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陽新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有一位忠誠執著的追夢人。他30年如一日堅守在陽新基礎教育崗位上,守著清貧,耐著寂寞,以高尚的師德、精湛的教藝和辛勤的汗水追尋著他的教育之夢。他就是陽新縣第九屆政協委員,湖北省名師、享受省政府津貼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陽新縣高級中學校長柯國尊。
潛心教研 癡心不改
“不在名校,要做名師”是他孜孜以求的夢想。
他踐行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追尋教育改革的新動向。在鄉鎮中學任教時,他就帶領語文組老師奔武漢、赴咸寧,探討“單元教學法”。1990年秋,他嶄露頭角,鋒芒初現。他在主講陽新縣語文單元教學示范課中,《小桔燈》榮獲黃石市初中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獎,《山中訪友》榮獲國家中語會科研優質課一等獎。
2001年,在東春中學任校長時,他建立了陽新縣第一個農村中學“國家中語會教研基地”;在實驗中學任副校長時,主持國家“十二五”重點科研課題“創新寫作教學與研究”;2008年,到陽新三中任校長后,組織申報了教育部“十二五”重點課題《留守生安全意識及自我防范研究》、《少教多學與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研究》《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學困生的成因與對策》等,學校被授予“教育科研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改造弱校 傾情付出
“不是名校長,要辦名學校”這是他任校長以后的又一句名言。
2001年,他調到東春初級中學當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當時偏居一隅的東春中學,基礎設施差,中考成績不理想,生源不穩定,教師人心思走。為改善辦學條件他四處奔走,五年時間,完成了學校的硬件改造,建起了全縣農村中學的第一個足球場……他注重以師為本,制定了教學激勵機制,形成了良好過硬的教風,學校軟實力迅速提升,一個薄弱的鄉鎮中學成了當地的名校,中考成績一度超過了中心中學。
2008年,他又接手了處于低谷的陽新三中。學校負債七百多萬,好學生招不進來,優質生源匱乏,教職工信心不足,士氣低落,可謂舉步維艱、困難重重。他不等不靠,緊密團結教職員工,適時提出了“樹立全新形象,打造精品三中”的奮斗目標,毅然踏上了改造城區薄弱學校的艱辛之旅。六年過去了,雄偉氣派的教學大樓拔地而起,設施完備的學生公寓已經投入使用,標準理化生實驗室更新升級,塑膠運動場初現雛形……他大力推行管理興校,教研強校,確立了“面向全體,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進步和提高”的辦學理念,推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家長進班級助教”、“國學學習與班級管理”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理念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陽新三中中考成績穩步上升,2014年中考各項指標全縣第一,學科競賽奪魁折桂。學校連續獲得“陽新縣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獎”、“黃石市教育教學質量進步獎”等榮譽稱號。
2014年秋,他就任陽新高中校長。隨著生源的急劇下降,學校經濟負擔的不斷加重,陽新高中目前正處于發展的“瓶頸”階段。為了盡快走出困境,他提出了鮮明的辦學思路:“創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辦人民群眾滿意的學校”,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打造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藝術教育為亮點的優質特色示范高中。與此同時,他創辦第四中學,高起點,精師資,聘外教,顯特色,學國學,重傳統,力爭打造一流精品學校。
傳承國學 放飛夢想
“推行孝親文化,培養健全人格,打造幸福人生”是他放飛夢想的主題。
他把經典誦讀活動同育人結合起來,讓學生生活在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感受到學習生活的幸福。他把《孝經》、《弟子規》作為讀本,開設國學課,將傳統文化格言布置在教室和走廊,讓學生們行走在國學的長廊里;他開設“國學大講堂”,自己定期給全校師生主講“孝親文化”;他讓學生自己辦國學黑板報、手抄報,在校報中開辟國學心得專欄,要求人人誦讀國學經典、個個會唱孝親歌曲。適時舉行“學國學•踐孝悌”征文比賽和演講比賽,他親自主編了校本教材,師生人手一本。數年的堅持,他讓國學走進校園、傳到了兄弟學校,傳遍了紅土地上的千家萬戶,感染、教育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家長和老師。
他來陽新高中任職后,又主編了陽新高中《新編國學經典》校本教材,讓國學教育走進初中、高中的課堂。陽新高中校園處處洋溢的是國學的墨香,散發的是文化的氣息,充滿的是人文的關懷。
柯國尊同志,擔任陽新縣九屆政協委員以來,做到了本職工作和履行委員職責兩不誤,熱心參與政協工作,積極參政議政,撰寫提案,建言獻策,為教育工作鼓與呼,不少提案或議政發言獲得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教育需要愛,愛意味著責任與奉獻。30年,他在陽新基礎教育戰線上,辛勤的探索、默默地耕耘。這位紅土地上的追夢人把自己的教師夢融入到了陽新的教育夢,融入到了十三億中國人的強國夢、復興夢!
(陽新縣政協 劉會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