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基層的縣政協委員怎么當?既可以平平淡淡無所作為,也可以盡職盡責煥發風采,竹溪縣發改局支部書記胡揚超同志選擇后者,政協委員當的很有價值,很是風光。
當委員作參謀,積極履行義務
胡揚超同志經常說:別看政協委員沒有行政職權,但如果深入調研,提好建議,上交提案照樣能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照樣能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大的作用。兩年來,他利用一切機會,到基層單位、到生產一線開展調研活動,一有空就潛心寫建議。近兩年時間,撰寫各類建議就達12件,其中被轉化為政府工作決策的就達5件,還有3件轉化為政府的決策依據。2011年初,竹溪城區自來水一度供應緊張,作為城區居民的一員,胡揚超也時常為備用水源問題憂心忡忡。為促進縣政府早日將備用水源建設列入當年工作計劃,他走訪大量城區居民,還到有關部門了解水利建設進展情況。當時許多同志認為他是多此一舉,操的心太寬,但他卻說自己雖然在建設中起不了大作用,可在建議的必要性和選擇地點上卻有所作為,如果自己上交提案的質量高,就能給政府決策起到參考價值,促使政府很快下建設決心。2012年上半年,他和多位委員聯名提交的《關于城區備用水源建設的建議》被竹溪縣政府正式采納,備用水源建設正式開工。
促進產業建設,政協委員作為很大
作為一名從鄉鎮到縣直工作的干部,胡揚超對產業建設一直十分關注。到發改部門以后,他對全縣的產業布局、結構調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經濟發展現狀使他更迫切的感受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緊迫性。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清說透,他利用對口幫扶貧困村的機會,全面深入地了解對口村的經濟現狀,以點概面,闡述種植調整的途徑和趨勢。
發改局的對口扶貧村—— 匯灣鄉雙竹園村,是一個典型的種植、加工專業村,全村人口864人,有耕地3700畝。2003年借退耕還林政策機遇將耕地全部發展成茶園,茶葉基地達到2200畝,占全部耕地的59%,全村都是茶葉種植專業戶。2011年全村產茶2000公斤,總產值150萬元,人平達到1736元。但村上產業單一,經濟發展必須找到新的突破口。胡揚超利用駐村扶貧的機會,經常與村民和村干部交流、座談,探索發展新的產業的途徑和農民增收門路。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基礎上,分別撰寫出打工經濟方案、粗茶開發途徑等10余條經濟工作思路,為村干部開闊發展視野,為村民增收找到了有效途徑。
堅持扶貧開發,政協委員責無旁貸
扶貧開發是發改部門一項重要的職責。在班子分工時,胡揚超同志主動要求擔當扶貧開發工作,他說:自己是從基層上來的干部,知道扶貧工作的艱難,由我來完成這項工作既駕輕就熟又履行了政協委員職責范圍內的工作,是一項責無旁貸的工作。自調到發改部門工作以來,他一直堅持抓好對口扶貧工作,先后指導了蔣家堰鎮的關埡子村、匯灣鄉的團結村和雙竹園村的扶貧工作,所有指導過的村他都給當地群眾留下了很好的印象。2011年“三萬”活動開展以后,他又主動要求到雙竹園村指導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工作。進村后,他進村入戶訪問民情,完成了4萬多字的民情日記,對195戶村民情況了如指掌,在基礎上完成單戶脫貧計劃50份,占村民總戶數26%;指導村委會制定了村級經濟建設五年規劃,并當年爭取資金10萬元,修復了水毀河堤和茶園管理。他還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選定最困難的2戶村民做為幫扶對象,進行重點扶貧解困工作,幫助發展家庭副業,聯系對外打工,使2戶困難戶當年增收2000多元。
(竹溪縣政協 曾飛 陳芳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