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男,1974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高級心理咨詢師,通城縣第九屆政協委員,全國民辦教育家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家大會副理事長。他從事民辦教育16年,創辦了7家民辦教育機構和4家經濟實體及幫扶企業,累計為社會培養輸送各類專業人才近50000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在職職工2000余人,貧困村學生28000余人,為貧困生優惠和減免學費達3000余萬元。
為學生夢想 ,負債辦學不言悔
2002年的通城,專業的信息服務公司與民辦信息技術培訓可謂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雖有公辦的職業培訓學校,可收費較高,加上當時農村經濟條件有限,大部分農村學生根本上不起職業學校,社會極其盼望信譽好、收費低、管理嚴、教學扎實的職業培訓機構出現。在民辦教育奮戰了4年的王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找政策、翻資料、寫報告。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冊《民辦教育促進法》讓他茅塞頓開,從此,他萌發了興辦職業教育的念頭,并下定決心一定要創辦一所屬于農村娃的職業技術學校。
在一無教學場地、二無教學設備、三無開辦資金、四無骨干人才、五無任何社會背景的情況下,要辦一所有規模的職業培訓學校談何容易。可為了農村娃的夢想,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硬是堅持了下來。
為了籌措資金,他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有親戚說道:“王智啊,你已經是個老板了,舒舒服服地過日子不好,何必要這么瞎折騰呢?一旦虧了,你拿什么還清這么多的債務。”還有的說:“你的同學也好,與你同時起步創業的朋友也好,他們都買車買房了而你還在租房打游擊,還是先安好自己的家吧”。面對世人的冷嘲熱諷,面對親友的反對和指責,但他沒有退卻,也沒有怨言,一個人默默地忙碌著,他堅信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到來。
有志者事竟成,當年9月,一所環境清雅、管理先進的新型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矗立于鄂南大地通城雋水銀山之間,她就是南鄂電子商務學校,學校的成立填補了通城縣民辦職業學校的空白。
彈指一揮間,十多年過去了,南鄂電子商務學校的發展日新月異,一年一個新臺階,目前,該校有中職專業班8個,成教大專班3個,常年在校生400余名,教職工36人,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由于學校的教學質量很好,很多毗鄰縣市的農村學生紛紛慕名而來。
為學生前途, 減免再多不心疼
從農村走出來的王智深知,農村苦,農村學生更苦,農村學生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讀書這條路。但不是所有的農村學生都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學。那些沒有上高中的農村學生,他們的前途在哪里?哪些貧困家庭的學生,他們的前途又在哪里?王智對此心急如焚。
2002年9月,來自通城縣四莊鄉紙棚村大溪庫區的兩名學生來到學校咨詢,當她們知道家庭條件供不起自己讀書時,準備外出打工。這一情況被正在接待室值班的王智知道了,王智拉著她們兩人的手說:“年紀這么小就外出打工,一沒學歷,二沒技術,能找到什么工作呢?好孩子,就在這里讀書吧,你們3年的學雜費,叔叔幫你們想辦法。”王智當場減免了她們3年的學雜費,讓她們安心在學校讀書。2005年9月,她們全部進入了東莞五氏電工材料有限公司實現了對口就業,月薪在1500元以上。不到兩年,她們都被提拔為該公司的中層干部,月薪在5000元以上。每年春節,她們都會向曾經給予他們無私幫助的王叔叔發來短信,匯報佳音。王智看在眼里,甜在心里。一顆善心,一個幫助,讓兩名來自農村的學生找到了正確的人生道路,實現了人生的夢想。
王智從這件事情中受到了啟發,當年9月就在南鄂電子商務學校開辦了一個扶貧工程班,對家庭貧困、父母離異、下崗、傷殘、已故及軍烈屬子女,根據其家庭的實際情況制定學費減免標準,一學期就減免學費近10萬元。
為幫助更多的學生能夠上學讀書、學技術,王智多次向縣扶貧辦領導寫報告。2002年11月,縣扶貧辦與南鄂電子商務學校一起成立了全省第一個縣級扶貧培訓機構,并作為湖北省雨露職業培訓基地的成員單位和市縣政府唯一指定的全市貧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雨露計劃”基地。同時,結合新時期農村發展的特點,他帶領學校黨支部成員群策群力,大走“村企共建”之路,先是購買白沙社區改制企業銀邑米廠,作為固定培訓基地,向白沙社區招收貧困農民子弟辦起了“扶貧工程”試點班,免費培訓學員326人,大大地促進社區經濟發展。
為達到“扶貧先扶智”,王智利用南鄂電子商務學校的平臺,聯合全縣46個貧困村,每年定期召開“全縣扶貧培訓工作會”,凝聚“村干”力量,組成以村支部為龍頭、組長為依托的招生宣傳隊伍,讓國家的扶貧政策、“雨露計劃”精神深入人心,不讓一人因貧困而讀不起書,真正做到“扶貧扶根本,雨露潤萬民”。自成立以來,從各貧困村招收貧困學員1800余人,減免學費300余萬元,并全部安置就業,使全縣貧困農民人平增收200以上,有效地服務了“三農”建設。
為留守兒童, 投資再多不害怕
通城縣常年有10萬多人在外打工、創業,留守兒童達2.4萬人。這些孩子大多因為親情缺失、家教缺乏、監管不力,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甚至還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王智對此憂心忡忡。縣公立幼兒園、小學因教育硬件資源短缺,每期開學,學生爆滿,一個班擠著八九十個孩子,給教育教學帶來極大壓力。作為公辦教育的有益補充,民辦教育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來分擔這種壓力,盡一些社會責任,為家長排憂解難。
2009年,王智創辦了喜羊羊幼兒園,為附近的兒童上學提供了方便。2011年,他了解到由于廉租小區、城東新區建設將新增居住人口幾萬人,而白沙社區包括原來的李家塘沒有一所小學,便整合了原來的職教資產,新增投資300萬元,創辦了南鄂寄宿小學,招收學生700余人。2013年,王智了解到雋水鎮新塔社區包括原來新塔、黃源、鐵柱等三個行政村沒有一所小學,村民每天送子女到離家5公里的小學上學,存在著安全隱患。他通過網絡在通城老鄉網、通城民辦教育協會網宣傳通城教育實況,獲得了廣大網友的關心、同情和支持,迅速成立了“新塔學校理事會”,籌資500萬元,改造原來破舊的新塔學校。學校于2014年9月1日正式開學,招生400余人,極大地方便了附近村民子女就近入學。
王智對于小學的管理,充滿了溫情和親情。留守學生離開父母,心里孤獨,性情多變,為了讓親情不因父母外出而疏遠,學校開辟了多種渠道,進行了親情鏈接,讓愛續寫親情。他要學校每月補貼班主任50元電話費,將他們的手機、家里座機設為留守學生的“親情熱線”,讓學生定期與家長聯系,增進情感交流,在心里上拉近與父母的距離。這一做法贏得了廣大家長的極大好評。
電話,畢竟代替不了活生生的人,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學校又采取結對幫扶、資助貧困生、招募愛心媽媽的方式,重塑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關愛。王智要求所有的在職教師擔任“義務家長”,和留守學生實行結對幫扶,負責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心里教育,做到“四管”(管思想、學習、生活、身體)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況、思想表現、血液成績、日常行為)。鼓勵黨員干部與貧困留守學生結成一對一的幫扶對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感受到愛的溫暖。
目前,南鄂寄宿小學和新塔學校的學生正在快樂的學習,健康地成長。
由于在民辦教育事業上取得的杰出成就,王智先后獲得“咸寧市拔尖技術人才”、 “咸寧市優秀創業明星”、“全國優秀民辦教育家”、“中國民辦教育卓越成就獎”、“中國十大杰出民辦教育家”等榮譽稱號。
今后的他,將進一步把握機遇,揚優造勢,迎難而進,順勢而上,創造民辦教育的新輝煌。
(通城縣政協 魏自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