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18歲開始在五峰土家山寨教育戰線默默耕耘,至今已有整整22度春秋,留下一串串堅實的腳印,先后獲得:市優秀實驗教師、市優秀專家;省優秀中學語文教研員、中學語文骨干教師等10多項榮譽稱號。
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宜昌市政協委員、縣政協常委張瓊。
1986年6月,張瓊師范畢業后被分配到五峰最貧困的紅漁坪中學任教,一干就是八個春秋。縣教育局“慧眼識珠”,于1994年將她調入縣教研室任語文教研員,后任縣研訓中心副主任,并擔任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中語會課內外銜接研究中心”理事。
她20年如一日,將辛勤的汗水灑在山區教育這塊園地內,取得一個個豐收之果——打開了五峰這個貧困山區語文教學教研的新局面,使語文中考由低谷步入六科之首。
拓寬了五峰教育科研新渠道,使五峰的教育科研在全市占有一席之地。
創新五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天地,使校本教研在宜昌市影響深遠。
2007年春,張瓊被提拔為縣教育局副局長,她站得更高,一心傾注在山區教育事業發展上。
去年,她外出學習、考察,到各個學校深入調研,召開座談會討論,出臺了引領全縣未來五年教育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在全縣創新型學校、做新型教師、當新三好學生的活動方案》,目前創“三新”活動正在全縣中小學廣泛開展,促進了教學教研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遏止優質五峰生源繼續外流,張瓊與她的同仁們借助民辦機構之平臺開辦三個優質班,經過近半年一系列艱難而困苦的努力,于今春開班。
張瓊不負使命,為發展、穩定建諍言獻良策。她針對招聘教師這一特殊群體,作為全縣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力量骨干,卻與公辦教師同工不同酬,收入低,維持正常生計都很艱難,提交了《關注弱勢群體,關愛招聘教師》的提案,縣委縣政府召開專題報告會議研究、制定解決全縣200多名招聘教師待遇問題的方案,并付諸實施,使能勝任工作的招聘教師能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一舉解決了社會關注、沉積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近日,張瓊被選舉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在赴京參加“兩會”之前,她對一些貧困縣、市進行了調研。她發現,這些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面臨著人才資源流失的困境,師資的流失現象較為嚴重。與發達地區相比,民族貧困地區在待遇和人文環境兩個方面都存在較大落差,一些較高水平的教師投身到周邊相對發達、待遇較好的地區,形成人才流動的“洼地”,出現“三個壇子兩個蓋”的局面。
為此,她在“兩會”上大聲疾呼:要關注貧困地區教育!增強人才供給的“造血”機制,以法規形式幫助這些地區應對人才緊缺的困難局面。
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她,遞交的8個建議中有一半是有關教育的。她告訴筆者:“在京期間,我收到300多條關于教育問題的短信,都是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發來的。我逐一給他們回短信,并及時進行溝通。”她將其中具有共性的問題寫成建議,在分組討論時提出來。
張瓊,成了全省關注的人物之一。她聽到越來越多的贊美,但她總是謙虛地說:成績只能說明過去,未來還須努力。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政協季衛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