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是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重要形式。近幾年來,恩施州政協廣開言路、廣納群言,組織委員充分運用提案形式獻計出力,全力助推經濟社會發展,一大批意見建議經領導批示和部門認真辦理落實后,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下面列舉的兩個典型案例就是鮮活的證明。
情系高山片區扶貧攻堅
“沒有這片高山區域的生態文明,也就沒有真正的‘美麗恩施’!”恩施州政協委員鐘興科談到被譽為“2015年1號提案”調研過程時,這樣說。
2015年初,恩施市新塘鄉、紅土鄉,宣恩縣椿木營鄉,建始縣官店鎮,鶴峰縣中營鎮等五鄉鎮等高山片區的扶貧問題,進入鐘興科等委員的視線:“中央號召精準扶貧,州委提出生態立州……不論從哪方面說,我州的高山片區,都應該受到重視!”
當年6月,鐘興科等委員開始深入高山片區,走鄉鎮、進農家深入調查。半年后,他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歷經十多次修改,提交了《關于整體推進恩宣建鶴四市縣高山片區扶貧綜合開發的提案》,共有25名委員參與聯名,并被作為1號大會發言,成為恩施州政協七屆四次會議上的熱門話題。隨后,州政協將“四縣市五鄉鎮”綜合扶貧開發列入年度重點調研課題開展專題調研,并召開常委會重點協商,向州委、州政府提交了專題調研報告和建議案。
提案摘要:
恩施市新塘鄉、紅土鄉,宣恩縣椿木營鄉,建始縣官店鎮,鶴峰縣中營鎮等五鄉鎮接壤,總國土面積1651平方公里(相當于來鳳縣的國土面積),總人口19萬人(相當于鶴峰縣的總人口),平均海拔在1500米之上,最高海拔2000多米,堪稱恩施州的“屋脊”,是恩施州最為集中也是最大的高山片區。
這片老少邊山貧高山區域,是我州硒資源主要分布區,具有獨立的硒礦床;是華中藥庫的核心區,黃連、天麻、黨參等藥用植物多達202科881屬2258種,原始森林、珙桐群落、高山濕地連成一片。是酉水的源頭及清江、溇水多條支流的發源地,各種奇峰、溶洞、瀑布星羅密布分布在整個高山深處。
由于五鄉鎮都遠離所在縣市城區,處于邊緣化狀態,基礎設施十分落后,人民群眾仍然處在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發展難,生產生活條件差、幸福指數低的境地。五鄉鎮仍有65400人口在國家貧困線下,比全州平均貧困人口比高出8%,因災因病返貧十分突出。
提案建議:整體推進這片高山區域扶貧綜合開發。按照“五鄉統籌,資源共享,政策傾斜,共同推進”的原則,成立整體推進高山片區扶貧綜合開發領導小組,并納入“十三五”規劃之中,力爭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把這片高山建設成為高山扶貧攻堅示范區、高山生態文化旅旅游區、高山特色產業連片區;突破性解決交通瓶頸問題。建設或改造由州城通往片區的高等級通道,爭取國家高速公路和鐵路貫穿該片區,改造升級五鄉鎮連接產業基地、連接旅游景點、連接自然村的快速交通網絡;抓住國家旅游扶貧的契機,打造成集生態旅游、紅色旅游、民俗旅游三位一體的旅游扶貧示范區;大力發展高山特色產業,建立輻射五鄉鎮片區的經濟發展區域組織,重點發展以核桃、板栗、生漆等品種為主的經濟林木,加大片區公共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提高片區民眾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享受程度。
社會效果:
推進以上述“四縣市五鄉鎮”為代表的高山貧困片區扶貧開發工作,引起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已納入《中共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關于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定》,州委州政府成立高山片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州發改委編制《恩宣建鶴四縣五鄉高山片區綜合扶貧發展規劃》,正式打響了高山片區扶貧攻堅戰。
肝膽相照建諍言
2012年1月5日,恩施州政協七屆一次會議大會發言現場。
“隨著州城城市的快速擴張,稀有的丹霞景觀正在被蠶食……通過規劃審批的項目在挖,沒有通過審批的農民建房也在挖,隨處可見的滿目瘡痍……讓人痛心??!”恩施州政協委員李建民在大會發言席痛心疾首地呼吁:保護州城丹霞地貌,為子孫后代留一片青山!
前幾年,恩施州城的“城山之爭”是一個熱門話題。一方面,毀山建房幾乎達到了瘋狂程度,一座座青山在挖掘機的轟鳴聲永遠消失;另一方面,社會各界對于挖山行為痛心疾首,群情激憤。李建民、譚慶虎、王平、劉啟興、胡心木等一大批政協委員沒有置身事外,而是數年來持之以恒,不間斷地以提案、社情民意、大會發言等形式大聲疾呼,要求制止無序挖山建城的行為,還州城人民一片青山綠水。
提案摘要:
在喀斯特地貌群山環抱之中的恩施州城,200余平方公里近萬座丹霞丘陵亭亭玉立,一江九水穿插其間,形成了秀美靈動、如詩如畫的自然美景。這種美景不僅在湘鄂渝黔乃至全國全世界都殊為少見,這就應該是州府打造“旅游城市”和“世界名城”的天然稟賦和寶貴資源,這種資源的形成需要億萬年,毀掉卻在朝夕間,并且一旦毀掉就不能再生。
丹霞地貌資源的利用是推行城鎮化建設、提升生態文明意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建設恩施最美旅游城市的迫切需要。隨著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戰略的實施,恩施旅游逐漸得到升溫,全國各地的投資者紛至沓來。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咸豐坪壩營、建始野三河、清江畫廊等大型旅游項目相繼建成,州域旅游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隨著州府城市的快速擴張、城區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每天都在挖山不止,通過規劃審批的項目在挖,沒有通過審批的農民建房也在挖,形成了隨處可見的滿目瘡痍。如長期下去,上天賦予我們的這一寶貴資源將不復存在,雖然近幾年規劃部門制定了“一江、九水、三山、五庫”的保護規劃,但還是遠遠不夠。因此特建議:
州政府應加大對州府遠期規劃的前期投入,在開展廣泛深入調研摸清資源狀況的情況下,盡快制定州府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并獨立制定"丹霞地貌"的保護利用規劃,以便在做區域建設性法規時有法可依;州規劃局應加大對規劃的宣傳力度,使州城規劃深入民心,讓廣大市民擁有規劃知情權,并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監督保護規劃的實施;要注意旅游開發與文化傳承相結合。丹霞地貌以其雄、奇、險、峻、幽聞名,山體景色壯麗、無限風光,可發展各種娛樂旅游、觀光旅游、養老旅游、休閑旅游、會議旅游等,保護好特色山體景觀,打造成恩施最美的景點,把城市做出特色、做出風格、做出品味、做成品牌,從而收到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要注意開發的獨創性原則。利用丹霞地貌獨有的自然資源打造具有特色稟賦的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林間幽徑,觀景平臺等,使之成為游人和市民觀光游覽、休閑漫步、陶冶情操的天堂。
隨著恩施城鎮化建設的有效推進,恩施城區周邊丹霞地貌資源具有巨大的利用價值和發展空間,將會給恩施旅游增添一批獨具特色的新亮點,讓恩施成為最美旅游城市,真正讓我們的美譽“仙居恩施”名副其實。對在建設中已開挖的山體,要落實好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要盡快進行植被修復,對無法進行植被修復的山體,要采取噴漿覆蓋;在今后的項目山體開挖審批前,應把落實植被和山體恢復方案和恢復資金落實作為審批的前置條件,以保證城市生態景觀的完好;把山體開挖后植被恢復納入城市建設管理范圍,把山體植被破壞納入城市違章建筑工作治理內容;及時出臺《恩施城區丹霞地貌資源保護條例》,做到保護與利用并舉,防止急功近利,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社會效果:
2013年11月18日,恩施州委書記、州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海濤在親自查閱委員們提出的關于加強州城山體(丹霞地貌)保護與利用的所有提案的基礎上,專題就此到州國土資源局專題調研。調研座談會上,王海濤強調要在推動恩施大發展的同時,做好生態大保護文章,讓我州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當年,恩施州委六屆五次全會(擴大)報告中要求:我州要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山不亂挖,樹不亂砍,保護好祖祖輩輩留下的青山綠水。
2014年底,《恩施自治州城市規劃區山體保護條例》納入恩施州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2015年底,《條例》草案完成起草工作;2016年1月,恩施州人大七屆六次會議審議通過該《條例》,明確恩施州八縣市山體資源為重點特色資源,是產業化、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資源支撐和發展平臺。同時,加強城市規劃區內山體保護,對涉山建設行為進行立法規范,各級政府將山體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恩施州政協辦公室副主任 王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