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風采

俯首甘為孺子牛 癡心只為菜農笑——記武漢市江夏區政協委員、區農業局副局長馮國民

2014-09-21 11:19:35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數十載,行走在古郡阡陌,為農民送上致富寶典,不論烈日風雨;鄉野間,與農民促膝交談,掌握菜情民意,不論晨露晚星;抗災現場,肩挑背扛,戰斗在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區農業局副局長馮國民多年如一日,以一個黨員的信念,以一個委員的準則,以為人民服務的博大胸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扎根基層默默耕耘,譜寫了一曲感人的奉獻之歌。

    “江夏農業發展的方向是現代都市農業,而發展都市農業的核心就是壯大蔬菜產業?!倍嗄陱氖率卟斯ぷ鞯鸟T國民委員對于江夏蔬菜產業的發展有著深刻認識。自從分管蔬菜工作副局長的他一門心思撲在了蔬菜工作上,帶領一班人經過深入調研,提出了“武嘉大路菜、107精細菜、馬法水生菜”的“兩縱一橫”的蔬菜產業發展格局。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江夏蔬菜產業開始顯山露水:籽蓮種植面積達10萬畝,躋身國內最大生產基地;武嘉蔬菜種植面積10萬畝,成為全省十大農業特色板塊之一;南瓜常年種植面積8萬畝,是省內核心種植基地;常年蔬菜種植47萬畝,產量140萬噸,是武漢市生產主產區;武漢農業“十二五”規劃江夏是最大的“菜籃子”生產基地,新增加面積10萬畝;江夏蔬菜年產值16.8億元,占農民種植業收入的60%,是農民增收的最大推手。江夏蔬菜產業開始全面邁入發展快車道。


(一)


    1981年,馮國民手握一紙中專文憑,進了江夏區蔬菜公司。他目睹了農民靠一戶一小塊菜園自給自足,而城市居民吃不上蔬菜的情景,一種責任使他悄悄跑到農民中,教他們種蔬菜。1987年,武漢市政府實施菜籃子工程,在江夏等遠城區發展外圍基地,江夏區蔬菜辦便應運而生,馮國民就是其中的一員。對蔬菜情有獨鐘的他每天騎自行車,行程七八十里,從紙坊跑到金口通過村干部找到一個農戶,和他簽下包種子、包技術、包銷售合同。那一年,一畝地凈賺了3000多元,馮國民帶著那位農民,攥著大把的錢,到處現身說法。到1993年,江夏區共發展市級基地5.8萬畝,區級基地0.6萬畝,種菜農戶達3.7萬戶。

    馮國民的大嗓門是在田邊地頭辦培訓班時練大的。不僅如此,他還和一家一戶簽定科技承包合同,從開廂、水情、氣候到施肥、病蟲害防治,無不手把手地教。那時馮國民才30多歲,他就使江夏的蔬菜業如火如荼。組織上給他記功,任命他為區蔬菜辦副主任,而他更看重的是農民喊他農藝師、菜專家。他告誡自己:一定要使出渾身的解數,再也不讓農民受窮,更不能讓市民象當年買排骨一樣站隊買蔬菜!

    進入21世紀,正是“十五”期間,迎來了江夏蔬菜產業大發展的黃金時代。2001年,馮國民被任命為區農業局副局長兼蔬菜技術推廣站站長。他提出: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為支撐,通過市場引導、信息服務、技術示范等手段,培植龍頭基地和知名品牌,實現區域化、規?;a,專業化、集約化經營,促進蔬菜產業的發展。

    蔬菜種植中存在的效益低、銷售難的問題,馮國民通過跑市場,一方面引進新品種一方面引導農民改變種植模式,由傳統的常規栽培逐步向保護地栽培發展,使用地膜和大中小型塑料棚,使南菜北菜在江夏都擁有了適宜的生長環境。這些反季節菜,提前或延后上市,因其早、鮮、嫩,價格是普通菜的3—5倍。

    “安全第一位。”在馮國民的引領下,2010年,全區無公害蔬菜面積達40萬畝次,實行無公害蔬菜檢測2.8萬批次,舉辦各類各樣培訓班35場次,印發技術資料1.8萬份,在準確做好病蟲害測報基礎上,推廣葉面肥和生物農藥種植面積4.9萬畝,并積極推廣物理防治技術,在全區共推廣太陽能式等殺蟲燈6000多盞,并推廣應用粘蟲板5萬片,兩項防控面積達20萬畝,一個全方位、立體的蔬菜安全網絡開始呈現。


(二)


    “急菜農之所急,解菜農之所難,服務菜農之所需?!瘪T國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席卷江城,江夏蔬菜遭遇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自接到暴雪預警,馮國民以一個老科技工作者的直覺和經驗,感到了形勢的嚴峻。他立即通知幾個蔬菜主產街鎮的分管領導和業務部門,部署抗災的準備工作。第一場大雪飛舞,他已經帶著有關人員下鄉察看災情和抗災措施的落實情況,沿途指導菜農加固大棚和及時清掃棚上積雪,對棚內蔬菜加強保溫、保苗。回來后又與電視臺聯系,制定抗災措施在電視上滾動播出,力求抗災措施做到家喻戶曉。隨后幾天,雪越下越大。他每天都馬不停蹄地在菜地間穿梭往返,和菜農們一起參與掃雪、固棚、保溫等工作。由于每天說話太多,他的聲音就沙啞了。在以后的抗災和恢復生產的一個多月時間里,他每天都是用沙啞的聲音堅持工作,嚴重的時候連話都說不出來,由于沒有時間治療,他僅僅靠隨身攜帶的消炎藥和喉片來維持。同志們勸他回去休息,他毅然謝絕了:“我這點毛病和農民遭受的災害損失比起來又算得了什么?”

    這場大雪,全區16萬畝蔬菜基本都被埋在雪里,而多數都達到成熟標準,如果不抓緊上市就會被凍爛,造成巨大損失。尤其是大白菜,全區有2.3萬畝,已基本受凍。他心急如焚,率先在全區提出了搶收大白菜的建議,并雷厲風行馬上聯系銷售渠道和運輸車輛及包裝袋。由于道路結冰,他設法組織十輛大卡車全部開到區錨鏈廠安裝錨鏈,等到車子錨鏈全部安裝完畢已是深夜十二點鐘了,他才拖著疲憊的步子回家。

    由于道路結冰,外地蔬菜很難運進來,造成市區內蔬菜緊缺,價格猛漲。他想,何不動員全區機關事業單位都到菜地里認購大白菜呢?這樣一來既減少了菜農的損失,又能減少中間環節,使蔬菜賣出一個好價錢,使農民減產不減收,同時,又滿足了市民也吃到價格相對較便宜的新鮮蔬菜,真是兩好合一好。他馬上向上級領導報告,獲得同意后他馬上進行組織,一邊分解認購大白菜的數量,一邊與產地聯系組織貨源,僅僅兩天時間全區機關事業單位認購80萬公斤大白菜。雪災期間,全區80%的大白菜都銷售一空。

    在那場抗擊雪災的30多天里,他不是在地里指導農民恢復大棚,就是在田里幫助農民搶收蔬菜,每天起早出門,摸黑回家,從來沒有在辦公室里坐過一會。下凍雨的時候,站在菜地里,渾身的衣服都結了冰,成了硬梆梆的一塊板,他都顧不上,刺骨的寒風吹得人都不敢伸出手,他卻渾然不覺的在菜地里拔開雪堆察看蔬菜受凍程度。他有高血壓,他每天靠吃降壓藥來堅持工作。為了加固鋼架大棚,他總是不顧危險在大棚里進進出出。有的大棚被雪壓彎了,他大喊一聲:“跟我上!”帶領大家鉆進大棚把撐桿架了起來,使300多個棚子轉危為安。

    雪停了,天晴了。而他的嗓子嘶啞得話都說不完整,本以為他可以休息一下了,哪知道他心里卻牽掛著那些還沒有恢復起來的鋼架大棚,又到處想辦法籌資金、買配件,急農民所急,幫助農民度過難關。2008年春節剛過,初七一上班他就跑到金口快生菜基地,和那里的負責人一起商討盡快恢復鋼棚措施,盡快搶播一季快生菜來彌補雪災造成的損失。就這樣,他帶領同志們在那里幫助他們一干就是十天,還決定新擴展小弓棚種植莧菜、小白菜等快生菜200畝,帶動全區搶播快生菜1萬畝,搶育蔬菜苗2500萬株,推動全區蔬菜生產步入正軌。

    2008年2月22日,全國全省農業抗災恢復生產的現場會在江夏區召開。農業部、省市各級領導都對我區的抗災自救恢復生產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有的領導臨走之前連說幾個好字,這無疑是對我區抗災自救恢復生產工作的肯定,同時也是對他所作工作的肯定。


(三)


    馮國民時刻牢記著委員的職責和使命,五年來,他結合自身工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先后為農業發展提出了10多條建議案,撰寫了20多篇調研文章,發表了30多篇學術論文,堪稱政協委員的典型。
    近年來,江夏蔬菜產業快速發展,從80年代初的“點點星火”發展到今天的如火如荼,一舉躍升為全區暨糧食之后的第二大產業,規模快速擴張,效益顯著提升,且超越之勢明顯。在江夏蔬菜產業正值“上升期”的時候,馮國民委員清醒地看到產業發展背后的短板,在深入調查和慎重思考后,他結合自己多年工作經驗,撰寫了《江夏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的幾點思考》,從江夏蔬菜產業現狀、發展歷程、產業優勢、制約因素等方面對江夏蔬菜產業進行了全面剖析,提出了依托區位和產業基礎優勢,找準產業轉型突破口;因地制宜加大產業投入,改善蔬菜生產硬環境;加快企業引進和項目支持,延長產業鏈條;瞄準特色效益,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大力普及蔬菜科技,推進蔬菜“三園”建設;密切市場需求,整合銷售渠道,實施品牌戰略,壯大農民合作組織的六點建議,得到了領導的高度認可。

    為了促進蔬菜產業的發展,馮國民還通過“自己給自己提案”的辦法在獲取各界支持的同時自我加壓。2009年,馮國民委員提出了《流轉土地發展蔬菜規模生產》的建議案,該建議案得到了市農業局、江夏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作為該提案的主要辦理人,馮國民參與起草了《江夏區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獲得了區政府通過,從那年起,區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支持農業生產,其中大部分扶持蔬菜產業。同時,依托扶持政策,馮國民大力引進社會資本投入蔬菜產業發展,先后指導湖北凡華、武漢沛美達、武漢鼎豐佑澤、勝豐豐庭等多家企業在江夏鄭店、山坡流轉土地逾萬畝,種植時令特色蔬菜,一時間江夏蔬菜成為投資熱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四)


    在江夏很多村落,大凡種菜的地方,提起馮國民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說到“老馮”,不知道的人很少。
    “膠鞋、雨傘、降壓藥?!笔抢像T多年以來,帶著這三件寶,走遍了江夏的溝溝壑壑?!伴e不住”的他一年里最少有300天在鄉村和農民一起度過。在老馮看來,蔬菜就是他的孩子,就是農民的福祉,和農民在一起,聊的永遠都是一個話題。一提起蔬菜,他就眉飛色舞,他一口氣如數家珍能報出百種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新模式的名稱。只要他一到,保準會圍上一堆菜農,聽他傳授技術,儼然就是一場培訓。

    今年組織安排他在安山鎮新窯村駐點,當他了解到個別村民生活困難,他立馬在全局組織了“為貧困鄉親出份力”活動,募集善款一萬多元,三個陷入困境的家庭得到救助;當他了解到該村村級集體經濟困難,馬上想方設法爭取項目,推魚池、建加工廠,改種高效作物。據不完全統計,得到過他的幫助的農民逾千人。
    今年初,包菜行情陡跌,出現全國性的滯銷。當時江夏就有數百畝包菜處于上市期,馮國民看在眼里,愁在心中。他一方面緊急向區領導反映情況,一方面多方聯系市場、學校、超市,采取一切辦法幫助農民銷售。在他的努力下,全區啟動了“愛心菜”,學校開來了“直采車”,超市開辟了“專銷點”,滯銷包菜全部銷售,菜農收入得到保障。

    “人生的價值不在于你擁有什么,而在于你為社會做了什么。”馮國民委員心系“三農”、 情牽蔬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江夏蔬菜事業。也正是憑著這樣的追求與執著,馮國民和他服務的江夏蔬菜產業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組織的認可。2008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賀國強先后到江夏金口、鄭店實地視察調研;原農業部長孫政才、副部長危朝安、陳曉華,原省委書記羅清泉、現任省委書記李鴻忠,省政協主席楊松等領導多次到江夏視察,對江夏蔬菜產業發展給予高度評價。馮國民也先后獲得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農業部科技推廣成果獎、湖北省綠色食品先進工作者、武漢市蔬菜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和區江夏區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等多項榮譽。

                                       (武漢市江夏區政協文史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