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特色農業 帶富一方百姓---記麻城市政協常委董橋
2014-09-21 11:19:03
麻城市政協常委、麻城市康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理董橋同志,心系家鄉農業發展,毅然辭去“鐵飯碗”回鄉引導農民發展特色農業,開發茶油深加工項目,幫助一批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一、不戀機關戀市場
2002年,董橋同志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后,被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陽新縣支行錄用,在陽新支行工作三年中,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然而,他并沒有滿足眼前的成績,內心深處總有一股強烈的創業欲望在涌動,想在農業開發領域打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產業。這時,他把創業的目光投向了家鄉---福田河鎮,該鎮有豐富的油茶資源,曾在1957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油茶之鄉”和“全國油茶種植示范基地”的美譽。
茶油屬高級木本植物油,它富含人體必需的油酸、亞油酸、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A、D、E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抗菌消炎、軟化血管、降血壓等輔助功效。發展油茶種植,開發油茶深加工前景廣闊。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父親,得到了父親的認可和大力支持。
2005年,他辭去了在陽新農發行的工作,投資興建了菊花茶加工生產線一條,并全身心投入到油茶深加工項目的調查和考察之中,2006年投資100多萬元,成立了麻城市康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引進了先進的油茶“六脫”工藝,深加工生產線一條,建成年產100噸精煉山茶油深加工項目。同時還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注冊了“康然”牌菊茶飲品和“茶然”牌山茶油兩個商標。
二、發展訂單農業,引導農民致富
為了引導農民發展菊花和油茶生產,董橋同志多次深入農戶家中宣傳油茶、菊花的經濟價值和市場前景。2007年4月在福田河鎮風簸山村的茶油生產大戶甘述民家中了解油茶種植、生產、銷售情況時,發現他家的15畝油茶面積,年產茶油1500多斤,茶的出油率也只有18%,與正常25%的產出比相差了7%,銷售價格在12元/公斤。究其原因是:油茶林還是處于大集體時的集約種植,初放型管理的狀態,種植面積也沒有得到擴大。生產工藝十分落后,生產茶油的機械還是采用上世紀70年代,用木車輪碾子對茶籽進破碎處理,用木頭榨進行茶油榨取,蒸鍋也是黃泥糊成的,生產場地高低不平,生產車間更是達不封閉操作的要求。為了幫助他進行科學規范生產,提高茶油出油率,他當即決定投資4萬元,對甘述民家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廠房進行了更新和硬化。并且告訴他在生產過程中,要先進行脫殼處理,在蒸料的時候蒸溫保持在60度左右為宜。在油茶林方面要進行維護,把生長在油茶林中的一些雜木進行清理,以利于茶樹更好的光合作用,對枯枝老樹要進行修枝整葉,對產籽率不高的茶樹要進行嫁接處理。積極的爭取國家對油茶林改造項目政策支持,定期向林業部門和農技部門咨詢相關的種植技術方面問題。并表示愿意以當時的市場19元/公斤的價格全部收購他所生產出來的茶油。
離開了甘述民家,董橋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發現當地大部份農民對茶油市場前景和經濟價值認識和了解的還不夠,決定采取訂單農業模式,鼓勵他們放心的擴大種植面積,提高茶油的產量,同年9月份他與雙廟關、風簸山、黃泥畈、楊家河等村的40多戶農戶簽訂了茶油收購合同,承諾最低收購保護價18元/公斤,并可根據當年市場價上浮,這一年農戶茶油的實際銷售價格達到了23元/公斤,30多農戶種植油茶120畝,產量達40多噸,給農戶創利潤40多萬元,戶平增收1.5萬多元。
到目前為止,與康然公司簽訂合同的農戶增加了到60多家戶,農戶油茶種植面積也正在不斷的擴大,由原的120畝擴大到現在的400多畝,產量也增加了到90多噸,價格也由原來的23元/公斤上升到現在的25元/斤。公司生產的“茶然”牌山茶油榮獲第三屆農產品博覽會同類產品金獎。
與此同時,董橋同志還鼓勵當地農戶大力擴大菊花種植面積,把握菊花種植優勢,積極向農戶宣傳福田河菊花市場前景,并對菊花銷售作出承諾。
為了打造出“茶然”牌茶油和“康然”牌菊花茶品牌,讓產品走向全國,他歷盡艱辛,多次到北京、上海、武漢、天津、河南、山西等地進行推介產品。
2006年11月,他駕駛小車前往鄭州與客戶簽訂供貨合同,途中發生車禍,董橋多處受傷。為了不影響與客戶約見,他只簡單地包扎一下傷口,就趕往預約地鄭州簽訂合同,對方得知他在出車禍受傷的情況下,仍講信用趕來簽訂合同,對他說“我們今天不與你簽約我們還能與誰合作呢?”
三、熱心公益事業 樂于奉獻愛心
創業四年來,投入大,付出了艱辛的代價,產業在逐步壯大。在公司經濟效益剛剛凸現的情況下,他熱心公益事業,慷慨解囊,樂于向弱勢群體奉獻愛心,較好的履行了一名政協委員扶貧濟困的職責。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他主動向災區捐款3000元,2008年5月22日,又主動到市政協,以一名政協委員的身份又向災區捐款500元。
2007年龜山“5.28”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后,他主動到市民政局,向遇難家屬捐款2000元。
四、深入農戶調查研究,提出發展茶油、菊花議案
福田河菊花種植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三大白菊生產基地之一,油茶種植也是福田河鎮的一個傳統特色農業產業,1957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油茶之鄉”和“全國油茶種植示范基地”,那么福田河鎮的菊花、茶油生產怎樣進一步擴大 規模,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產品?帶著這個問題,他多次深入農戶調研,與種植大戶暢談發展大計。
2008年2月在七屆政協二次會議上,他綜合廣大種植戶的意見,和其他政協委員一起聯名提出了“發展福田河菊茶、茶油”生產的議案,建議要爭取政府政策的支持,樹立品牌意識,提高農戶認識,引導農戶科學種植,該議案引起了各級領導和政協委員的重視和充分肯定。
(轉自《麻城市政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