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風采

立志讓農民直起腰桿的人——記枝江市政協委員、市農機局局長吳昌玉

2014-09-21 11:18:11  
字體大小:【


    平常的衣著,平和的言語,謙遜的神態,這就是枝江市政協委員、市農機局局長吳昌玉,這位湖北省政府表彰的勞動模范、枝江市農機局的領頭羊始終把領導農機建設新農村作為自己最神圣的職責,而政協委員的角色,又為他發展農機事業拓寬了平臺。千百年來,農民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祖祖輩輩用百倍的辛勞作換來的是為數不多的收獲,學農機專業出身的吳昌玉暗暗發誓:“我要用畢身的經歷去改變這一現狀,我要用農機讓所有的農民都挺直腰桿”。

     2001年12月,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探索解決農民“三彎腰”的途徑。他也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用一年的時間在全市普及機耕、機收,用兩年的時間突破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瓶頸——機插秧。2002年春節剛過,他就組織召開了全市農機化工作動員大會,部署全系統工作:以農機推廣為先導,農機培訓為手段,農機安全監理為保障,以解決農民“三彎腰”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工作中,吳昌玉身先士卒,事必親為,深受廣大農機手的愛戴,機手都戲稱他“機頭”。在他的帶領下,2002年全系統組織召開了5次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現場演示會,舉辦了8期農機技術培訓班,組織了三次跨區作業,參與跨區作業的收割機、耕整機械達到3000多臺套,跨區機收遠赴河南、河北、海南等省,引進了300多臺外地先進機械為本市農業生產服務,當年實現全市機械耕整35萬多畝,機械收割12萬畝,機械耕整水平達到50%,機械收割水平突破30%。看到一年的時間他完成了這兩項技術的推廣,他想:機插秧應該不會太難。

     2002年12月的一天,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他帶領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踏上北去襄陽的路程,在那里他找到了徹底讓農民挺直腰桿的工具——插秧機。如何讓農民改變千百年的勞作習慣,讓農民接受插秧機卻真正成為他的難題。之后的日子,他整天帶領農機干部奔波于鄉鎮領導和農民家中,向他們介紹插秧機的優越性,以爭取鄉鎮領導和農民的支持。工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問安鎮鄭家井村落實到第一塊機插秧試驗田。

     那時,整個湖北省只有枝江有一臺插秧機,更別說借鑒別人的經驗,吳昌玉和一群農機技術員們只能抱著書本吃書本,生搬硬套地摸索著育秧插秧,把最原始的資料記載下來。2003年的春天,整個問安鎮都幾乎沸騰了,農民奔走相告,遠近不少村的農民紛紛趕來鄭家井村觀看機插秧,吳昌玉抓住機會耐心地給農民宣講機械插秧的好處。一個老農激動地說,他活了一輩子才知道農民也可以不用彎腰就能插好秧。機插秧的成功試驗令吳昌玉看到了希望。但等到收獲測產的時節,機插秧的田塊卻出現了穗粒不實的空殼現象,望著隨風搖曳的癟殼稻穗,吳昌玉心情格外沉重。難道就這樣讓一年的辛苦試驗以失敗告終?他不甘心!

     2003年底,吳昌玉經省農機局領導介紹與江蘇省泰興市農機局取得聯系,根據在鄭家井村機插試驗的原始資料分析:機插秧是成功的,只是育秧環節存在一定問題,造成空殼的根源卻是缺水。因為機插水稻比手插水稻晚10-15天,不能與手插水稻一起得到水的灌溉,機插秧在抽穗期缺水灌溉,自然就造成水稻空殼多。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吳昌玉心頭的壓力減輕了許多。2004年,枝江市與江蘇省泰興市結成農機事業對口幫扶單位,江蘇農藝專家來枝江指導育插秧技術。在育秧時節,吳昌玉與專家一起吃在農家,睡在農家,與農家一起下地干活,風里來,雨里去,看那滿身風塵、一臉坳黑的樣子,誰會想到這就是一名農機局局長?

     2004年9月15日,在枝江市副市長方斌的帶領下,枝江市各鎮分管農業的書記、鎮長及當地農民早早地來到仙女鎮金湖村機插試驗田,枝江市農業局專家和農民分兩組對機插秧田分別進行了水稻測產。結果表明,同等管理條件下機插秧比手插秧增產8.3%。副市長方斌當即宣布:機插秧在全市推廣。這樣,一個五年內機插秧面積10萬畝的“五年計劃”誕生了。

     2005年4月,在吳昌玉的帶領下,枝江市農機局自籌資金8萬元,建起了湖北省第一座育秧工廠,省農機辦在我市舉辦了早稻工廠化育秧及機插秧現場會,總結推廣我市機插秧的示范經驗。2005年5月底,在省農機辦的部署下,我市在仙女鎮金湖村進行機插示范,引進江蘇插秧機14臺,機插面積達到540畝。6月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以《我國水稻主產區首次實現水稻機插跨區作業零突破》為題,專題報道了從江蘇引進水稻插秧機在枝江市進行跨區機插的實況,新聞評論說:“這也是我國在水稻插秧環節實行跨區作業邁出的可喜的一步”,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

     為了機插技術能夠迅速在全市推廣開來,2005年,吳昌玉決定采取發展試點,以點帶面的策略,大力發展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示范點,點中發展示范戶,鼓勵示范戶踴躍購買插秧機,通過示范戶帶動周邊農戶。按照“專家進大戶、大戶幫小戶,農戶幫農戶”的技術推廣思路,圍繞機插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線,通過示范戶帶動,把科技入戶工程辦成實事工程、民心工程,樣板工程。問安鎮農機大戶李作孝作為吳昌玉聯系的科技示范戶后,吳昌玉鼓勵他一次性購買步行式手扶插秧機3臺,他家種植的12畝水稻全部實現機插作業,并帶動全村50多戶近400畝中稻實現機插。在吳昌玉的指導下,李作孝自籌資金,自行設計制作了一臺高效滅茬磙壓耙,為農戶提供軟盤育秧、機耕整、機插一條龍技術作業服務,僅此一項,為農戶節約成本20元/畝。科技示范戶、問安鎮方家畈村農機手章士平,同心橋村機手張昌發每人同時購買3臺插秧機,無償為農戶指導軟盤育秧,帶動附近農戶機插秧1000多畝。

     先進的技術要靠先進的機械作基礎,龐大的生產規模要靠一定機具數量作保證。從2004年開始,吳昌玉充分利用市政協委員的身份,爭取各級領導的支持,積極向上級爭取農機項目在枝江市實施,特別是圍繞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爭取農機購機補貼資金。2004年枝江市爭取成為了全國首批60個購機補貼項目縣(市)之一,50萬元的購機補貼資金中用于水稻機械化生產的就有41萬元,用于插秧機補貼的有15萬多元;2006年各級購機補貼資金69萬元,全部用于水稻機械化生產,僅插秧機一項就達到30多萬元,短短的3年中,枝江市水稻插秧機達到50臺,每年從外地引進插秧機到本地服務達到150臺以上。同時,宜昌、枝江市兩級政府逐年加大對枝江市農機化事業的投入,枝江市問安鎮成為宜昌市農機化綜合示范區,3年中兩級政府投入總數突破200萬元。

     為了讓農民普遍認可和接受機插技術,吳昌玉深知宣傳的力量,他要求全系統要加大宣傳引導和培訓工作力度,營造全社會關心機插技術推廣工作的良好氛圍。4年來,湖北電視臺、三峽電視臺、宜昌電視臺、枝江電視臺現場報道18次,枝江電視臺《農業天地》專題節目播出機插秧技術宣傳片12次,《湖北日報》、《三峽日報》、《三峽枝江網》、《枝江快報》多次報道我市機插秧的情況。市農機學校共組織機插育秧培訓班30多期,培訓農民1500多人。市農機推廣站共召開機插秧現場演示會21場次,到現場觀摩的各級領導和農民達3600多人。市農機局召開大型送科技下鄉活動三次,編印宣傳技術資料、刻錄宣傳光碟、組織農機干部、技術員深入鎮、村、組,到田間地頭免費向農民發放技術資料8000多份,解除農民對水稻機插秧技術的疑惑。示范村由2002年的一個村發展到今年的七個村,機插面積由2002年的15畝發展到2005年的8020畝,2006年達到3.5萬畝。到2006年,枝江市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71.5%,水稻生產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現在,枝江市已經基本解決了農民水稻插秧的彎腰問題,徹底解決了農民收割的彎腰問題,望著農民豐收的喜悅,吳昌玉的眉頭舒展開來。

     “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每每說到枝江農機事業的發展,吳昌玉便如是說。農業機械化的路子還很長很長,他將引領枝江農機人克難攻堅,開拓進取,用百倍的努力去書寫枝江農機新的輝煌。 (枝江市農機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