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近年來,全國各級政協組織選派了一批批作風過硬、勇于擔當、敢于沖鋒的駐村第一書記,全面助力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11月26日至12月6日,人民政協報社第14支“三同”活動小分隊前往湖北省神農架林區新華鎮石屋頭村,與第一書記同吃同住同勞動。12月16日起,《人民政協報》陸續刊發記者賀春蘭、李佳珊、李玉禎采寫的“三同”系列日記。我們同步轉載,供學習互鑒。
在神農架林區新華鎮石屋頭村走村串戶的過程中,我們驚訝地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重要位置懸掛著一副裝裱起來的家規家訓,每家的內容各不相同。比如,“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勤學上進,與人為善,忠厚孝順,踏實干事。”據介紹,這些家規家訓都是由村里一位叫田思鳳的老人寫的。已經80歲的田老先生是神農架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花鼓的傳承人。
12月1日,我們帶著好奇去拜訪了這位老人——石屋頭村老百姓口中的“文化鄉賢”。老人介紹了這些家風家訓的寫作背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重視家教家風。2014年,受新華鎮黨委和石屋頭村黨支部的邀請,田老結合各家的實際情況,為村里的每一家編寫提煉了家規家訓。老人說,自己一共寫了112戶,每一家的內容不重樣。問及此舉的結果,老人說:“村里打架的少了。”
我們再一次遇到田思鳳老人,是在12月5日。在石屋頭村的最后一晚,我們碰上了石屋頭村文藝服務隊的一場排練演出。這支文藝隊的成員都是本村村民,而總導演和總編劇正是田老先生,他目不轉睛地盯著村民們排練。
田老先生雖然身體有些虛弱,但能感覺到一種執著的力量。
這天晚上的節目很多。在事關鄉村治理的說唱類節目《管得寬》的排練中,一個愛管閑事的主角“王老漢”與多個“村民”展開了對話:
“你又在燒火?防火公約你不看,何況現在出天旱;嚴禁野外來用火,人人都把責任擔。”
“我燒個田邊,與你啥相干,就你管得寬。”
“這天干火燎的,萬一發生火災,你不但要罰款,還要坐牢,你說我管不管?我就是要管得寬來管得寬。”
節目中,“王老漢”在孝敬老人、保護環境衛生、森林防火、禁止亂砍濫伐、規勸懶漢等問題上不厭其煩地勸說著“村民”。
“這些節目一方面宣傳了政策;一方面說出了我們的心里話。我想讓我們的石屋頭村更好。”說這話的是田產杰,是文藝服務隊的主要成員,也是年齡最大的演員,雖然今年已經75歲高齡,但參與了多個節目。
文藝隊還排練了“接下句”表演《二十大報告越學越高興》、三句半《廉政建設放光彩》。這些節目或是傳遞了黨中央精神,或是突出了石屋頭村村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對文明鄉風的向往。
多位年過半百的演員們沉浸在表演中。時而穿著長褂,時而戴著墨鏡,他們根據演出內容,不斷地調換著雖然簡易但也頗有味道的演出服和道具。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演員是我們之前見過的“熟面孔”,比如經營“香桂小院”民宿的農戶夫婦,還有“一把手”的妻子等等。
這些平時滿面滄桑的農戶們,現在個個光彩亮麗、放松自如,我們在現場深受感染。
他們的改變,幫扶的力量不可或缺。
2021年,湖北省政協辦公廳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來到石屋頭村時,得知這里曾經有過一支文藝服務隊,但各種原因導致隊伍于6年前解散。得到湖北省政協辦公廳的專項經費支持,駐村工作隊重整文藝服務隊,每人每排練一小時補貼15元。在王平看來,其實這15元對演員們只是象征性的補貼,大家愿意參與是因為自身的積極性,“不僅僅對文明鄉風的建設有意義,而且這些生命本身也需要綻放。”據王平介紹,現在文藝隊有15名成員,有空的時候大家都會積極趕來排練。
在省政協辦公廳的支持下,村里還建了一個“鄉村大舞臺”。聽說,今年8月的一場演出,居然有幾百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包括附近村莊的村民。這在山高路遠人稀的石屋頭村可謂是一個現象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