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梅,土家族,農工民主黨黨員,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新洲區邾城中醫骨傷醫院骨外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鄂東劉三屋劉氏正骨術第九代傳承人。
立志當一名仁醫
“弄墨佳珠文苑秀,回春妙手杏林珍”。1976年3月,吳啟梅出生在鄂西一個土家族山寨,交通、經濟、尤其是醫療的落后,在她幼小的心靈打上了深深烙印。通過勤奮努力,18歲那年如愿以償考上了恩師醫專。從走進校門之日起,她就決心成為一名仁醫!
1997年6月,吳啟梅以優異成績畢業并被武漢市新洲區作為醫療衛生緊缺人才選聘。
要當一名實至名歸的仁醫,既要有高尚品德、無私奉獻精神和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有過得硬的實踐經驗。于是,吳啟梅抓緊點滴時間,向長輩學,向科室同行學,從專著典籍中學。尤其是結婚和養育孩子后,她克服了家庭生活困難,取得了華中科技大學臨床醫學本科文憑。
他的公爹劉桂廷是享譽鄂豫皖專治跌打損傷的鄂東劉三屋劉氏正骨術的第八代傳人,其祖傳秘方的劉氏正骨術已有300多年歷史。公爹之祖父劉楚橋在民間有“接骨泰斗、妙手回春”之精湛醫技和盛名。
能夠成為“祖傳秘方世家”兒媳,吳啟梅很珍惜;最關鍵的是,可以學到“真功夫”給更多病人減少痛苦、醫治創傷。
鄂東劉三屋劉氏正骨術被列入“新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啟梅被列入“代表性傳承人”。結果可以說明過程!吳啟梅如饑似渴地深鉆苦學,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
學習,管理,傳授,指導,幫扶。此外,吳啟梅還坐診,年接待3000多病人次……
傳承“非遺”瑰寶
吳啟梅作為鄂東劉三屋劉氏正骨術第九代傳承人,自2002年擔任骨科主任以來,利用學到的現代醫學知識,注重先輩學術理論和臨床經驗的總結,在繼承中光大創新。
她不僅悉心潛心學習公爹劉桂廷的祖傳秘方,還收集整理劉氏祖輩正骨術的精粹,將其寫成文字,以便記錄、查考、研究、傳承。其撰寫的《畫符治病》、《柳枝接骨》還被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民間故事集》收錄。多年來,通過對祖傳秘方及先輩的正骨手法與方劑的研究,結合公爹劉桂廷提出的“重藥膳、善治外、師法自然”等一系列的中醫學術觀點,定位在手法整合、自制杉樹皮小夾板外固定骨折技術上傳承鄂東劉三屋劉氏正骨術。
挖掘、收集、整理、傳承,讓瑰寶閃閃發光。結合祖傳秘方和自己親歷的病例與治療探索,吳啟梅收獲頗豐:《手法治療橈骨小頭歪戴帽型骨骺分離58例療效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中醫手法整復治療鎖骨骨折》等論文在《中國新醫學論壇》雜志發表,《復員退伍精神病患者誤診原因初探》在《中國民康醫學》雜志刊登,《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22例》在《臨床骨科》雜志刊登。
吳啟梅把每一份收獲都無私奉獻出來,讓更多的同行人分享,為的是減輕更多病人的痛苦;同時,讓劉氏正骨“非遺”之瑰寶惠及千千萬萬的民眾……
做出色的“引領者”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吳啟梅時時牢記政協委員的責任。去年12月,她與張恩景藥師一道,向農工黨武漢市委提交了一篇《兒童用藥安全面臨的問題及建議》,反映“目前兒童用藥種類有限,大多集中在治療發熱、咳嗽及胃腸疾病方面,劑型和規格較少;尤在兒童治療骨病方面,即便簡單的消腫止痛藥也難尋覓‘兒童專用’之蹤影”;該社情民意引起了中央高層關注,中央一領導還作出了批示;為此,她受到了省市農工民主黨組織的獎勵,被新洲區政協評為“五個一”先進個人。今年4月份的湖北日報還專門報道過吳啟梅的事跡。
吳啟梅介紹,到邾城中醫骨傷醫院治療骨傷的病人,80%不用動刀子,單純使用手法復位可治愈;20%的需要手術治療,以確保療效和患者身體功能的恢復;就算動手術也是微創,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和減少二次手術;而且,治療費是大醫院的25%左右。
網絡時代,技術飛速發展傳播,尤其是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因而,即便是祖傳秘方,也需要發展創新、與時俱進;這樣,祖傳秘方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可能真正代代相傳、造福百姓。為此,吳啟梅在劉三屋劉氏正骨術中醫手法的基礎上,逐漸與中西醫結合,摸索中西醫骨傷專科技術,在傳統中醫正骨、小夾板外固定基礎上,積極開展骨科手術,每年骨科手術量達400余例,無一失誤!
在吳啟梅的引領下,一批年輕骨科骨干醫師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繼承和弘揚了鄂東劉三屋劉氏正骨術品牌,得到了病患者和社會各界的一致頌揚,國內專家在考評過程中給予了充分肯定,全國不少醫療專刊給予了宣傳報道。
以心為燈,愿作生命的守護天使。吳啟梅時常激勵自己,用仁者之心,去做正骨“非遺”的傳承人;因為,付出是滿足,給予是快樂……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 黃金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