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走進省政協離退休干部處書畫室,一卷“心底無私天地寬”條幅,映入眼簾。
七個筆跡略顯顫抖的大字,既顯露當年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的崇敬心境,也是沈老96個春秋的人生寫照。
沈老一輩子視湖北為第二故鄉,無論是在十里鋼城主政,還是在湖北省擔任要職;無論是風華正茂,還是夕陽晚霞;無論是矯健如飛,還是端坐輪椅、抱病臥床,他從來都沒有忘記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沈老像一團爐火,在哪里,就把光和熱帶到哪里。
27日下午,省政協機關舉行沈因洛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以貫徹省委《關于深入開展向沈因洛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充分發揮身邊先進典型的正能量作用,全面推進省政協機關“爭創一流、走在前列”活動。
報告會上,沈老的政治品格、崇高精神和光輝品質,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聽眾。
紅色的基因在傳承……
沈因洛就是一位信仰堅定的老革命、手不釋卷的求知者、坦蕩無私的真君子、干事創業的領頭雁、情系湖北的奉獻人、風趣睿智的白發翁——
潤 物 細 無 聲
沈因洛同志生前秘書 陳明
沈老離開大家已經四個月零七天。和這位世紀老人朝夕相伴一千八百多個日子,沈老與我有情同父子之誼。
沈老“數落”我:“遇到什么事,不要動不動就麻煩別人,不要動不動就想占公家的便宜。”
2012年春節前夕,一位多年的朋友看望沈老,感念老人家當年的指點與幫助,悄悄留下了“心意”。
客人走后,家人發現客廳沙發墊子下多了個信封。收下吧,有悖自己做人的原則;退回去,擔心拂了朋友的顏面。
幾經考慮,老人家決定:讓我第二天上午到省老促會,以這個朋友的名義,把2000塊錢捐獻給當地縣老促會,將發票直接寄送對方手中。
2012年11月初,有位朋友開車為沈老送來四把藤椅。藤椅可以幫助沈老緩解腰部陳年的傷痛,他滿心歡喜,當即吩咐我從自己的“小金庫”中付款3000元。
朋友高低不收錢,沈老堅持要付款,相持不下。
我趕緊出面打圓場,爭取息事寧人。很少發火的沈老沖著我喊:“陳明,你想干什么?我這輩子從來不拿別人東西,難道你不知道嗎?”
時時關心、處處關注湖北發展,是沈老離休歲月的專修課題
無論是漢陽國博竣工,漢口北建成,還是二七大橋通車,省委老年大學落成,他都要出門走一走,看一看,親身感受荊楚大地的變化。
年事漸高,他要了解基層一線信息,只能借助我休假或周末回鄉之際,面授任務,先后就農村黨支部建設、農民低保狀況、群眾對“三萬”反映、“三袁”文化在公安等為課題,讓我代為調研。
2014年除夕剛過,他自己動手給省委常委寫了《關于湖北農業發展15條意見與建議》,并囑咐我要反復修改。后因諸多緣由,這封信至今還躺在老人家的辦公桌里。
沈老去世后,我們在清理他的遺物時,除了發現106張捐款收據、22本學習工作筆記,還有10多份老人家在不同時期,寄送給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湖北省好幾屆主要領導人的意見與建議復印件。
作為一名經歷抗日烽火的老兵,一名高級領導干部,沈老將自己的命運和湖北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
一身工裝,兩肩風塵,安全帽下灰白的鬢發,濃眉下炯炯有神的目光,這就是沈因洛給鋼城人留下的印象——
“鐵 帥” 沈 因 洛
武鋼原副總經理 胡錫三
在武鋼這片熱土上,沈因洛耕耘了21個春秋,嘔心瀝血,播散芬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只要提起他的名字,人們的心中都充滿了敬意。
在鋼城,“鐵”的含義十分豐富,不僅指鋼鐵,也指作風、意志與交情。他的身影始終在基層,職工們尊稱他為“鐵帥”。
1961年初,武鋼處于異常艱難的發展階段。初到武鋼,為盡快摸熟、吃透廠情,沈因洛天不亮就到辦公室處理公務,事情一忙完,就騎著自行車一個一個車間跑,有時一連幾個月,和一線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
當年的老工人,大多見過笑聲爽朗的沈經理,還記得他為完成煉鋼任務,曾兩次累倒在平爐旁。
從副經理到經理、黨委第一書記,沈因洛始終保持著軍人作風。上世紀70年代,他帶領干部職工排除重重干擾,完成了武鋼“一米七工程”建設,武鋼由此跨入了“黃金時代”。
初到武鋼時,他聽說職工上下班全靠擠一列悶罐列車,沿途站點沒有站臺,人們“上扒下跳”時常出事故。一連五六天,他也“上扒下跳”,在悶罐車上和職工商量解決方案。半個月后,幾個簡易站臺建成,還裝上了雨篷和電燈。
一次,均熱爐的工人反映:從爐底上下一趟不容易,班組沒有鐘表,大家掌握不準時間。沈因洛自己掏錢,給這個爐前班組買了一個馬蹄表。
“沈經理常講:領導一‘大方’,風氣就變壞,錢要用在公司發展上,用在解決職工困難上,不能用在享受上。”
到武鋼的第一個月,沈因洛就找到財務處,要求把工資從280多元降到186元。
他到煉鐵廠勞動,休息時喝汽水,不小心碰破了瓶口,立即照價賠償兩毛錢。那張他忘記帶走的收條,無數次感動著職工們。
離休后,沈因洛每年到武鋼調研兩次,多次到食堂關心職工們的伙食。
病重期間,他仍牽掛武鋼的生產、發展,對病床前探望的武鋼領導說:“武鋼人才濟濟。依靠廣大干部職工,創新進取,相信武鋼一定能走出鋼鐵行業的‘寒冬’,發展得更好。”
通過“幸福武鋼”微信平臺,數萬名武鋼職工閱讀了他的感人事跡,數千名職工留言表示哀悼、敬佩和懷念。
武鋼人會感謝、緬懷和銘記著這位雷厲風行的“鐵帥”。
近年來,他年老體弱,坐輪椅仍堅持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按時繳納黨費并每次多交——
“三 嚴 三 實” 的 踐 行 者
湖北省政協老干支部書記 曾重郎
沈因洛同志黨性強。離休后,他強調在黨內都是平等的同志關系,請大家不要叫他主席,要叫沈老或沈因洛同志。他,是“三嚴三實”的踐行者。
沈因洛輕聲對外孫女說:“你還是搭出租車回來吧,車是公家配給爺爺工作的,不是咱家私車。”
嚴以修身。沈因洛在抗日戰爭中參加過“百團大戰”、在解放戰爭中參加過中原突圍等重大戰役,是在戰火中淬煉出來的共產主義戰士,理想信念無比堅定。離休后,他對學習一刻也不放松,臨終前一天的上午還囑咐秘書把中央1號文件念給他聽。
嚴以用權。沈因洛調任省委書記兼組織部長,即囑老伴辦理離休手續,要求親屬“你們靠自己的本事吃飯,不要指望在我這里沾任何光。”他的外孫女燕燕在蘇州工作,一天深夜乘飛機回武漢,試著央求爺爺派車接機。沈因洛輕聲對她說:“你還是搭出租車回來吧,車是公家配給爺爺工作的,不是咱家私車。”
嚴以律己。沈因洛無條件服從組織分配。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1961年3月,沈因洛接到中央調他赴武鋼工作的命令,卷起行李就去上任。調省里工作后,為了吃透省情,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下市縣調查工農業生產情況及社情民意等。
今天,武鋼人仍親切地稱這條路為“沈因洛路”。
謀事要實。沈因洛初到武鋼,職工反映,從工人住地的白玉山到廠前上班,路程遠,道路坑坑洼洼,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趕路,天氣不好還容易出事故。沈因洛實地調研后,提議修建白玉山到廠前的水泥路。今天,武鋼人仍親切地稱這條路為“沈因洛路”。
創業要實。沈因洛調到武鋼,是受命于危難時刻。時任《長江日報》駐武鋼記者章重回憶,1969年為完成中央下達的煉鋼任務,沈因洛盡心竭力,累壞了身體。
做人要實。沈因洛始終牢記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始終牢記人民公仆身份。僅離休后經兩任秘書的手捐贈的款項就有14萬多元。沈因洛“活著不爭利,死后不占地”。沈因洛的大女兒沈百舸在追思會上敘述這一場景,沈因洛的老伴曹俊敏和其他親屬痛哭失聲,全場與會人員為沈因洛的人格魅力深深觸動,動容落淚。
“他是一個好人!他時刻都想著要幫助別人!”“他是真正的共產黨員!黨章對黨員所要求的他都做到了!”——
離 退 休 干 部 的 楷 模
省老年大學副校長 嚴紅
沈老去世到現在,從省直機關到基層單位,從省部級領導到普通老百姓,都深切地懷念他。
90多歲的鮐背之人,對自己要求如此之嚴,對政治學習一絲不茍,我看到一名老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嚴以律己的高尚風范。
沈老在我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2013年7月22日,老干部局向省級老領導傳達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工作時的講話精神。
那天,沈老早早就到了會議室,滿頭的銀發、慈祥的面容不時吸引著我的目光。他認真地聽,認真地做筆記,不時地點頭表示贊許。
沈老說:“老干部參加政治學習是服從組織安排,是講紀律、是講規矩。省委第一時間就安排我們學習總書記講話精神,這是對老同志的關心和尊重。”
我們反復看了沈老的簡歷,他的任職起伏性大、工作跨度大。從部隊到地方,從省委書記轉到顧委副主任,他幾十年來總是服從,他的字典里只有“服從組織”,只有“講規矩”。
從他這一輩子的經歷中,我們讀出了堅定信仰和對黨忠誠,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去年9月,沈因洛獲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和5000元慰問金,他當即決定將慰問金全部捐給紅安革命老區群眾。
2015年9月1日,沈老將紀念章佩戴在胸前,卻執意要把慰問金捐出。
第二天上午,我們將慰問金分成兩份,一份送給了紅安縣七里坪鎮趙家河村閔新洲老人,他家出了3位烈士。一份送給了東岳廟村趙治良老人,他家出了5位烈士。
閔新洲得知沈老去世,非常難過。他說:“看到電視上播放沈老去世的消息,我靠在椅子上直抹眼淚。還沒跟恩人見上一面,他就走了!”
趙治良說:“他生前連一雙好布鞋都舍不得買,還給我們捐錢,真是好人啊!”
閔新洲和趙治良,是沈老資助過的眾多人中的兩位。每次捐贈,他都十分低調,從不聲張。
沈老去世后,追思、悼念的群眾中,許多人和沈老只有一面之緣,甚至素昧平生。
百姓對他的愛,為何如此真摯濃烈?因為沈老對百姓的愛,深沉恒久。
石門峰武漢市遺體捐獻者紀念碑上,“沈因洛”和1300多位遺體捐獻者在一起,沒有照片、生平、墓地。郵票見方的三個小字,是一位96歲老黨員、老八路留下的最后“痕跡”——
共產黨人一桿旗
湖北日報記者 江卉
14年前的初夏,面對黨旗,我舉起右拳,莊嚴宣誓,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那年我讀大三。走上工作崗位后,我采訪了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令我記憶最深刻、帶給我心靈強烈震撼和沖擊的,還是省老領導沈因洛。
“感謝所有接受采訪的人,讓我們有機會走近、體會、挖掘、展示沈因洛這位真正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
4月26日,長篇人物通訊《共產黨人一桿旗——追記省老領導沈因洛》在湖北日報刊發。當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寫下這段話。
雖時隔近兩月,但那一次次講述、一個個故事如放電影一般在腦海中掠過,沈老的事跡依然感染著我,激勵著我,鞭策著我。
這是一堂生動的黨課。第一次聽到沈老的故事,是在他去世后第3天,在省政協舉辦的追思會上。一張張手寫的講話稿,講述的全是沈老愛黨、愛民、廉潔自律、奉獻畢生的“小事”。
這是一次精神的洗禮。采訪歷時20多天,每一場座談,每一次走訪,都能帶給我心靈強烈的震撼和沖擊。
走進沈老的家里,客廳空空蕩蕩,最值錢的是一臺舊電視機,茶幾上整齊疊放著幾張近期的湖北日報;房間里,用的是一臺老式的“大塊頭”臺式電腦……這些并不流行甚至過時的物件,讓我恍若時光倒流。
每一個采訪對象,無一例外,都發自內心地稱沈因洛為“真正的共產黨人”,因為他信黨愛黨,是真信真愛,用一輩子的行為去證明。
“他嚴于律己,是真嚴,不允許有半點瑕疵!”“他對群眾好,那是真的好!”
就在幾天前,我們還聽到一個故事:戰爭年代,沈老有一名相伴一年多的馬夫,是鐘祥一帶的農民。前些年,馬夫身體不好,他專門把他接到武漢看病,吃、住都在家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沈老在多本日記扉頁摘錄了這句詩,正如這句詩一樣:沈老就是一支蠟炬、一根火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燃燒至燼。
沈老雖然遠走,但他留下的精神遺產,像陽光、空氣,溫暖、滋養著敬重他、摯愛他的人們。
他的精神、品格、風范,如一桿旗幟,感召、激勵更多的后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