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埠溪”情結 -----記五峰縣政協委員張方毅
2014-09-21 11:18:40
濃眉方臉,目光如炬,笑起來一臉真誠,一口地道的長樂坪方言。他叫張方毅,連任兩屆縣政協委員,現為湖北五峰縣長樂坪鎮正科級助理,被群眾稱贊為“為我們辦事的貼心人、代言人!”
“參政要參在點子上,議政要議在關鍵處。”2007年七屆縣政協3年多來,張方毅除了帶好長樂坪全體政協委員發揮好自己的的作用外,自己一人就撰寫提案16件,每年提交提案5件以上,且每年都有提案被縣政協列為重點提案,被譽為“提案大王”;他上報的社情民意被采用9篇,報送縣委縣政府領導,均得到批示、督辦。
長期以來,柴埠溪村是他的聯系村。他與那里的群眾打交道多年,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對那里每一塊土地都充滿了熱愛,對那里的資源、生態環境、群眾的生產生活很熟悉,與這個地方群眾的感情很深。
他始終認為:柴埠溪大峽谷是一塊上天賜予的豐水寶地,有獨特豐富的森林生態峰林景觀,是旅游景區的生存之本,也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發展前景看好。五峰以柴埠溪為突破口發展旅游業的戰略是符合縣情的。但是,柴埠溪景區林地一部分屬村集體分包到戶為農民的經營山,景區林地的所有權與旅游開發的經濟收益權分離。在柴埠溪景區一個村,120多戶散居在柴埠溪谷底和沿河兩岸。一方面,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消耗柴埠溪景區的森林資源,客觀上讓部分旅游景觀受損;另一方面,農民的經營山成為旅游景區的生態景觀,旅游公司從游客中收費門票;而景區農民沒有在旅游中獲得直接收益。近年來,柴埠溪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旅游日漸紅火,但這里的農民仍然很貧困,他們是窮在深山、困在深山,抱著金山活受窮。景區內居住的農民,住在半山腰,種的是寡坡地,沒有產業和致富的門路,生活很困難。如村民盧厚明住的還是有100多年前的老茅屋。面對柴埠溪人的生活窘況和艱難,張方毅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有一種說不來的心酸和難受。他堅定地認為:發展旅游業必須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既要發展旅游業,又要照顧農民的利益。一定要把這里建設好、開發好,一是要保護好這里的森林植被、峰林景觀,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破壞它,那柴埠溪的珍貴資源便會毀之一旦。因此,加強柴埠溪以生態環境為核心內容的旅游資源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張方毅認為,保護好柴埠溪生態景觀單純靠“堵”和“禁”的辦法是不行的,必須堅持“疏導、給予、培育”的方針,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為實現柴埠溪生態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農民參與保護的良性互動,他提出提案建議:應盡快建立柴埠溪景區與農民“雙贏”的利益共享機制。2006底,張委員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撰寫了《以新理論謀劃發展,全力提升旅游產業素質》、《關于加強柴埠溪旅游資源保護的建議》兩篇調研報告,有針對性地提出來了相關建議,在縣政協七屆一次全會上作了專題發言,引起會場的縣領導和委員們的共鳴。
憑著對柴埠溪的情結和責任感,張方毅向縣政協七屆二次全會提交了《柴埠溪旅游景區開發建設與農民利益要做到雙贏》的提案,被縣政協列為當年的重點提案。縣政協主席李延恕、副縣長鄧玉華帶領旅游、扶貧、交通、農業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深入柴埠溪谷底進行調研,召開座談會,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黨員進行座談、討論,聽取他們對發展產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的意見和建議,現場研究相關措施和辦法,一是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實施景區內“禁伐、禁捕、禁采、禁建”;二是采取移民搬遷扶貧,制定比較優惠的政策,鼓勵、引導景區農戶逐步搬遷;還啟動柴埠溪谷底農家樂項目12個;實施景區農戶“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項目;四是引導、支持農民發展果木、經濟林等特色產業,增加收入。
柴埠溪谷底公路修通以后,張方毅在調查時看到公路兩旁多處堆積著砍伐的木料,很痛心。經了解,原來是一些木材販子,徹夜用卡車偷運木材。如果不加以制止,百里幽峽森林景觀,將毀于一旦。于是他提交了《柴埠溪景區及其周邊森林資源保護亟待加強》的提案,縣委書記陳亮和縣長趙吉雄分別作出批示,并親自到景區調查、督辦,責令相關部門嚴肅查處并堅決禁止在景區內砍伐林木的現象。縣林業部門在柴埠溪開展打擊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為主的 “綠盾二號”行動。組成專班,深入柴埠溪采伐地點,沿途清理查看,調查取證;張貼發放《保護柴埠溪森林資源宣傳單》,廣泛宣傳林業法律法規,嚴肅查處亂砍濫伐的行為,使柴埠溪風景區內砍伐林木的現象很快得到有效扼制。
近年來,在離柴埠溪風景區不遠處,出現非法開采煤礦的行為,張方毅深入調查后,提交了《非法小煤窯猖獗亟待依法治理》社情民意,報送后,縣長批示“非法小煤窯必須徹底予以關閉取締,嚴厲打擊,絕不能手軟。”縣政府領導率領公安、縣國土資源局、安監、工商、鎮政府聯合行動,組織專班到長樂坪高峰礦區,一舉炸毀關閉現有的17個非法小煤窯,維護了礦山正常安全的開采秩序,消除了重大安全隱患。
至今,柴埠溪村仍然散居著123戶382人,70%的農戶居住在沿河兩岸的半山腰。張方毅深入調查后了解到,該村現有農房77棟308間,均為土木結構住房,其中因為年久失修、受白蟻危害屬嚴重危房的有25棟、75間,這類危房已經到了不能住、不敢住、非重建不可的地步。按照《柴埠溪旅游區總體規劃暨核心景區修建性祥細規劃》要求,政府對柴埠溪核心景區資源保護實施“四禁”(禁建房、禁伐、禁獵、禁漁)措施,景區內的農民群眾也是理解的。然而長時間實施“四禁”,農民危房重建的訴求長時間得不到合理解決,長此以往,農民利益訴求極有可能從單個向群體發展,是一個極不穩定的因素。對此,他提交了《柴埠溪農民危房重建與旅游資源開發矛盾亟待引起重視》的社情民意,呼吁縣政府:出臺優惠政策,讓農民及時有效地完成危房改重建,確保農民生命安全;盡快出更加優惠的移民搬遷優惠政策,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吸引景區內農民向外搬遷;要按照脫貧奔小康的要求,劃定區域發展“農家樂”,讓有經營能力的農民轉產從事旅游服務產業;制定危房改造方案,對原地維修、改建或者重建戶給予相應補助。縣政府召開由9個部門、兩個鄉鎮參加的專題會議,研究、落實柴埠溪資源保護和農民建房的措施和辦法。
張委員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撰寫了《以新理論謀劃發展,全力提升旅游產業素質》、《關于加強柴埠溪旅游資源保護的建議》兩篇調研報告,有針對性地提出來了相關建議,在縣政協七屆二次全會作了專題發言。2010年1月,在七屆四次會議上,他又提交了《關于處理好柴埠溪農民與景區開發關系的建議》、《柴埠溪危房重建亟待引起重視》、《應用優惠移民搬遷政策,鼓勵柴埠溪農民向景區外搬遷》3件提案。同時在全會所作的《
以五新為抓手,全面加快脫貧奔小康建設進程》的專題發言中說:要以農民增收為目的,抓龍頭,帶產業。以村莊整治為突破口,捆綁資金,整合項目帶動柴埠溪周圍一批新房舍、新設施的建設,為農民創造宜居新環境。一是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美化”的要求,貫穿生態理念,體現文化內涵,彰顯民族特色,制定好集鎮與村莊規劃,堅持按規劃分步建設實施。二是要高度重視農房建設。在今后的農房建設中,必須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戶型,統一式樣,達到美觀實用,突出地方特色的建筑風格,構建“體現山區特色,彰顯民族風情”的村莊走廊。他的發言受到在場的縣委書記陳亮的高度贊賞,并對有關內容進行了點評。
張方毅的柴埠溪情結,讓人們看到了一名普通政協委員履職為民,無私奉獻的真情。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