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江源頭,那座湖北海拔最高的小城市里,有一位資深基層政協委員,他從1984年利川政協成立至今,他擔任了歷屆利川市政協委員。
他,出生在一個十分貧寒的土家族家庭,父親早逝,病痛奪去七個兄弟姐妹的生命,童年在凄苦中度過。長大后共產黨送他上師范,兩次上大學,成為家族中第一個知識分子。他隨時懷著對黨報恩的情結,努力工作,從不懈怠。
他,沒有位尊爵顯的職務,但他用踏踏實實的工作作風、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寬人嚴己的自律意識、兩袖清風的人格垂范,受到群眾的愛戴、同事的尊重、組織的信任。
他叫潘順福。
履行職能 樹立形象
他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參政議政,充分發揮一個老委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擔任委員以來,他曾三次參加州市政協組織的理論研討會,論文入選并獲獎。八次在州市政協全委會上作專題發言,內容涉及打民族牌、職業教育、道德建設等。數次參加城建規劃、旅游業規劃、清江污染治理等重大課題視察調查。數次參加各種熱點焦點聽證會。他的努力得到認同,他曾五次被評為市政協優秀委員、優秀政協常委、州政協優秀委員。
他把提案看作參政議政的重要手段。每次全委會他都要呈交三個以上提案。如,他提出“整合國資資源,使其充分發揮經濟效益”的建議,得到利川市政協和政府高度重視,政府決定將市直各單位有經濟價值的門面地段一律收歸國資局統一使用,相關單位搬遷到指定地點辦公。大筆國有資產盤活了,單位間貧富懸殊現象減少了,該提案被市政協表彰為優秀提案。
他為政協文史工作做貢獻。市政協成立不久,召開全州政協文史工作會,傳達楊成武副主席對文史工作的講話,省、州政協請來幾位老先生作為文史親歷者,回顧重大歷史事件所見所聞。他跟參加了這次全州文史工作發端會,以后20多年一直醉心于文史工作,市政協所有文史資料集都有他或參編、或審稿、或撰寫文章,州市文史資料集刊用他的文章10余篇,如《回憶胡耀邦同志在利川永恒的記憶》、《蔡濟民殉難前后》、《著名農林專家馬元愷》、《周念民傳略》、《吳國清和他的紅軍游擊隊》、《游擊隊長肖瑞亭》、《土家詩魂司馬軍城》等,其中《蔡濟民殉難前后》在《人民政協報》上發表。
他在視察調查中建諍言。僅2007年,他參加了鐵路隧道工地兩次視察和清江污染治理兩次視察、城建重點工程兩次視察、二水廠建設及水質狀況視察、齊躍山草場及旅游業發展狀況視察、農村交通狀況視察、電力網改視察等,這些視察活動加深了對此類問題的認識和了解,達到知情才能出力的效果。視察總能達到一定效果,如清江污染治理,一次視察其污染程度不堪入目,二次視察時許多造成嚴重污染的單位和集鎮,都進行了重點整改,水質保護有較大改觀。他和教科文衛委(該委聘他為顧問)的委員們對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和農村醫療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寫出兩個建議案,得到政協領導充分肯定。《關于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被《人民政協報》摘錄發表。利川市首家帶有民辦性質的銅鑼壩中學問題,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政協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他和教科文衛委,經過一個星期的細致調研,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調研報告,被市政府采納實施。
他出色完成政協交辦的任務。2004年市政協組織編寫《利川黃連志》,他作為副主編積極出謀劃策,并圓滿完成所承擔寫作任務,為成功申報中國黃連原產地域保護打下了重要基礎。他作為政協主辦的利川詩詞楹聯研究會副會長,也在里面做了許多聯系詩人墨客的工作。多年來,政協交辦的撰寫論文、撰寫大會發言稿、為委員學習講課、接受記者采訪等任務,他都能出色完成任務。
著書立說 展現風采
他勤奮好學,工作不分份內份外,只要對社會有益的工作他都不推辭。他說:“要回報黨的培養之恩,要回報政協知遇之恩,要回報民族養育之恩,要用平生所學回報社會,反哺民族。”他在民族工作部門時間很長,先后在統戰部民族宗教科任科長、市民委副主任、市人大民族工委主任,共達10余年。尤其鐘情于本地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研究。他完成民族文化專著《翠峰尋香錄》四川民族版1991、《利川小曲》湖北人民版2006、《薅草鑼鼓》湖北人民版2006;主編《利川市民族志》四川民族版1991、《利川民族常識》長江文藝版1991、《利川土家族簡史》內部版;參寫《中國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編》民族版、《土家族文學史》湖南文藝版、《民族團結詩話》新疆人民版、《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民族版等著作。《翠峰尋香錄》獲省級學術著作獎,論文《多議龍船調的民族屬性》、《清末土家族詩人溫朝中和席正銘》、《高山致富的成功實踐》、《論土家民族精神及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等獲省級學術論文獎;《利川苗族調查實錄述考》等兩篇論文獲州人民政府社科學術論文獎。先后獲各級學術獎14項,發表論文及人物傳記等文章50余篇,其中《湖北日報》發表的《竹枝詞的發源地》和《土家婚俗拾趣》曾有較大影響,論文《七孔子與土家族同源泉異支說》引起懸棺葬研究專家高度重視,曾親臨利川考察。
學術成就得到認同,2001年被選聘為恩施州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委員,2005年被湖北民族學院聘為簽約兼職研究員,2006年為紀念利川建市20周年拍攝電影紀錄片《清江源》劇組聘他為顧問。市政府下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任務,他被聘為《利川小曲》項目組組長。同時執筆編寫《利川市宣傳志》。還被吸收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湖北省作家協會、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湖北民族研究學會理事長等。正因為有一批這樣用知識和智慧樹立自我形象的委員,市政協知識庫、智囊團的整體形象受到各族群眾的贊許。
傳道解惑 為師垂范
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是一位具有專業造詣的教師。他的本職工作是利川市民族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書記、高級講師,他一直堅持任課至今。他曾擔任過市委黨校校長、市行政學院院長、市財經學校校長,任市民委副主任時還兼任市民族中學校長。無論任何職務,他都兢兢業業,身先士卒,不和別人爭名奪利。任職20年卻沒有為自己謀過一級獎勵工資,這在同級領導干部中甚為罕見。不管任校長還是書記,從不離開講臺,不停止學術研究。他長期擔任黨校專業課和函授本科專科、全日制中專的《政治經濟學》、《哲學》、《中國近代文學史》等學科教學。改非以后被市教育局聘為市教育志辦公室主任,主持《利川市教育志》編寫工作。還受命參加市委領導的抗戰時期利川損失調查,負責從省城遷入利川五所中學及職業學校的損失調查資料編寫。師生評價他是師德師風的表率。
利川是清江的發源地,八百里浩浩蕩蕩匯入長江。他常自喻清源一點游鱗、滄海一粟,但他不忘黨恩,珍惜委員榮譽,奮力勞作耕耘不輟,爭做敢逐大波的弄潮兒,做出一項又一項平凡而又閃光的業績,樹立起良好的政協委員形象。
(利川市政協石明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