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風采

當陽市政協委員盧東風譜寫田園四部曲

2014-09-21 11:20:21  
字體大小:【

 

    1月8日,我們驅車來到當陽市老區淯溪鎮劉河村采訪政協委員、種田能手盧東風。一路上,穿過村莊,穿過平疇,沿途有一排排整齊漂亮的新樓房。不知不覺間,已到了盧東風的家門前,一幢新蓋的二層樓房映入我們的眼簾,白墻紅瓦,在陽光下十分醒目。東南一角,停了大小車三臺、一臺大型拖拉機和旋耕機,十分搶眼,讓人感覺很氣派。
    剛到門口,他便笑盈盈地迎了上來,幾句寒暄后,我們后進了小樓房,女主人立即上好茶,端上一盤又一盤的時令鮮果。接著我們開始了對盧東風的采訪,他興味十足地向我們介紹了他的種田史、創業史、致富史。
    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時,當年20出頭的盧東風(在四兄弟中排行老大)的全家8口人分到了8斗水田。田不多,由于他和家人勤扒苦做,好歹解決了溫飽,但談不上富裕,更談不上發財。過了兩年,他想到搞運輸——買一臺拖拉機路跑運輸。然而沒錢,對家人說了想法,但沒得到支持,主要是拿不出買拖拉機的一砣錢(一萬二千元)。但他是個敢想敢作的人,硬是東拼西湊跑和貸款買了一臺泰山拖拉機,跑起了運輸。他起早貪黑,風里來雨里去,干了兩年,不僅還清了借款,還有了一筆在當年來說很可現的存款。接著他又換了一臺“華川”,又跑了兩年,攢了錢,娶了媳婦,蓋了三間瓦房。再后來,他接了別人拋荒的稻田,開挖了原為冷浸底子田的漁池,承包了三大片荒山,建了幾十間豬圈……到如今,盧東風有了四百畝水面的魚池,三百畝的良田,二百畝的果園和年出欄一千頭的養豬場。現在可以說:他用勤勞和智慧譜寫了“ 一池鰱子歡,兩畈稻麥香,三山瓜果甜,四季牲豬壯”的田園四部曲。


一部曲:一池鰱子歡


    盧東風跑運輸,跑了七八年,搞了一些錢,但后來跑運輸的人多了,行業飽和了,錢也不好掙了,他開始了新的思考,有了新的打算,是什么新打算呢?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農村出現了外出打工的高潮,許多青年農民涌入南方城市打工。他想: 運輸不好搞,種田倒貼,進城不感興趣,干什么能搞錢呢?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與矛盾之中,出路何在呢?這時他背上行李到外面轉了一圈,考察一番,發現了一個可行的項目——養魚。他了解到養一畝水面的魚,一年可獲一千多元的收入,如果能養個二三十畝水面的魚,一年不就是三四萬嗎?這個事搞得!他終于有了新路徑。
    心動不如行動,認為有搞頭的事,他一定要搞。要養魚,首先要搞到魚池,經多方打聽和努力,于1998年春承包了原腳東福利院的32畝魚池,交了承包費,簽了合同,他“下水”了。
    然而百事不可外行做,開車盧東風是老師傅,養魚他可是道道地地的門外漢,自己不行,花錢請師傅,他到外地請了一個師傅,開始了養魚,誰知頭一年下水,差點被水嗆死。
    魚池有了,水源充足,師傅把舵,資金不缺,加上兩口子吃苦耐勞,很聽師傅的話,怎么會被水嗆了呢?原因是,師傅是水貨。頭年養魚,魚苗下得密,飼料喂得猛,魚也長得快。初夏投魚苗,盛夏就滿塘鰱子躍,看到銀白色的鰱子時不時躍出水面,他笑在眉頭,喜在心里,眼前浮現出秋后一網就能拉幾千斤魚的豐收場景和一捆捆的票子。然而沒過幾天進入伏天,出現干旱,烈日高懸。到上午十點,滿堰鰱子頭漂在水面吐口水——翻塘了,不好!喂魚就怕翻塘,他慌了,問師傅,師傅還在裝師傅說:“不要緊,只要一下雨就沒事了。”可紅日高照哪有雨下?好不容易熬到下午,天上起了云,魚頭也沉下去了,他才放下心。希望老天能下雨,然而天不隨人意,第二天又是大太陽,上午又翻起來了。師傅仍說不要緊。到第三天早上起來,師傅不見了,到處找不到,拐噠!師傅在天亮前就跑了。大事不好了,第三天翻得更兇。到下午,許多鰱子就白肚朝天了。到傍晚,就是滿塘白了,塘邊有許多死魚沉到水底——大難臨頭了。這一夜,他們兩口子坐在堰堤上默默流淚,虧得老婆寬宏大量,沒責怪。到第四天早上水面上就漂滿了白鰱子的死尸,并開始發臭。這時他恨不得找到那個水貨師傅,可是……
    兩口子含著眼淚將滿塘的臭魚打撈上岸,埋在一個小坑里。這一年,他投入的三萬多塊錢和半年的血漢名副其實地打了水漂。相反,他是一個哪里摔到哪里爬的人。他決不會因為頭一年吃了虧就改道的人,他腦子聰明,吃一塹,長一智,知難而進。更何況,他承包魚池是五年期,開弓沒有回頭箭,交了幾萬元,沒有退路!
    請師傅不行,他賣了華川車(作為下一年的資本),買回幾本養魚的書,逐字逐句地讀,心領神會后,就又信心滿滿地到魚池邊蓋了幾間小瓦房,第二年,他一個人養32畝水面的魚,還喂了30多頭豬,另外養了600只蛋鴨,以前三個人沒搞好的事,現在他一個人搞(老婆也幫忙),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一年里,他沒睡過一個早床,沒看過電視,更沒打過一次麻將,從早到晚,從春到秋,他都守在豬圈旁,泡在魚池里,皮磨掉幾層,人瘦了一圈,終于黃天不負苦心人,到年底,賣了一萬五千多斤魚,賣了六十多頭成品豬,出售了兩千多斤鴨蛋,共獲純利三萬四千元。
    養魚成功了,他第三年搞得更帶勁。他想擴大規模。而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進入新世紀,政府雖然大大降低了土地的提留,然而進城大軍因為在城里嘗到了甜頭,種田即是一分錢不交,他們再也不愿回到農村。以前的放牛場還是放牛場,沼澤地還是沼澤地,有眼光的他盯上了那水庫腳下的一片沼澤地。他找到村官,經過協商,一口氣承包了那28畝沼澤地。到手后,他請來挖機、推土機,轟轟烈烈地改田為塘,不到一個月,28畝水面的魚池成了。第二年順利投下魚苗,當然又豐收了,第三年他又爭取到了梨樹灣水庫三百多畝水面的承包權。至此,就有了四百畝的魚池了!
    這么大面積的規模養殖,盧東風就是有三頭六臂也奈何不了。他不得不請工人,于是他雇請了三個有經驗的長年工,并與他們簽訂勞動合同,對他們進行科學管理,將責、權、利統一起來,因此養魚事業便順風順水,年年豐收。
    這四百畝水面,一年能產多少魚?細心的讀者一定知道,因為前面已介紹了產量,至少三十萬斤!至于利潤,一算便知。每到年底,北方來拉魚的專用冷凍車排成長龍,幾十人的捕魚隊,一網能拉起幾萬斤歡騰的白鰱花鰱,看到滿眼白花花的鰱子轉眼變成白花花的銀子,夫婦心里樂開了花。這叫做“嗆水”不可怕,只要決心大,吃苦加科學,就有票子拿。


二部曲:兩畈稻麥香


    養魚賺了錢,又要去種田。前面說過,他是個有進取精神的人,他不滿足于一年十幾萬元的收入,更沒有建新房,圖享受,而是謀劃著發展自己的事業。養魚、喂豬都要買飼料,一買就是幾萬,一花就是幾萬元,與其出錢買飼料,不如自己生產飼料。他有自己的新謀劃,要種飼料就得有基地——農田。
    農田?多的是!前面不是提到過,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由于農民種不起田,到處拋荒嚴重。這種現象到新世紀以后,改觀不大。他門前的姚幾子畈,有幾百畝,早就成了放牛場和沼澤地。他先打起了姚幾子畈北畈(姚幾子畈被一條路自東向西分開后,路北面的叫北畈,南邊稱南畈)的那一片半畈半坡的主意。2002年底,他找到了村官表達想承包其中的五十畝“放牛場”的愿望。村官是個開明人士,想著那片地與其閑置,不如交給他,于是簽了合同,交了不多的承包費,他成了這片放牛場的新主人。
    拿到土地后,先放一把火燒掉了放牛場上的荊棘野草。他買了一臺大型拖拉機,掛上三華梨,再開著大馬力的拖拉機將放牛場掘地三尺,連翻三遍。當年秋天就種上大麥小麥,施足了肥料,到第二年夏天,麥子長得密密扎扎,到五月底麥浪滾滾,金黃一片。他請了十幾個人,幾天功夫就收獲了三萬多斤麥了。這些麥子經自己加工飼料成了上好的魚飼料、豬飼料。一核算,自己加工的飼料比買飼料便宜得多——嘗到了種田的甜頭。
    接下來,他又跑到村委會,要求將北畈還有一百多畝的“放牛場”全包下來,同樣順利,他又拿到了那片放牛場。方法如前,措施同往,只是增加了品種,他將這一百多畝地種上了小麥、大麥、苞谷、黃豆、芝麻、棉花,但仍以糧食作物為主。到2004年,北畈一共產出了近十萬斤豬、魚飼料,其他經濟作物也有兩萬元的進帳。
    北畈的放牛場變成了糧倉,他又打起了南畈的主意。北畈地勢高,適宜種旱田作物,面南畈地勢低洼,以前是水田,但由于地勢低,是出了名的水浸底子田,在學大寨時的畝產只有三百多斤。拋荒后,雨量大的年份就成了一片沼澤,天旱年也是放牛場。他想:我拿到南畈,一定要作徹底改造!經努力,終于拿到了南畈一百多畝的沼澤地。
    得手后,他肯下本錢,請來挖溝機將南畈挖了三橫三豎一個“田”字型的排水渠網。東西的三條為主渠,深一米五,寬兩米,南北為支渠,深一米,寬一米五,支渠連干渠,東高西低,西邊與腳東主排水渠相連,一個冬天過去,澤國水干了。2005年春改造后的南畈按季栽上了水稻,加上科學管理,精耕細作,當年就收獲了八萬斤稻谷。千百年來的水浸低產田,后來變成了地地道道的高產田,糧倉!
   一切都順利嗎?不是的。這中間也有插曲,他拿到三百畝地后,原來都有承包戶,那些老承包戶雖然拋荒多年,但看到他將放牛場、沼澤園變成了高產豐產的良田,都眼紅,找村里想要回他們的田。麻煩來了,扯皮開始了,老承包戶要回田,有理有據,可此田非彼田,放牛場沼澤國是他花大本錢變成良田、糧倉的,且與村里重新簽了合同,也有理有據。后來新老承包戶和村官一起找到了鎮的甚至市里,還是市的領導高明,更是中央文件高明——土地可以“流轉”啦!于是經過反復協商和調解,老承包戶同意將南北畈的三百畝田有償流轉給他,這樣一來皆大歡喜。2010年7月1日,盧東風因田種得多,并獲得了由省政府獎勵的一臺東風牌汽車。
    筆者云:往日放牛場,如今稻麥香,沒有苦耕耘,一切是妄想。


三部曲:三山瓜果甜


    盧東風就是一個這山望著那山高的人。他經過七八年的努力,已經有了四百畝的魚池、三百畝的良田到2006年,他的眼睛又瞄到了劉河村東邊的幾片荒山,能有機會搞到那幾片山,栽上果對,肯定也能搞到錢,于是又打起了“山”的主意。
    搞到三塊山是最容的事。他想了幾年,準備搞的時候,政策來了,上面有荒山開發的政策。他如魚得水,在知道文件精神后,他第一個跑到村里、表達承包荒山進行開發的意愿,可是村官說:“你太心急了,雖然有文件精神,但具體操作的規定還沒出臺呢,你就先等一段時間吧。”他說:“等可以,一旦具體措施出臺,你們一定要把那幾塊荒山承包給我”。村長說:“行。”直到村長給他寫了一張“承諾書”后,才滿意地回去等消息了。
    好消息來了。但先拿到的只有一塊八十畝的荒山。一塊也行,他早就計劃,先栽桔樹和梨樹,果樹成林掛果前,在行間套種西瓜或花生。有了開墾放牛場的經驗和大型拖拉機作后盾,他又買回了成套的旋耕機,大馬力的拖拉機加旋耕機,荒山開發變得輕松,先請人砍掉雜樹荊棘,用挖機挖走樹樁,再開足拖拉機的馬力,旋耕機一旋,哈!哈!沉睡了若干年的荒山,只幾天時間就變成了一壟壟的果木基地。
    正如盧東風事先計劃的一樣,很快桔苗栽上了,梨樹也栽上了,西瓜苗栽上了,花生也下播了,第一年秋季,西瓜賣了二萬多斤,花生賣了一萬多斤,果樹苗也長到一米多高。
    沒有一帆風順的事,頭年栽的果樹苗,到第二年冬天,也就是08年的元月,不是一個多月的大雪嗎,哎喲喲。眼看著花一萬多塊錢種的果樹苗全凍成了桔樁,真心疼啊!但沒辦法,來年再栽唄!“我不相信每年都會有這么大的雪”,他樂觀地說。
    2008年,他如愿得到了另外兩塊荒山,至此,他擁有了兩百畝左右的山田啦。除了種桔樹、梨樹外,金水柑、板栗、核桃樹都被請上了山。不僅如此,他還聘請當地的果樹專家鄔傳道做他的常年顧問,進行科學栽培、科學管理。到2010年已全面掛果,水果也有點名堂,還分“小年”和“大年”,小年產量低,大年產量高,遇上大年,他的兩百畝果樹能出百把萬斤果品,收入當然可觀。
    這正是:昔日荒坡地,今日花果山,勤勞是根本,政策是靠山。


四部曲:四季牲豬壯


    上文已有交待,盧東風九幾年就開始了他的養豬事業。 經過這十幾年的時光,他的養豬可以說是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摸著石頭過河到科學飼養,由常年養到“打游擊”,已經摸索出了一條適合市場、適合自己,只賺不賠的養豬之路。
    先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起先養豬時,他是傳統方法,青菜加糧食,數量少,出欄周期長,一年出兩欄,小打小鬧,抗風險能力差,收入也談不上可觀。
    隨著養魚業的發展,養豬的豬糞可以變成魚飼料,這豈不是一舉兩得,于是乎,盧老大的養豬場迅速擴大,他在兩個魚池邊,新建三十間豬圈,一批能養三百頭牲豬。頭幾年,一年出欄三批,每年養,結果出現了2005年的虧本,2008年的倒貼,還有五號病的破壞,養三年,賠一年,到頭來打個平手。還賠進了人工和飼料,原來養殖業風險也很大。聰明的盧老大善于思考,善于總結,善于發現規律。他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后,認識到,不必一欄接一欄地不管市場需要變化地養,而應該是大家養時關欄,人關欄時我開圈,就是要預測市場,不要追潮流,一哄而上。這樣一來,他就形成了自己游擊戰的養豬經驗。且這幾年都獲得成功。由于對市場調研深入,對市場預測到位,最近四年,他養豬是時停時養,養養停停,卻做到了穩賺不賠。談到這里時,他一臉得意地說:“這就是我的養豬法。”
    2012年上半年以來,牲豬市場不是低迷嗎?價低嗎?他去年就預測到了。但目前,他又進了四百頭豬仔,陰歷年前可以出欄。他說:“肯定可以賺一筆,不信,你們到時看!”明年他開春就要賣豬,一年一定會超過一千頭。”
    此所謂:“養豬有門道,技術加技巧,把握好市場,保證收入高。”盧東風發家了,致富了,并且已經連續任了三屆當陽市政協委員(現任第七屆委員)。他致富后不忘回報社會,村里修路給他捐款,周邊老區村的貧困戶他常年幫扶,四川地震、玉樹地震他積極捐款。鄉里鄉親,發展生產有困難缺資金,他熱情主動地伸出援手,在百姓中口啤很好。當政協委員,不僅積極參加各項活動,還能建言獻策,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提案或建議,有的還被評為優秀提案。個人也被評為優秀政協委員。他還有新打算、新規劃、新的發展目標,我們充分相信,他今后還會有更精彩的五部曲、六部曲……
     在采訪結束時,盧東風飽含深情地說:“我能有今天這樣的收獲,能買得起幾十萬的小車,首先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地方政府支持和幫扶,感謝政協領導的關懷;其次才是我們兩口子的勤扒苦作和聰明才智。”我們十分贊同他的肺腑之言。


(當陽市政協  李棟善 曾慶拾 別必林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