的業務能力,務實的工作作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參政議政、做社情民意的傳遞者,塑造了樸實端莊的電視熒屏形象和履職盡職的政協委員形象!
做 行 業 領 軍
周慧從新聞播音員到談話節目主持人,從欄目編導到欄目制片人,每一步都是她不斷挑戰自己、超越自己的大膽轉型。《有話好說》是全省縣級電視臺中率先創辦的大型談話節目,該欄目走向省臺、走向深圳衛視,連續三年獲得全省十佳電視欄目,她編導和主持的《愛,所能跨越的》、《走近孤殘兒》等節目,連續兩年獲獎。她還帶領團隊,在全省縣級臺中率先拍攝方言欄目劇,邀請本土作家參與創作劇本,本土演員以方言進行生活化的表演,拍攝了18集方言劇《有事您說話》、26集兒童方言劇《我想有個星期八》。一經推出,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追捧,市民紛紛要求加入到演出隊伍中來,過一把演員癮。兒童方言劇《我想有個星期八》于2014年獲得湖北省第九屆電視文藝金獎。
周慧精心策劃了“政協委員風采展播”系列節目,展示了張子祥、徐昌祥、趙海斌、張慶鴻、馮曉燕等一大批政協委員建功立業的優秀事跡以及他們熱心公益的優良品格,讓廣大市民更直觀、生動的了解了政協委員,樹立了良好的政協委員群體形象。
傳 人 間 真 愛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2014年,周慧和她的團隊又創辦了民生新聞欄目《在鐘祥》,該欄目以關注民生、反映民情、暢達民意為宗旨,把鏡頭瞄準老百姓的苦與樂。城市的變化,惠民的舉措,民生的投入,百姓幸福指數的提升,都是該欄目所要關注和報道的。她策劃的“關注留守兒童”系列,從新聞關懷的角度,走近留守兒童,呼吁社會各界關愛這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節目播出后引起熱烈社會反響。其中柴湖留守兒童宋悅,更因此節目而改變命運。宋悅患先天性脊柱彎曲,需手術費20多萬,父母出外打工掙錢。節目播出后,王老吉鐘祥公司舉辦多場義賣籌得費用4萬多元捐給小宋悅,更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家慷慨捐出15萬,并為小女孩聯系好武漢協和醫院的醫生和病室,順利完成脊柱矯正手術。當小宋悅終于挺起胸膛走進課堂、走進同學們驚喜的目光中時,小宋悅流下了欣喜和感激的淚水!
2015春節期間,《在鐘祥》特別推出“鑫龍鳳珠寶之環衛工人微心愿”特別節目,由政協委員翁劍波的企業出資,對選定的50名環衛工人面對面獻愛心,滿足他們的一個小小心愿。如一個電飯煲、一件新棉衣、一套床上用品等,通過對奮戰在最苦最臟最累一線的環衛工人工作狀況的報道,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愛和尊重平凡而偉大的環衛工人。
傾 民 生 激 情
周慧自上世紀90年代擔任政協委員以來,就積極情參與政協組織的一切活動,撰寫提案、擔任行風監督員等,并把本職工作與政協事業進行了有效融合。
周慧充分運用政協委員和電視工作者的雙重身份,切實關注老百姓的煩惱與疾苦。如皇城門村的村民們因為歷史的原因,一直吃不上自來水,多年來靠到附近的一座廢棄的公廁去提水過日子。經新聞報道后,自來水公司迅速行動,克服種種困難為村民架設水管,第二天晚上,村民家中就流出了嘩嘩的自來水。感激不盡的村民給記者打來電話連說:謝謝!像這樣通過媒體的輿論影響力為老百姓解決實際民生問題的不勝枚舉。
身為欄目制片人,周慧策劃推出了以政協委員名字命名的系列節目《一個人與一座城》,分別推出了《侯書云說明史》、《徐昌祥看城市》、《張子祥談民生》等節目。以鐘祥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前政協委員侯書云名字命名的《侯書云說明史》,講述了一個個與鐘祥有關的明代歷史故事,讓該欄目充滿了知識性、趣味性。如顯陵狗洞的來歷、七星冢的來歷、興王生平、陽春臺的來歷,小皇陵的故事等等,讓喜歡明代歷史的觀眾大開眼界。以國家風景園林學會理事、政協常委徐昌祥名字命名的《徐昌祥看城市》,帶著大家走遍城市的角角落落,對城市建設中的種種弊端和不合理現象進行深入的剖析,甚至對有關管理部門管理上的缺失和不作為毫不留情地進行批評,如“公共綠地哪兒去了”“、”“護城河的污染狀況讓人憂”“、”“費解的交通路口”“、”“不該浪費的警力”、“越建越少的農貿市場”等,直擊痛點,讓市民大呼過癮!讓人們深刻體會到政協委員敢于直言、勇擔社會責任的高貴品質!以民盟湖北省委教育專委會副主任、政協常委張子祥名字命名的《張子祥談民生》,關注留守兒童、農村食品安全、農村公路建設現狀、單獨二孩政策的尷尬等,解析種種社會現象產生的根源、走向以及解決的建議,更彰顯政協委員關注社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在電視工作者的崗位上,周慧時刻不忘自己政協委員的神圣職責;在政協委員的位置上,她也時刻不忘自己新聞工作者的偉大使命。憑著對電視工作的熱愛,對政協事業的一腔赤誠,她逐漸成長為新聞隊伍中的優秀政協委員、政協隊伍中的優秀新聞工作者!
(鐘祥市政協 武永成 華光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