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區陳埫坪流域巖花段有一條4.5公里的小河道。原來這條河道是周圍20多個養殖場的糞便排放地,村民怨聲載道;如今,雖然是冬季枯水季節,但順流而下的水流卻是清澈的。村民高興的說,這是因為在去年所有養殖場都新建了排污設施。區畜牧局負責人卻說,促進全區養殖污染從“根”上得以解決的,是區政協委員吳開元的一件提案。
2014年初,吳開元委員在《關于加強畜禽規模養殖污染治理的建議》提案陳述到:夷陵區已連續5年躋身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市區)行列,畜禽養殖規模占到宜昌市的1/6,畜禽產業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但養殖污染卻由面源型趨于點源型、流域型,呈農村包圍城市之勢,帶來了比較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夷陵區地處長江“兩壩一峽”,既是三峽庫區的生態屏障,也是百萬人口飲用水源保護地,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意義重大。畜禽養殖業既是居民消費的“菜籃子”,也是農民增收的“金飯碗”,同時也是影響公眾健康的“大隱患”。吳開元委員建議:“一是科學規劃,嚴格準入;二是突出重點,綜合治理;三是雙管齊下,循環利用;四是政策引導,以獎促治?!?/p>
根據吳開元委員的建議,為了有效遏制和降低養殖污染,2014年夷陵區出臺了《畜禽規模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優養區規定》,并從養殖場的選址、土地審批、動物防疫審核和相關項目扶持等多方面進行對接。同時,所有在禁養區的地方,一律禁止新辦大型的規模養殖場,對禁養區內原已建成的養殖場治污無望的采取關停轉,2014年全區關停大型規模養殖場5家。禁養區外,對新建的養殖場要求必須配套足夠的治污防治設施。此外,針對病死畜禽隨手扔造成的污染,夷陵區投資1000多萬元,在鴉鵲嶺、黃花2個鎮新建了病死無害化處理中心,在5個萬頭豬場新建了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收集點,在全區20個養殖大村新建了畜禽病死無害化處理池。為支持原有的規模養殖場開展治污達標,夷陵區從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中拿出120萬元以獎代補,帶動了養殖戶投資近千萬元來新建治污設施。
(宜昌市夷陵區政協 韓承芳 供稿)