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枝江市政協委員、農民畫家黃曉敏,1972年出生于枝江市仙女鎮橫店村。擅長中國畫,曾獲湖北省第九屆“楚天杯群星獎”成人美術組銅獎、“走向廿一世紀湖北書畫展”銅杯。2003年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系列展全國當代花鳥畫展”,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 “2007全國中國畫展”。2005年,參加中國美術館等主辦的“黎昌第三屆全國青年國畫年展,獲二等作品”(銀獎)、情系奧運•當代中國花鳥畫大展——第十四屆當代中國花鳥畫邀請展桂華獎(一等獎)。2008年作品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首屆全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作品分別展出于湖北美術學院,甘肅美術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每當回首這半生的藝術之路,他都不禁感慨萬分:我幼年家境貧寒,兄弟3人。長兄13歲因溺水去世,余下兄弟2人,一直在家鄉學習和生活。高中畢業前我未出過遠門。長兄在世時喜好繪畫和泥塑,對我影響很深。上學前,我常常涂鴉于廢舊紙張和報紙,并且對連環畫、小人書情有獨鐘,不是沉溺于書中的故事情節,就是陶醉于書中人物造型。上學后,開始按照老師的要求,畫課本上的范畫,常常得到比較良好的成績。
初三時,一位從縣城轉來的學生成為我的同學,我倆都喜歡畫畫,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常常互相學習、切磋。他從城里帶來很多我從來沒見過的畫冊和美術資料,我從中看到了一個全新的、讓人陶醉的精神世界,或者純凈完美,或者神奇詭異。同時他也告訴我什么是中國畫,什么是版畫,油畫……。
87年9月我初中畢業,同年考入枝江市職業技術高級中學。由于自己有美術特長,所以一直擔任班級團委宣傳委員。有一次為班里辦黑板報,查找資料時,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天津工藝美院山水畫函授專業的招生廣告,并有全國名家指導。我覺得是一個好的學習機會,所以決定報名參加。回家和父母商量,在我保證不影響淡水養殖專業學習的前提下,得到了父母的允許和資金支持。后來,我順利進入了山水畫函授班學習,系統地學習了中國山水畫的藝術理論和傳統技法。91年函授結業,同時也拿到了職業高中畢業文憑。
畢業回鄉,我過著辛苦而又乏味的生活。在看不到希望的歲月里,我也去鉆研農業技術,嘗試農產品銷售。因為無法掌握市場行情,也無法容忍無良商販的利欲熏心,均無功而返。茫然的我只能用畫筆來書寫心意。家中沒有什么美術書籍,我只能從隨手可得的報紙上閱讀藝術家的成功事跡,對他們的作品心臨手追。后來發展到以書信的方式向他們請教,但大多石沉大海。但有時也能幸運地收到熱情的回信,并從中收獲了很多中肯的建議。最難能可貴的是有時還能收到他們寄給我的作品,作為我臨摹學習的范本。這些書信感動著我,也鼓勵著我逐漸走出家門,遍訪名師。從而,我獲得學習、交流的機會與日俱增。
報紙上繪畫名家的專業成就讓我羨慕,于是我萌發了送作品參展的想法。并一件件地向外寄出自己的作品,同時也寄出了自己的希望。由于閉門自守,寄出去的作品大多止于初審,偶有進入復審的,最終也是名落孫山。
2000年,“走向廿一世紀湖北書畫展”面向全省征集作品,我得到消息后,創作出大幅中國畫《故園》,該作品以我鄉村真實生活為素材,畫面蘊含有我10年寒窗學習的苦澀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作品創作一氣呵成。作品經枝江市文化館報送到省畫展組委會參評。經過幾個月的漫長等待,終于盼來了獲得銅獎的好消息。后來我應邀去武漢參觀作品展覽,當我站在自己的作品前,感慨萬千,十年寒窗,終有回報。這個成績不是我奮斗的終點,而是我未來事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塊基石。這個成績讓我堅定了畫下去的信心,也讓我明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至此,我明白:自己要想在繪畫這門藝術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就必須去拜訪名家,尋求指點。武漢就有很多繪畫名家,馮今松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有了想拜訪他的念頭。幾經猶豫、深思之后,我義無反顧地帶上自己還不太成熟的作品,來到湖北省美術院,因為無人引薦,不敢冒昧登門,只得在外徘徊。在千百遍“進去求教”與“轉身回家”之間猶豫不決,最后醒悟,求教不丟人,為什么不去試試?主意拿定,于是勇敢地敲開了馮先生的家門。很幸運的是仰慕已久的大師馮今松先生不僅接見了我,而且對我帶去的作品做了詳細的點評,并且對其中一件作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指明了我藝術發展的方向。這次名家拜訪成了我藝術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我回家后,遵照先生的指點,我創作的《最后的家園》順利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當代花鳥畫展,并且先后展出于甘肅美術館和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在北京展出期間,高興的父母親賣掉了家里的全部芝麻,湊足了路費,讓我踏上北去的列車。平生我第一次來到了北京,第一次和眾多的藝術家、學子面對面地交流。北京之行不僅增長了我的見識,更拓展了我藝術創作的道路。此后,我創作的作品《花雨》、《暴風雨過后》、《朝暉》、《塵封記憶》、《巴山聽雨》等陸續在全國大展中獲獎或者展出。至今,共獲得全國、省、市級獎項達10余次。
與其說我的奮斗之路如何艱辛,倒不如說我是如何的幸運。家鄉的父老、身邊的朋友、像馮老先生那樣的良師、還有那些未曾謀面的書信益友。如果不是他們給我眾多的關心和愛護,也不會有我的今天。由于在美術求學過程中,我經歷了太多的艱辛和遺憾,為了不讓如今的孩子再去走我那樣曲折的求學之路,我有了回饋社會想法。2012年11月,我應邀到宜昌太平溪鎮94中學 ,進行了為期10天義務輔導,吃住在學校,與學校的美術老師進行藝術交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感染學生。今年5月,我又參加了老周場中心學校舉辦的美術教學研討活動。活動中,我瀝盡所能,毫不保留地與全校師生交流、探討、示范。因為我知道,學校師生需要的不僅是我對藝術的認知和啟發,更需要的是我自強不息的求學精神。
希望孩子們能從我蹣跚的步履中看到他們輝煌的未來。
(枝江市政協 方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